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畜牧行业)湖北省畜牧业发展形势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28180924 上传时间:2020-04-09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18.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畜牧行业)湖北省畜牧业发展形势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农业畜牧行业)湖北省畜牧业发展形势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农业畜牧行业)湖北省畜牧业发展形势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农业畜牧行业)湖北省畜牧业发展形势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农业畜牧行业)湖北省畜牧业发展形势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业畜牧行业)湖北省畜牧业发展形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畜牧行业)湖北省畜牧业发展形势(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北省畜牧业发展形势发展成绩(一)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明显提升一是实现了由农村副业向农业主导产业地位的转变。按当年价计算,2009年全省畜牧业产值由1978年10.79亿元增加到1084.87亿元,增长89.23倍;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2.8%提高到35%。农民人均牧业经营收入964元,在农村成为仅次于种植业的支柱产业。二是畜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2006年,在全省一、二产业的44个生产部门中,按当年价计算,湖北畜牧业产值523.79亿元,占全省工农业、建筑业总产值4505.49亿元的11.63 %,居第4位,仅次于农业种植业、建筑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三是建立了一个比较成熟

2、的畜产品、兽药、饲料三大市场。2008年,畜产品加工值131.81亿元,饲料工业产值75.06亿元,兽药产值1.24亿元。四是畜牧业收入成为农村重要收入来源。据省统计局统计,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畜牧业收入353.3元,比上年增收96.7元,增长37.7%,增收份额占一产业的36.3%。2008年上半年,我省农村居民人均从一产业中得到的现金收入为1006.88元,同比增加136.17元,增长13.5%。其中畜牧业人均收入347.17元,同比增加107.37元,增长43.2%;在一产业收入增加额中,78.85%的贡献率来自畜牧业收入的增长。(二)畜产品产量成倍增长饲养量增加。改革开放后,湖北畜禽

3、饲养业得到全面发展。2007年全省生猪饲养量由1978年的2625.56万头增加到5422.2万头,净增2796.64万头,增长1.07倍;牛饲养量由343.48万头增加到526.02万头,净增182.54万头,增长53.14%;羊饲养量由194.21万头增加到775.85万只,净增581.64万只,增长3.0倍。家禽年末存笼量则由1980年的7702万只增加到23752.6万只,净增16050.6万只,增长2.08倍。畜产品产量增长。据统计,2007年全省猪牛羊肉总产量由1979年的53.21万吨增加到257.96万吨,增长3.85倍;禽蛋产量由1982年的20.07万吨增加到110.3万吨

4、,增长4.5倍;牛奶产量由1979年的1.95万吨增加到15.51万吨,增长6.95倍。供求向买方市场转变。1979年前,湖北城乡市场肉蛋奶供给短缺,长期实行凭票定量供应。之后,随着生产的发展,肉蛋奶有效供给迅速增加,城乡市场肉食、禽蛋自1985年起先后实现敞开供应。1981年后,全省畜牧业生产持续20多年稳定发展,使肉蛋奶供给水平显著提高。按总人口计算,2007年全省人均占有猪牛羊肉42.5千克,比1979年增加31.01千克,增长2.7倍;人均占有禽蛋由1982年的4.18千克增加到18.17千克,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人均奶类占有量由1978年的0.43千克增加到2.56千克,增长4.95倍

5、。这不仅结束了肉蛋供应“短缺经济”时代,而且促使畜产品供求结构实现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历史性转变,为畜产品的安全、优质、多样化生产提供了新的动力。(三)畜牧业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步伐加快1、猪、禽、奶牛规模化养殖率显著提高。到2009年,全省猪、禽、奶牛规模化养殖率分别达到65%、70%、90%。2、畜牧养殖基地发展迅速。2009年,全省出栏数为500头以上的养猪场数量为10191个,比2005年新增7981个,年递增46.54%;出栏头数1802.71万头,比2005年新增1370.19万头,年递增42.88%。2009年出笼万只以上的肉鸡场数量为5628个,比2005年新增4043

6、个,年递增37.27%;出笼20616.94万只,比2005年新增16835.02万只,年递增52.80%。2009年存笼万只以上的蛋鸡场为2617个,比2005年新增2316个,年递增71.71%;存笼蛋鸡5913.21万只,比2005年新增5244.68万只,年递增72.45%。3、规模加工企业的数量增加。全省现有生猪加工企业120家,其中销售收入1亿以上的龙头企业8家、5亿以上的企业4家、10亿以上的企业1家;肉禽加工企业26家,其中销售收入1亿以上的龙头企业6家、5亿以上的企业1家;蛋禽加工企业主要有45家,其中销售收入1亿以上的龙头企业2家、5亿以上的企业1家;肉牛养殖企业16家;蜂

7、产品加工企业30家。4、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畜产品市场逐步集中,畜禽产品市场数量由2005年的2310个逐步递减到现在的2058个;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迅速,数量由2005年的0个发展到现在的1329个;年交易畜禽量不断提高,年净调往省外的生猪数量由2005年的468.8万头提高到现在的1214.4万头,生猪出口数量由2005年的52.04万头提高到现在的94.83万头。5、区域布局初步形成。湖北初步形成以江汉平原为中心的猪禽肉和禽蛋产区、鄂中北的牛肉产区、鄂西南和鄂西北的肉羊产区、武汉城市圈和宜昌市牛奶产区,优势畜产品生产布局正朝专业化、区域化、产业化、商品化的方向转变。截至2007年末,湖

8、北肉猪年出栏50万头以上的市(县)有22个、肉用牛年出栏3万头以上的市(县)有12个、肉用羊年出栏10万只以上的市(县)有9个、家禽出笼1000万只以上的市(县)有11个、年产禽蛋3万吨以上的市(县)有14个。畜牧业商品生产的快速发展,大大加快了畜牧业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改革开放前,全省肉猪商品率不足50%,禽蛋商品率仅为30%左右;到2007年,全省肉、蛋商品率均达到75%以上。(四)畜牧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改革开放前,湖北省发展畜牧业强调“猪为首”,猪肉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在95%以上。1979年起,湖北各级政府开始转变观念,通过调整畜牧业内部的构成比例,在抓生猪数量发展的同时

9、,提高肥猪出栏率和头平肉重。着力提高牛、羊、兔等草食动物在畜牧业中的比重,以草换肉、以草换乳,加快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湖北畜牧业结构按照区域特色与比较效益的原则,以科技为支撑、市场为导向进行调整,畜牧业生产基本实现与自然资源、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畜产品生产朝着品种多、风味美、质量优的方向发展。取得明显成效。1985年至2007年间,全省猪肉产量由96.71万吨增加到235.2万吨,增长1.43倍;牛肉产量由0.38万吨增加到20.36万吨,增长52.58倍;羊肉产量由0.73万吨增加到7.06万吨,增长8.67倍;禽肉产量由3.8万吨增加到50.7万吨,增长12.34倍。

10、在2007年全省肉类总产量中,猪肉比重由1985年的95.2%下降到76.2%,减少19个百分点;牛肉比重由0.4%提高到5.1%;羊肉比重由0.7%提高到2.3%;禽肉比重由3.7%提高到16.4%,畜牧业可利用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畜禽生产结构的配置渐趋合理。(五)畜牧业科技贡献明显1、出栏率提高。改革开放前,湖北养猪是“一瓢水、一把糠”,养牛是“一头牛、一根绳”, 饲养水平较低,生产发展不快。改革开放后,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逐步摒弃“片面追求牲畜存栏头数、饲养高消耗、经济低效益”的粗放式经营模式,转向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畜禽生产性能和劳动生产率。2007年全省肉猪出栏率由1978年的55

11、.4%提高到147%,增加91.6个百分点;牛出栏率由2.7%提高到33.7%,增加31个百分点;羊出栏率由27.4%提高到122.9%,增加95.5个百分点。2、畜牧技术推广体系完善。改革开放30年,我省坚持大力发展畜牧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事业,特别是在“十一五”期间,全省畜牧技术推广体系得到建立健全,省级成立了湖北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全省17个市州有10个设置了推广站,55个县(市、区)设置了推广站。全省畜牧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达到60以上、畜牧科技进步贡献率由1978年前的不足30提高到50左右,使畜牧业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3、新成果、新技术广泛应用。一是适度规模养殖模式推广:“十一五

12、”期间,为提高农户畜禽养殖水平,引导农户向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发展,经总结推出了标准化养猪“150”模式,标准化蛋鸡153模式、标准化养羊1235模式、标准化肉牛165模式、标准化蛋鸡153模式。二是生物发酵床养殖技术推广:我省从2007年开始推广生物发酵床养殖技术,主要应用于生猪生产和肉鸭生产,目前养殖舍总面积达到511406平方米。生物发酵床养殖技术实现了粪污的零排放。三是万头养猪场标准化养殖技术推广:制定了湖北省省级标准化养猪场(小区)建设标准,新建养猪场达到了标准养殖、健康养殖、生态养殖的目的。在场址选择、场区布局要求、建筑及环保要求、养猪场规模、养猪场防疫和管理标准等方面做了严格规定。

13、全省共新建了200个生猪标准化万头养殖场(小区),共吸引社会资金24.40亿元,新增猪舍建筑总面积215.19万平方米,购置设备6万台套。(六)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日益加强1、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2006年以来,全省畜牧兽医系统自上而下建立了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监管机构和队伍配置日臻完善,基本形成了将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落实到岗、任务明确到人的管理格局。同时,畜产品安全监管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监管装备明显改善,培训力度大大提高。2、推行畜牧兽医综合执法。据统计,我省目前已有荆州等11个市州、夷陵等54个县市区通过法定程序,整合执法资源,集中行政处罚权,执法能力明显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14、效果明显好转。3、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2005年以来,我省开展了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形成了市、县级快速定性监测,省级标准定量监测的模式。2009年全年省级共完成日常监管检查7次,抽查畜产品样品1800批次,覆盖全省17个市州、42个县市;完成农业部例行抽检任务4次,涉及8个市州,抽查畜产品样品525批次;排查奶站73个,参抽查生鲜乳样品196批次;同时,专门举办了畜产品质量安全速测技术培训班,推动了全省速测技术在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上的应用,扩大了安全监测的范围。4、开展无公害畜产品认证工作。2005年以来,全省开展了无公害畜禽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工作,目前全省无公害畜禽产地531个,

15、无公害畜禽产品数量达到505个,分别占总量的25%和20%,为提升我省畜产品质量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七)疫病防控能力不断提高1、建立责任目标管理体系。省政府与17个市(州、区)政府签订了湖北省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工作目标管理责任状;2009年在规模养殖场(户、小区)、屠宰加工场、活畜禽集贸市场等重点场所建立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监管工作责任制,自上而下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体系。2、建立公共财政保障体系。强制免疫疫苗、动物标识、扑杀补助经费由省级财政承担,一类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疫苗经费全额由省级财政承担;建立了“以钱养事”新机制,妥善解决基层动物防疫人员的报酬问题。3

16、、建立防疫队伍保障体系。组建了“乡镇防检监督员、村级防疫员、村级动物疫情观察员”三支基层防疫队伍。4、建立工作制度。2004年以来,全省对猪瘟、鸡新城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羊痘六种重大动物疫病实行强制性免疫,建立了“春秋集中免疫,月月定时补针,定期监测抗体”的免疫制度。5、建立疫病风险评估和预警预报机制。按照湖北省重大动物疫情风险评估及预警机制建设方案,湖北省重大动物疫情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每季度对我省重大动物疫情流行趋势进行分析,确定预警等级,及时发出重大动物疫情预警通报。6、建立冷链体系。达到了“市县有恒(低)温冷库、乡有低温冰柜、防疫员有保温箱”的建设目标。七是建立健全防控应急管理机制,不断修订完善湖北省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增强了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加强联防联控机制建设,与卫生部门、工商、商务部门建立了联合管理机制,达到多部门协作互动、联防联控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