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卷面精美设计期末测.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8181224 上传时间:2020-04-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卷面精美设计期末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卷面精美设计期末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卷面精美设计期末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卷面精美设计期末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卷面精美设计期末测.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政治期末测试题1、古语说:“智人则哲。”这句话蕴涵的道理是( )A哲学产生于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B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C掌握了哲学,就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D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根据下列材料完成23题:我的灵明是天地鬼神的主宰 气者,理之依也存在即是被感知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上帝创造一切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2、上述观点中属于唯物主义的是( )A B C D3、上述观点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 )A B C D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是( )A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B法国里昂工人起义C德国古典哲学 D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5、列宁说:“物质是标志

2、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其本意是指( )A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标志 B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属性C物质存在于客观实在之中 D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6、“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 )A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 B承认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C肯定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D夸大了物质的运动7、培根说:“把学问用于装饰是虚假,完全依靠学问上的规则断事是书生的怪癖。”这段话对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必须将认识用于指导具体实践 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C人们获得认识是为了

3、判断是非 D学习书本知识不如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8、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主要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9、实践之所以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主要是因为( )A实践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特征B认识受主观因素的制约C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D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10、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要建立在解决温饱问题、进入总体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这主要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B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C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

4、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D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11、“芳林新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诗中体现的哲理是( )新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前途,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事物的变化就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A B C D12、南北朝诗人王籍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宋代王安石则认为“一鸟不鸣山更幽。”黄庭坚说王安石的修改是“点金成铁”。从哲学上看,是因为王安石( )A只见统一,不见对立 B只见相互依存,不见相互转化C只见对立,不见统一 D只见相互转化,不见相互依存13、 “打蛇打七寸”,“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这一说法主要体现的哲理是( )A矛盾的主

5、要方面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B要善于统筹兼顾,把握主流C矛盾双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D要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14、温家宝总理说过,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多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得很大;多么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很小,这说明( )A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B大小是相对的,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C事物的变化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 D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客观的、无条件的15、雪莱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该名言体现了( )A联系的普遍性 B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C矛盾对立统一的规律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规律16、作为领导干部,要把政绩

6、观的立足点放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而不是为了“作秀”,捞取政治资本。这是因为( )A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社会存在的反映B人民群众是我们的“政治资本”C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我们应坚持为人民服务D树立为人民服务思想是人们活动的根本动力和目的17、我国原有政府管理过多过滥,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而行政许可法的实施,进一步规范政府职权,更好地发挥了政府的服务职能。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体现了以下哲理( )A政府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 B社会是物质的C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D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18、一般说来,能力卓越的人,更有可能创造出卓越的人生,但有人认为,能力卓越

7、的人,对世界的潜在危险会更大,这种观点( )A否认了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B认为人生价值的实现靠机遇C体现出正确价值观对人生价值实现的重要意义D没有任何道理的,是完全错误的19、“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观察气象得出的结论。这表明( )A.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B. 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C.认识可以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D. 实践是认识的主要来源20、当前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使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协调发展。从辩证法的角度看,这主要体现了( )A.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B. 要

8、坚持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C.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主要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D. 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21、2010年南非世界杯法国队在小组赛中就惨遭淘汰。究其原因主要是将帅不和,队友内讧。这启示我们要( )A.立足整体,统筹全局 B.重视部分,搞好局部C.抓住重点,把握关键 D.抓住时机,促成飞跃22、“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然而不能伐木以作居室,采草以和方药,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B不懂得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C不懂得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D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3、探月卫星一小步,

9、人类文明一大步。根据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同”三步走的规划,嫦娥二号成功为将来嫦娥三号“落月”打下了基础。这体现的哲学观点是( )A.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基础 B.事物发展是质变和量变的统一C.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D.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24、 2010年,起源于动漫的“给力”一词,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标题,被视为网络影响力增强和网络词汇“转正”的象征。网络热词现象出现表明( )人们的价值选择应以价值判断为基础主观认识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 价值观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导向作用 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A B C D25、幸福是什么?恋爱中的人说,幸福像花儿一样;远行的人说,幸

10、福是家人一条关爱的短信;快乐的人说,幸福尽管抓不住,摸不着,但实实在在。上述观点说明了( )A.幸福的感觉多种多样,离不开物质载体 B.价值判断因时因人而异,具有社会历史性C.人们的需要和利益不同,价值判断也不同 D.世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26、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的科学家近日提出建造“活地球模拟器”的设想,期望通过这个模拟器,预知更多未来可能发生的事,然后再根据这些模型模拟出可能发生的危机情况,提前采取相关措施,避免危机的产生或减小危机带来的灾害。建造“活地球模拟器”的设想进一步佐证了( )科学家的兴趣和思考是建造“活地球模拟器”的源泉 人类的能力是巨大的,能创造出新事物人们在实

11、践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是推进建造“活地球模拟器”的根本动力把握事物的规律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A. B. C. D.27、阿联酋发明“人造雨”技术,人工制造出大量负离子,自动依附尘埃,在太阳光产生的强热上升气流作用下,携带含有负离子的尘埃粒子上升到了云层,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子,凝结成水滴,无数的水滴最终会变成云,进而化作雨滴落到地面。这一发明,表明 ( )人工制造负离子是对尘埃的辩证否定 人们可以按照实践的需要,建立新的联系人们可以改造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人们通过实践可以超越和主宰自然界A B C D28、2011年3月11日日本北部海域发生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导致核泄漏,损失惨重,引

12、发人们思考。“预测”是地震科学的最高境界。通常情况下,预测的时间段要跨越10年至30年左右,但对生活在这一地区的普通人来说,这种模糊预测法显然远远不够。这说明:( )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人类仍不能准确掌握地震下一次“发脾气”时间大自然的变动规律无章可循 世界上还有很多神秘领域无法让人们认识A B C D29、古人云: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意思是说,过于坚硬刚强,则容易折断;过于干净洁白,则容易受到污染,变得肮脏。以下观点与题干哲学寓意相同或相近的是(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A B C D30、针对近年来频发的恶意拖欠劳动者报酬事件,2011年2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刑法修正案(八),首次将恶意拖欠劳动者报酬行为纳入刑法,加重对此类行为的惩罚力度。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材料表明( )A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B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 2 3 4 5 6 7 8 9 10学校:_班级:_姓名:_学号:_-密-封-线-内-请-不-要-答-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