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社会发展的规律学案2必修4.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8157465 上传时间:2020-04-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社会发展的规律学案2必修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政治社会发展的规律学案2必修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政治社会发展的规律学案2必修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政治社会发展的规律学案2必修4.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社会发展的规律学案2必修4.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一、学习指导(一)知识网络(二)课程标准要求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框要求掌握的主要内容有:识记并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以及阶级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途径。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说明历史现象和现实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学习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分析说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三)学法指导 1.澄清概念。本课涉及多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如社会存在、社

2、会意识、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革命、改革等。学生要准确深刻地掌握所学知识,首先就要对这些概念的内涵有比较明确的理解,因此,澄清概念既是学习本课的重要任务,也是学习本课的重要方法。2.观察生活。在学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时,学生可以从观察自己身边的生活入手,看看自己身边各种意识现象背后的物质原因是什么。比如,民间流传的神话、人们信仰的宗教、社会价值观的变化等现象背后的物质原因是什么?同时,看看这些意识现象对人们行为和社会发展又有哪些能动的影响。3.分析历史。在学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以及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时,学生可以运用这些原理对自

3、己所学的历史知识加以分析,以便加深对这些原理的理解。特别是要运用这些原理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二、知识点拨(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定义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精神方面,是人类各种精神生活的总称,它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

4、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这里强调以下几点:第一,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这里的社会意识包括各种意识现象,不管它是正确的还是虚假的,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第二,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而发生变化。第三,先于社会存在变化而产生的社会意识并不等于先进的社会意识。3.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作出了不同回答。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历史唯心主义颠倒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它在历史观中的表现是:认为历史发展由人们的意志决定的,特别是

5、由少数杰出人物、帝王将相的思想动机决定的;或者认为历史是由“天命”、“神”或“绝对精神”决定的。例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的开放、独立、协作、平等、竞争等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现代化思想观念逐步得以确立。这些观念的确立,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材料表明()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D.物质和意识是不可分割的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产生了现代化思想观念,表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些观念的确立,推动了经济

6、发展和社会进步,表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A和B表述不完整,D是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不是历史唯物主义。正确答案为C。(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人类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也叫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变化,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这一原理

7、要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时,它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这一原理要求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这里要注意社会意识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区别:上层建筑包括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其机构。其中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意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社会意识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

8、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现象。社会意识形态的范围比社会意识要小,它专指那些与特定生产关系有关的社会意识现象。风俗习惯、科学等社会意识现象不属于社会意识形态。4.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基本矛盾。其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是一切矛盾的物质根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生产方式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原因,也是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在内的整个社会形态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原因。同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解决,也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解决。例题: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

9、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之所以构成社会基本矛盾,是因为它们()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概括了社会的基本结构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始终包括了一切社会现象A.B.C.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之所以构成社会基本矛盾,在于它们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始终,概括了社会的基本结构,但并非包括了一切社会现象。正确答案为B。(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在阶级社会,社会基本矛盾主要是通过阶级斗

10、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阶级斗争的基础上,阶级社会的发展可以采取革命的方式,也可以采取改良的方式。至于到底采用什么方式,要看旧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程度,看阶级之间利益冲突的激烈程度,还要看具体的历史环境。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但它们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只能采取改革的方式加以解决。例题:之所以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因为()改革是为了解放我国的生产力改革是为了解决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改革是为了解决我国的阶级斗争改革是为了彻底变革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A.B.C.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社会解决社

11、会基本矛盾方式的理解。之所以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因为改革和革命一样,起到了解放生产力、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作用。是不正确的,阶级矛盾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也是不正确的,改革是为了完善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不是要彻底改变它。正确答案为B。三、学习自评(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发展,人们的就业观念、消费观念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表明()A.人的思想观念决定社会的发展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2.改革开放后,我国有三次大的思想解放:第一次是关于真理问题的大讨论,第二次是关于“姓

12、资姓社”问题的大讨论,第三次是关于“姓公姓私”问题的大讨论。这三次大讨论有助于我们从旧的思想束缚中解脱出来。我们需要不断破除旧思想的哲学依据是()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C.思想观念的变化具有相对滞后性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3.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中的决定力量,原因在于()一切社会活动都是建立在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之上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生产方式规定了一切社会细节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A. B. C. D.4.甲和乙合开了一家蛋糕店。开始时,两个人分别做蛋糕,甲一天做20个,乙一天做25个。后来两人分工,一个制作坯子,一个加工成型

13、,一天可以做60个蛋糕。这个小事例表明()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生产关系反作于生产力 D.办事情应当从实际出发5.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所有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与此相适应,我国酝酿数年之久的物权法终于在2007年颁布实施。物权法的出台过程表明()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C.上层建筑反作于经济基础 D.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6.下列观点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是()A.阶级斗争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B.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C.人类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又是有规律的D.

14、物质生产活动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发展有决定作用(二)非选择题1.父亲对正在上大学的儿子说:“勤俭节约是我们民族的传家宝,一分钱要掰成两半儿花,千万不能忘啊!”儿子对父亲说:“都像您一样勤俭节约,内需还怎么拉动啊!现在都什么年头了,消费观念要跟上时代潮流。”请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评析父子俩的对话。 2.辨析:凡是同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就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四、能力拓展1.“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请用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说明社会主义社会“经常变化和改革”的原因。2.根据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阐述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重要意义。五、相关信息(一)社会历史观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对自己生活在其中的社会及其历史发展的总看法和根本观点。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观方面的贯彻和应用。依据人们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主义历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确立后,才出现了真正科学的社会历史观,这个历史观就是历史唯物主义,也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