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畜牧行业)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28181150 上传时间:2020-04-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畜牧行业)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农业畜牧行业)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农业畜牧行业)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农业畜牧行业)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农业畜牧行业)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业畜牧行业)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畜牧行业)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要点讲解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农业的生产特点:地域性、周期性、季节性2.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区位含义绝对区位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相对区位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联系区位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社会环境因素市场、科技、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机械、生产习惯等区位选择方法综合考虑各区位因素,因地因时制宜,采取合理的生产经营方式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区位变化因素差异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影响由于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文

2、化、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区位选择影响也很大3.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澳大利亚牧场地区泰国湄南河平原澳大利亚南部区位条件自然条件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稠密,水源充足,适宜水稻种植气候温暖,地形开阔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适宜小麦种植和放牧社会经济条件人多地少,劳动力充足,粮食需求量大,机械化和现代科技水平低地广人稀,交通便利,机械化和科技水平较高生产状况农业景观水田广布牧场和麦地广阔农业结构种植业为主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经营方式小农经济大规模家庭农场产品用途自给农业商品农业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混合农业4.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

3、产的影响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自然条件气候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种类分布、复种指数和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不同生物的生长发育要求的水分条件不同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当的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地形坡度大于18就不利于发展种植业;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布使农作物的分布随海拔有所不同坡度大于25的山地不得发展种植业,宜发展牧业或林业;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土壤土壤的酸碱性、肥力、土壤的厚度、土壤的质地等都对农业生产有影响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发展适宜生长的农作物水源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决定因素在年降水量少于200mm的地方,农业布局在河湖水、地下水、冰雪融水丰富的地方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

4、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关注市场动态,发展市场需求的农作物品种交通运输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此类农业必须有快捷便利的交通园艺业、乳畜业等应布局在交通运输方便快捷的地方政府政策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响应政府决策,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发展农业生产技术条件机械机械代替了人力和畜力,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技术条件的发展和改进,通过影响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而影响农业区位的选择化肥促进了农业的产出良种使单位产量提高冷藏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二、农业地域的形成1.农业地域:在一定地域和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标志:同一农业地域内,生产条件、

5、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特点。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的结果。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特点项目特点生产结构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经营方式多为家庭农场经营,生产规模大科技应用普遍应用现代科技(划区放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农业专业化专业化程度高地域化坚持“土草畜市场”的混合农业模式,东南部墨累达令盆地是典型的小麦牧羊地区,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基地【例题1】(09年山东文综)下图是世界某区域农业地带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1)农业地带沿0经线变化所反映出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的基础是 A.水分 B.热量 C.地形 D.土壤(2)甲地区是世界上著名的棉花产区,其形成

6、的主导因素是 A. 光照 B.热量 C. 水源 D.土壤 【解析】本题主要借助非洲区域农业地带分布图,考查自然地域分异规律与尼罗河河谷农业。(1)农业地带沿0经线变化反映地域分异规律,关键抓住沿0经线变化是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则以热量为基础。(2) 首先,明确甲区域是尼罗河三角洲及棉花的生长习性喜温、好光是棉花是喜温作物,一生都需要较高的温度;其次,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棉花集中产区逐步向干旱、半干旱地区转移,主要由于这里光照充足,灌溉条件较好,病虫害少,棉花品质优良,单产也较高。如中亚地区的河谷平原,美国西南部地区各州,埃及的尼罗河谷地等;最后,棉花产区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共性都有

7、光照充足,关键是否能形成棉花产区主要考虑灌溉水源有保证的区域,则尼罗河谷地形成棉花产区的主导因素是水源。【答案】(1)B (2)C【例题2】过去,珠江三角洲农业产生以“基塘”特色闻名于世,历史上一直是我国的水果种植、淡水养殖、桑蚕、蔗糖和商品粮的生产基地。近几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基塘”的生产规模和面积大幅度减少,并逐步向经营蔬菜、花卉、瓜果等作物的商品农业发展。近年来,珠江三角洲甚至出现大片出售、出租土地等现象。运用农业区位原理分析上述现象,回答下列问题:(1)历史上,珠江三角洲形成“基塘”农业的农业区位是什么? (2)近几十年来,珠江三角洲农业生产区位因素发生了什么深刻变化?

8、。【解析】珠江三角洲基塘生产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当地地势较低,水资源丰富,人们因地制宜发展的独具特色的农业类型。近年来,由于珠江三角洲的开放使其经济发展较快,农业也由传统的种植业向经济效益更高的产业转移。【答案】(1)珠江三角洲地区地势低平,气候高温多雨,河流众多,水网稠密(2)随着珠三角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农村城镇化发展很快,农业生产逐步转向为城镇提供农副产品,所以向蔬菜等商品农业发展。农业土地价格也随着城镇化速度的提高而提高;生活条件的改善也使劳动力价格大幅度提高,因而土地出现 商品化现象。【例题3】 材料分析题材料一 澳大利亚降水、气温、人口和小麦牧羊带的分布图材料二 早在18世纪,英国向澳大

9、利亚流放犯人,开发牧场,引进良种美利奴羊。19世纪上半叶澳大利亚实行了“牧者有其地”的鼓励政策。在澳大利亚东南地区,农民曾与牧民争夺土地。19世纪中叶,人们发现金矿,牧民纷纷去淘金,牧地转为耕地。材料三 甲流域(澳大利亚小麦一牧羊带的分布图中)位于澳大利亚东南部。在20世纪2070年代,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流域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1)澳大利亚的小麦一牧羊带其生产结构和经营方式有何特点?(2)结合澳大利亚自然和人文特点,列举澳大利亚其他农业生产地域类型(至少列举三种)。(3)在澳大利亚小麦一牧羊带的形成过程中,哪些区位因素起着重要作用?【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结合案例分析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

10、点及其形成条件,并对其进行区位因素分析。 澳大利亚的自然特征主要是土地面积大,热量条件好,东部有丰富的水源,中部有大自流盆地,草原面积广大,以热带草原为主。人文特征主要是地广人稀,科技经济发达等。再结合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可知澳大利亚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答案】(1) 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或种植小麦和牧羊相结合)家庭农场经营,农场规模大,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高 (2)大牧场放牧业、商品谷物农业、乳畜业、园艺业等 (3)气候、地形、水源等自然条件,自然条件是基础;传统的生产和生活习惯、国家政策的变化等社会经济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起了主导作用【例题4】 指出图9中甲阴影区与

11、图10乙阴影区农业结构的不同,并分析其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解析】首先通过对图中所给出的经纬度位置这一重要信息进行分析,看出图9为西欧和北欧的大部分地区,阴影部分为西欧的莱茵河下游地区;图10为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阴影部分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其次,分析其形成的自然原因时,要想到的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但两地均为平原地形,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最后不同的原因就要从气候条件加以分析比较。【答案】甲区以畜牧业、园艺业为主,乙区以种植业为主。甲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和多雨(温凉湿润),适宜多汁牧草生长;乙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同季),适宜谷物生长。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

12、型要点讲解一、 季风水田农业1.主要分布地区: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东南亚热带雨林区2.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和分布区位因素区位优势自然因素气候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区,全年高温或夏季高温热量充足;大部分集中在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地区,降水充沛,雨热同期,水源充足,灌溉便利地形主要集中在平原、盆地丘陵地区,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水稻种植生产过程复杂,劳动强度大,需要劳动力多,东亚、东南亚和南亚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人均耕地亚洲主要水稻种植业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高,种植水稻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生产习惯东亚、东南亚和南亚

13、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种植水稻的传统经验丰富食物偏好稻米是当地人们喜爱的主要粮食3.季风区水稻种植业的主要特点成因及发展措施特点成因发展措施小农经营以家庭经营为主,人均耕地少,每户耕种的田地很少适度规模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精耕细作,使单产高,但由于生产规模小,人口多,所产稻谷以自己为主控制人口数量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田地规模小,经济水平低,劳动力丰富,机械化水平低;农业生产主要靠传统经验,现代科技水平低加大科技投入,条机械化水平水利工程量大水稻生产需求量大,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对水稻生产威胁大增加投入,兴修水利二、商品谷物农业1.商品谷物农业: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作物小麦和玉米经营方式多为家

14、庭农场经营,但我国东北和西北的商品谷物农场一般是国营的基本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分布地区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 我国东北、西北2.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区位条件主要影响自然因素地形平坦开阔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作物的高产稳产,地势开阔平坦,为机械化生产和大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社会经济因素交通便利便于商品集散,有利于降低运费,提高经济效益市场广阔促进商品量的大规模生产和农业的现代化地广人稀有利于规模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商品率机械化水平高为大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农业科学技术先进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科技化3.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美国农业四次革命:机械化、生物技术、化学技术、经营管理革命。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发展历史19世纪后横贯东西的大铁路修建,加速了农业向西扩展,并开始进行商品化生产20世纪世界人口增加,农产品市场扩大,粮价上涨,促进生产规模扩大,农业技术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20世纪50年代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中部平原成为世界谷物主要产地生产特点专业化有利于因地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