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课题报告_科技兴农典型调查——英德市和珠海市的科技兴农

上传人:NU****AN 文档编号:128156530 上传时间:2020-04-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研课题报告_科技兴农典型调查——英德市和珠海市的科技兴农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科研课题报告_科技兴农典型调查——英德市和珠海市的科技兴农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科研课题报告_科技兴农典型调查——英德市和珠海市的科技兴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研课题报告_科技兴农典型调查——英德市和珠海市的科技兴农(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科技兴农典型调查英德市和珠海市的科技兴农科技兴农典型调查英德市和珠海市的科技兴农农业科学技术是发展农业的第一生产力。邓小平说过:“农业最终可能是科学解决问题。”党和政府也再三强调要依靠科技进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科技兴农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基本国策。要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落到实处,必须在发展农业时真正做到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通过多方面的深化改革,使农业科技系统焕发更多的活力,为农业生产提供强大的支持。科技兴农在全国广大农村的实施过程中各有特色。广东省的英德市和珠海经济特区的科技兴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大部分地区的情况。通过对两市的调研,可以对科技兴农的过程有所认识。1 依靠科技

2、振兴农业广东省英德市是一个土地面积大、荒山荒坡地多,经济基础差,发展潜力大的山区县级市。全县总人口近100万,其中农业人口达80万人,土地总面积852万亩,其中林业用地550万亩,耕地81万亩,石灰岩山80万亩,是全广东地域最大的一个县级市。该市在改革开放中,在省农业厅、华南农业大学和市农业科研部门的支持帮助下,依靠科技和启动政策,增加投入,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科技兴农初见成效。1.1 解决农业问题归根结底要靠科技兴农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坚持科技兴农,是解决农业问题的关键。目前,英德市仍以农业经济为主,农业的兴衰对全市国民

3、经济举足轻重。因此,英德市政府积极推行科技兴农,大力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至今,已取得了众多令人瞩目的成果。1.1.1 科技兴农使山区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山区常常是资源丰富,但却没有充分利用的贫困地区。如何把山区的资源优势变为该地区的经济优势,一向是英德人民探索的问题。在多方考虑的基础上,最终锁定采取科技兴农的办法。英德市农业资源丰富,尤其是土地利用潜力巨大。全市仍有许多荒山、宜农荒地、宜牧山地、未利用养殖的山塘、水库等农业资源。这些可利用的农业资源摆在面前,一旦转化为经济优势,其前景是非常可观的。英德市政府对此出台了许多政策,投入了众多人力物力,但最终还是依靠科学技术这一决定性因素来实现了这

4、种转变。早在七十年代初、中期,英德县就曾推行过甘蔗上山,终因技术措施跟不上而付诸东流。后来,通过技术攻关,推广一套甘蔗地膜覆盖少耕法,才使甘蔗上山获得成功。目前,全县开发荒地种植甘蔗已达到23万多亩。科技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看得见的推动力。英德市不断采取科技配套、资金配套、以及加工、产销配套,使得全市在粮食作物面积保持基本稳定的情况下,茶、果、竹以及木薯、甘蔗、花生等经济作物面积持续增加20多亩,其中荒坡地种植面积增加最多,占近80%。开发利用荒山造林方面,科技更是大显身手,1986年以来发展外引松工程林41万亩,以营造工程林的技术辐射,提高面上造林技术。与此同时,在全市上下推广科

5、技新项目“英华节柴灶”,不仅减少了林木的砍伐量,保护了森林资源,而且还促进了生态良性循环。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给英德市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全市山地亩产值按现行价计算以达到500元,提高了45倍之多。如今,英德市人民已经深深感受到科技兴农的巨大威力,并清楚的认识到,只有加快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农业开发才能向广度进军,资源优势才能变为经济优势。1.1.2 科技兴农关键是走内涵发展路子,有广度更要有深度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不断对贫困山区加大开发力度,大部分山区已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英德市的开发,同样是日夜兼程,原先的荒山荒地资源,已经开发殆尽,潜力已经不大。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再靠扩大播种

6、面积增加产量已经不现实。因此,那种靠扩大规模发展农业的办法已经行不通了,只有走内涵发展的路子,促进农业开发由广度向深度进军才能彻底解决问题。发展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英德市政府已在政策和投入两方面下了大功夫,但在目前国家和地方财政拮据,农民收入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不可能在短期内取得良好的效果,有时甚至会“欲速则不达”。经多方考察比较之后,认为最可行、最现实的办法就是增加科技投入。实践也充分表明,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诸因素之中,是投入最低、产出效益最高的。近年来,英德市抓好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这两个中心项目的同时,大力推广甘蔗、花生、水果、茶叶、西瓜等良种种植,并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全面推广

7、各种作物的高产栽培技术,提高了单产和总产,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全市亩产量比采用新技术前翻了几翻。但是,强中更有强中手,英德市与我国其它不少的县级市相比较,该市农业生产的单位面积产量水平还是较低的。这说明英德市还有很大潜力,只要它依靠科技进步,走内涵发展的路子,把农业开发向纵深推进,赶上甚至超过其它县级市是指日可待的。1.1.3 科技兴农是脱贫致富的最强有力的支持山区贫困的原因有历史、地理等各方面的原因,但文化素质低、耕作技术落后是很主要的因素。综合开发、综合治理、综合经营,是我国对山区进行的立体式开发。英德市的做法是:“山顶种树种草,山腰种茶种药,山下养鱼放牧。”经过一段时期的开发,虽有成效,但

8、是速度太慢。目前,又推行科技扶贫,以便更快脱贫致富。英德市与华南农业大学合作,办起的扶贫示范点岩背乡的变化就是一个迅速致富的例子。岩背乡地处石灰岩边远山区,是英德市自然条件最为恶劣,经济基础最差的一个乡镇,群众温饱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合作后,华南农业大学给岩背乡引进了“粤黄鸡”49467只,推广良种玉米4541亩,推广“英华节柴灶”1206户,建立了面积400亩的优质茶园商品生产基地,试种优质名果,推广种桑养蚕。这一系列科技扶贫项目的引进开发,使该乡的农业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该乡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正朝着更高目标努力。最近,华南农业大学又多次举行科技进山活动,在该乡实行科技承包,普及农业

9、科技知识,提高群众的素质。科技兴农取得了良好成果。科技真正使农民脱离了贫困,走上致富的康庄大道。1.2 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科学向生产过渡的必由之路当今,农业科学研究是农业发展的源头,农业生产是大江洪流,而疏通渠道,推波助澜,使农业发展源远流长、快速前进的则是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工作,是科学理论向实际生产过渡的桥梁和纽带,只有有组织、有计划地把一大批已经成熟的适用科技成果,大范围、大面积的推广应用,才能使农业生产跃上新台阶。近年来,英德市结合本市实际情况,以推广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良种为中心,有计划地开展科技项目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以带动一系列科技项目的推广应用。每年各项试

10、验项目达50多项,推广粮、油、糖、果等作物的高产示范区,推广各项综合增产技术达几百万亩次;土壤化验样本上千个,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其中,由华南农业大学承担的国家下达的科技开发11个研究推广项目,其成果的年产值更是高达千万以上。这11个项目包括:丰产茶园的培养、低产茶园的改造、粤黄鸡的示范推广、节柴灶的研制推广、良种玉米示范推广、甘蔗地膜覆盖法推广、蚕桑的开发研究、玉米配方施肥的示范推广、人工牛黄、水稻早造早熟种引种、技术培训。多年来,该市推广良种玉米,平均亩产比本地玉米增产54、95%,直接经济效益几百万元;推广甘蔗地膜覆盖,亩增36、54%,直接经济效益三百万。全县已推广“英华节柴灶”上万

11、户,按每户每天节省柴(草)10公斤计算,全县一年可节省柴(草)56万吨,直接经济效益可达1000万元以上。英德市始终把效益原则放在首位,这样既促进了全县农业经济的发展,又加速了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步伐。全市开展了粮、油、糖、果等作物的小区或中区对比试验,在比较中寻求经验。另外,市政府专门强调要抓好水稻、玉米、油菜、糖蔗、水果、花生等高产示范区。同时,还要推广以“双良”良种为中心的综合增产技术。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使上述作物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增产效果。农业科学技术是一种潜在的、巨大的生产力,一旦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去,就会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成为农业生产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但是,农业科学技术的利

12、用及其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并非轻而易举,它需要做好大量工作。目前,英德市虽然在各方面均投入了大力,但是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覆盖面仍不广,也就未能充分发挥效益。例如,在种植业方面,由于采用先进耕作技术的农户还不多,因此全市粮食平均亩产低等。这说明,英德市的科技兴农目前正处于“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阶段。1.3 科技兴农战略的成龙配套科技兴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面广,制约因素多。故而,要使其取得更好的效果,就必须做好相关配套工作:1.3.1 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和推广体系的建设在我国,农业科技人才不但总量不足,而且结构上也不合理。越往基层,农业科技队伍密度就越小,素质就越低。像英德这样的县级市

13、就更是可想而知。因此,英德市委和政府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农业人员的培养工作。全市已先后建立农科所、林科所、茶叶良种场、农机研究所,各乡镇还建立了农技站、林业站及科普协会等。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使农业科技队伍壮大了不少。值得一提的是,英德市大胆起用青年科技人员,这些科技人员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并迅速脱颖而出,担负起科研重担,这为英德注入了极大的活力。时迁则事易。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新的情况,也有不同,英德市积极探索,推出了一些新形式。主要有:把原来的四级农科网,改造成“三级一户”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即,县市级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乡镇建立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村建立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组

14、,村以下20个左右的农户建立一个科技示范户。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密切合作,建立科研、推广、教学相贯通的基地。以基地为中心,以项目为内容,采取多种形式,向周围农村辐射农业科学技术。英德市中学普遍推行“三加一”的办学方式,即没有考上高一级学校的学生,再上一年农业技术课,以便走上社会能有一技之长。实践表明,英德市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立后,对推广科技、促进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1.3.2 抓好职业技术教育和技术培训农民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参与者,更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主体,能否提高农民的素质,造就现代化的农民,是能否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为此,英德市始终把提高农民素质摆在当前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采取各种有

15、效措施,加大培训力度,使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升。一是立足专业人才培养,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全市办好市农校和四个职业高中,近几年招收了大量农学、果树、茶叶、畜牧等专业班学员,每年均有数以千计的毕业生走上农业科技岗位。二是立足长远,从头抓起,将劳动技能融入义务教育,统一规定初中生必须获得劳动技术培训合格证书,才能取得毕业证书。三是提高领导干部的科技兴农意识和农业科技知识。市农业部门经常组织干部、职工分期分批到镇举办的短期技术学习班帮助培训基层干部。另外,还以大专院校为后盾,选送优秀干部、职工去进一步深造,提高领导者的农业科技素质。1.3.3. 广辟渠道,增加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科技兴农必须有相应的

16、资金投入配套。英德市具体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增加基础投入,基本保证了县市级技术推广中心、农科所、林科所等研究部门的必要经费,做到有试验基地、有试验经费、有推广设施、有经济实体;二是增加项目投入。通过国家扶持、银行贷款、县市自筹等办法加大对林、茶、果、蔗等项目的资金投入。其中重点投资外引松工程林、密植茶园、优质水果、地膜覆盖糖蔗等科技项目,投资额占总投入的一半以上;三是积极引导镇、村、农民增加科技投入。通过多年的努力,现已逐步形成国家、集体、个人三股力量一起上的农业科技投资体制,从而保障了农业科技所需资金的及时而且持续的供应。近年,乡镇、群众自筹农业资金中,约有6070%作为科技项目配套投入。1.3.4 改革科技服务形式,提高服务质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在我国广大农村确立起来,农业生产有了新的形式,农业科技服务的形式和方法也应与之相适应,改革不足之处,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