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行业)民俗文化与旅游关系探析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28174655 上传时间:2020-04-09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96.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行业)民俗文化与旅游关系探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旅游行业)民俗文化与旅游关系探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旅游行业)民俗文化与旅游关系探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旅游行业)民俗文化与旅游关系探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旅游行业)民俗文化与旅游关系探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旅游行业)民俗文化与旅游关系探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行业)民俗文化与旅游关系探析(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章 桂林审美文化特质与旅游发展模式的重构桂林漓江流域以自然风光闻名于世,观光旅游是桂林旅游的精粹。桂林和漓江旅游开发的成功,得益于独一无二的自然风光美景,而桂林旅游的丰厚审美文化底蕴的深度激扬,有赖于突破单一的观光旅游模式。制约桂林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旅游人数较多,而游客逗留时间不长,旅游综合效益欠佳。对于国内外的旅游者来说,来了一趟桂林,领略了漓江两岸秀丽的风光,心灵得到一次自然美的熏陶,固然印象深刻,终身难忘。但是,当今旅游发展向立体化方向转化,自然风光仅仅是旅游的一个方面,游客还需要了解当地的风土民情,需要加深对不同区域民族文化的感性和理性认识,这样的旅游才是高层次高质量的。目

2、前,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发展旅游,旅游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旅游热点层出不穷,后来居上的现象屡见不鲜,桂林旅游实际上已经面临许多强劲的竞争对手。在这种国内外旅游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深入调查桂北地区特别是漓江流域潜在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全面省思桂林旅游模式转型的各种途径,充分发挥桂北审美文化资源在新世纪桂林旅游发展中的作用,已经成为一向紧迫的任务。 一、人文资源价值的重估旅游既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又是一种文化现象。因此,旅游必然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而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发展变化。目前国际上出现的会议旅游、工商业务旅游和购物旅游的大量增加,说明旅游在不断地发展壮大。但不论旅游形式和内容如何变化,不外

3、乎是有关物质性和精神性的两大类活动。而从当前国内外旅游演化的总体趋势来看,人们在旅游中日益重视和强调精神活动的一面。其内容基本上包括两方面即求知和审美。 在旅游当中,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风景名胜的感观享受,而且还希望学习到新东西,在开阔眼界的同时增长自己的见识。当观赏自然风光时,人们想了解地形地貌的成因,关于此地的优美传说、其风景的独到之处等等。当游览历史古迹时,人们便很想知道有关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人物典故等。单纯的游山玩水让游客感到索然无味,倒是种种地理、历史、人文的知识让景物变得生动感人,引起游客的兴致。李书磊先生认为,现代团队旅游存在许多弊端,本以为旅游是一种解放,一种自由,其实恰恰相反

4、,旅游变成了准军事化的行动,一杆小旗,一只小喇叭,引导你排队走路,按严格的时间表从一个景点赶到另一个景点。你可以“旅游” 过一个城市而对这个城市一无所知。旅游的目的是旅游者“到此一游”的愚蠢目的和旅游开发公司的聪明目的“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财”。而深层次的旅游,应该让人了解山脉的走向,河流的水质,陌生的树木,口音方言,土壤庄稼,地名人姓,在旅游中体验到地理之乐。每到一个村镇,看一看村街、院落与水井,问一问村中户族的来历,搜罗一些地方志的资料,晚上细读到深夜,同白天所见所闻相互对照发明,在行万里路中读万卷书,将欣赏鸟兽草木的闲暇与关注国计民生的经济之志结合起来,地理的概念

5、就圆满了,旅游者会觉得心明眼亮,恬恰无比。1 旅行游览是按照一定的审美意识进行的。从本质上说,旅游是一种寻找美、发现美的活动。从物质方面得到的主要是感官或生理上的愉悦和满足,从精神方面获得的则是心理上、意识上的美的感受。随着审美意识的不断加强,人们通过旅游来获得审美享受的欲望也更为强烈。而民俗文化的旅游能够满足旅游者求知与审美两个方面的需要。多姿多彩的民俗,让游客了解到异域异族的生活图景,各式各样的饮食、服饰、居住、婚娶、节日等习俗给游客许多新的见识,这些必将极大地充实游客的旅途见闻。民俗文化给旅游者以风土人情美的美感体验,民俗的“土、俗、雅、趣”让旅游者感受到自然、秀美、淳朴和亲切。在民俗中

6、,既有艺术之美,还有人情之美。大力发展民俗文化旅游,是适应现代人求知和审美需求的重要手段。审美文化底蕴与旅游开发存在密切的相互制衡关系,审美文化使旅游变得富有情调而意趣盎然;旅游的发展,对民俗民间审美文化造成一定冲击的同时,也可以使之实现潜在的价值而获得新生。桂北漓江流域审美文化潜源的深度阐扬,有赖于运用原生自然式的开发策略,开辟漓江晨游和暮游的新模式,激扬桂林文化区所深涵的恬适清淳的东方情韵、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天人共融的生态文明等旅游文脉固有的潜在价值,以天人合一与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旅游开发新理念,通过实施新的旅游发展策略,开创桂林旅游发展的新局面。民俗文化蕴涵的审美特质,给旅游提供了一个

7、富有魅力的天地,是发展旅游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民俗文化旅游的建设促使旅游开发者深入民间,了解民情,进行民俗文化资料的采集工作,将隐藏在民间的审美文化因素挖掘出来,进行研究和整理,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对民俗审美文化中的良莠进行甄别、扬弃,再使之为旅游服务。在开发自然风光时,开发者为了使山水更加生动隽永、富有人文内涵,就会尽力地向当地居民了解有关的传说、故事,用这些传说、故事为山水增色。富有地方情调和“民俗味”的民俗工艺品的开发对民间工艺的发掘、整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曾经名不见经传的民间剪贴画、泥人、面人等都成为琳琅满目的工艺纪念品摆上了柜台。 旅游实际上是一种大规模的包含

8、审美过程的文化交流活动,区域民族审美文化已经成为吸引旅客的重要因素。同时,游客不仅欣赏了旅游区的本土文化,同时也把所在地的文化带到游览地,促进不同区域民族文化的交融整合。现代旅游的崛起使不同民族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当然,民俗审美文化旅游的开发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民俗文化在旅游中被商品化了。在旅游中,常常可以见到以现代艺术形式包装民俗文化。某些地方的旅游开发商却迎合这部分旅游者,在开发民俗文化资源时出现了庸俗化的现象,抛弃了民俗文化中的真、善、美的东西,而去挖掘一些低级趣味的东西。或者脱离实情、生搬硬套,制造出本不存在的民俗文化。对此,我们既不能以消极因素为理由而因噎废食,阻止民俗文化的旅游

9、开发;也不能忽视旅游开发带给民俗文化的负面影响;我们只有两者兼顾、协调,将旅游开发对民俗文化的消极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才能真正实现民俗文化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阳朔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阳朔处于华南少数民族地区,族群结构复杂。阳朔总人口29.1万人,有汉、壮、瑶、回、苗等民族在这里生息繁衍,其中汉族人口占88%,壮族占11.2%。阳朔族群文化的总体特征,是汉族传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共生共融,既有以中原文化为主体的文化遗留,又有具有民族特色的民俗风情,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民间艺术、文学等各方面丰富多彩,有独具特色的服饰、饮食、节庆、居住、礼节等民族风俗。就阳朔现已开发的民俗旅

10、游项目来看,无论是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与阳朔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相比较,与改革开放和发展旅游经济、创建旅游名县的观光需要相比较,都是远远不够的。秀丽多姿的山川河流、丰富多彩的胜迹,几乎所有的江河湖泊、名山奇峰、一石一木、一花一草,以及土特产,都孕育着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故事。开发利用阳朔的民俗旅游资源,前景十分广阔。随着中外文化交流和各地区友好往来的增加,民俗旅游作为参与性、娱乐性、知识性都很强的旅游项目,将会越来越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和欢迎。阳朔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各民族在语言、服饰、信仰、建筑、歌舞、婚俗、节庆、劳动日作等方面都各具特色。这主要表现在:(一)、阳朔民间文化习俗的传承各民族的民间

11、歌舞是民俗文化的体现形式,各民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用歌声赞美自己的劳动,用舞蹈表现自己的生活,逐渐形成了各自的艺术风格。这些歌舞表现人民的劳动生活、爱情友谊以及祭奠亡灵等等。阳朔山歌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动人心弦:有谈情说爱的,有倾诉生离死别、崇尚忠孝的,有谈古论今叙事的。其声或深沉委婉,如泣如诉;或激越高昂,悠扬动听;或轻吟浅唱,闲适洒脱,让人沉醉其中。尤其以壮乡高田的“中秋歌会”、福利龙尾瑶民的“歌堂愿”会最富特色。舞蹈方面有如壮族的扁担舞、板鞋舞,瑶族的象鼓舞、师公舞,汉族的舞龙、舞狮、踩高跷等等。各民族结婚、节庆、赶墟、竞赛等活动也饶有情趣,特别是节庆活动,丰富多彩,各有特色:春节

12、期间各村业余剧团走村窜寨巡回公演;元宵节期间舞龙、舞狮、耍牌灯;端午节的龙舟竞赛;中秋节的赏月茶话会;融民间文艺表演、体育活动及祭祀活动甚至商贸活动于一体的福利五月八节和白沙六月二十三节;苗族的芦笙节、拉鼓节、斗马节;回族的开斋节。此外,还有牛王节、中元节、尝新节、中秋节、冬至节等等,这些节日里蕴藏着阳朔民俗文化的精髓,体现了阳朔人民的理想和愿望,是游客了解阳朔传统文化的窗口和体验异域民俗风情的重要途径。各类手工艺品也代表了阳朔的民俗文化,如朗梓的木雕、骨雕、绣球、根艺手杖;福利的画扇、刺绣。另外还有竹刻、石刻、面具、盆景、纸扎、陶瓷、蜡染等民间手工艺品。阳朔的饮食习俗和建筑文化也具有鲜明的特

13、色:古往今来,饮食被人们赋予审美、艺术、礼仪、禁忌等文化内涵。旅游者对饮食的需求不仅在于吃什么,更重要的是怎样吃,使用什么餐具、饮具以及饮用的方式和氛围。如福利“五月八”会期苦瓜酿,其味苦意味着慈母“十月怀胎”的艰辛,体现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孝”文化;西街的各式饮料和风味小吃,其吸引了不少海内外游客在融浪漫异国情调和淳朴清新的民俗风情于一体的西街酒吧、茶楼里饮酒、品茗,体验这种独特的民俗文化。此外,阳朔的饮食除了闻名遐迩的阳朔啤酒鱼、漓江鱼外,在民间还有各具地域特色的饮食习俗,如阳朔农村的喜宴“十大碗”,平时喜欢食用的油茶、豆浆晶、豆腐、艾叶粑、米饼、爆米花、年糕、甜酒等,体现了阳朔农村浓郁

14、的民俗风情。阳朔乡下农民在“四月八”牛王节这一天,家家吃黑糯米饭,并用它喂牛,为耕牛解难,同时感谢耕牛的辛勤劳动;重阳节时,一些宗族利用节日在祠堂里吃“重阳会”,以此来增强宗族内部团结;冬至节时家家早吃汤圆,晚吃油豆腐肉圆及鸡、鸭、鱼、肉,以示庆贺。阳朔农村的民居,多以竹林或树林掩映,散布于阡陌田间。在古镇建筑中,富有特色且保存较好的有如阳朔西街、兴坪老街等古街市。其中以西街为典型,其建筑错落有致、风格独特,原始自然的石板路,富有西方浪漫情调和东方牧歌式恬静生活情韵;兴坪老街,民居建筑为木质结构,古色古香,小巧玲珑,地方特色浓厚。在乡下古建筑中,富有浓厚文化底蕴且保存完好的,有兴坪渔村、高田朗

15、梓等古民居建筑。渔村,有至今保存完好的传统民居48座,其青砖、黑瓦,坡屋面、马头墙、飞檐、画栋、雕花窗等具有典型的中国明清时期桂北民居特色。依山傍水的渔村,是古老东方农耕文明的缩影,是典型的岭南文化古村;高田乡的壮村朗梓,有一大型的古民居建筑群,整个建筑结构严密、布局精巧,有青砖、飞檐、高台、鼓楼、炮楼、大殿、廻栏、画栋、雕窗、石栏、条陛,这些都富丽堂皇,令人惊叹不已,比渔村规模更大,保存更完好。朗梓虽然是壮家村,它的民居完全有别于桂南壮家那种矮栏木楼,其古建筑有山西曹家大院的气势,有浙江诸葛村的规模,比渔村赵家更雄伟、更壮观。它的建筑特点南北融合,其石砌砖排构造工艺很有建筑研究价值,其骨木雕

16、石刻堪称一绝,其绘画刺绣描首屈一指。朗梓是综合化的历史沉淀,在桂北不可多见,在岭南也凤毛麟角。阳朔河多水多,相应的“小桥流水人家”构成阳朔山水田园风光的独特景致。阳朔有许多历史悠久、结构独特、造型美观、巧夺天工的石拱桥,如富里桥、仙桂桥、遇龙桥等。另外还有为行人避雨乘风而修建的凉亭,如万云亭、东山亭、古风亭等,这些也是建筑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二)、阳朔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阳朔民俗文化旅游在阳朔旅游业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很有必要结合当地区域特征和情况,对阳朔民俗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价值、措施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促进阳朔自然生态与民俗文化旅游的持续和谐发展,通过培育淳良民风,传播文明智慧,提高民族素质,为阳朔创设一个风光旖旎、文化和谐、民风淳朴的旅游氛围。阳朔民俗旅游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古朴、悠久、神秘的阳朔的民俗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阳朔民俗旅游开发从无到有,已有一定的现实基础。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在某些地方已有所建树,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