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为高二政治期中考试理.doc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28141389 上传时间:2020-04-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为高二政治期中考试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安徽为高二政治期中考试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安徽为高二政治期中考试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安徽为高二政治期中考试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为高二政治期中考试理.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开城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理)试题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1、“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我们学习“文化生活”,这里的“文化”是指( ) A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B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成果 C人类全部精神生活及其产品 D人类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享用2、参加村委会或居委会选举,参观自然博物馆和历史博物馆的各种展览,进行红色旅游,参加文明社区、文明城市共建活动,旁听“水电调价听证会”,这些活动难以经济、政治、文化分类。这是因为( )A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集中表现 B文化的发展与经济、政治的发展

2、亦步亦趋C文化没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 D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3、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越来越围绕人才和知识的竞争展开。发展的优势蕴藏于知识和科技之中,社会财富日益向拥有知识和科技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聚集,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上占优势,谁就在发展上占据主导地位。上述材料说明( )A. 文化就是经济和科技 B.文化是社会精神力量C.文化就是人才和知识 D.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4、下列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能体现文化影响的是( )握手是中国人常用的见面礼节,拥抱欧美常见的见面礼节。中国人的名字是姓在前名在后,欧洲人的名字一般是名在前姓在后。互换礼物时中国人一般不会立即打

3、开礼物,美国人会立即打开礼物并表示感谢。中国人写信封,地址都是从大到小排列;欧洲人写信封,地址都是从小到大排列。A. B. C. D.5、从孔子到孙中山,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塑造着中华民族;从共产党宣言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指引导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上述材料表明,优秀文化能够( )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满足人的一切需求A. B. C. D.6、相对于世界文化的总体,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 )A国家文化的多样性 B民族文化的多样性C地区文化的差异性 D城乡文化的差异性7、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 ) 申办20

4、08年奥运会 参加人大代表选举 参加元旦文艺晚会 买车购房 A B C D 8. 在一次评选20世纪对中国人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的活动中,鲁迅的呐喊、曹禺的雷雨、雷锋的雷锋日记、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榜上有名。由此可以看出 ( ) A.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创造了人 B.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着人,不断丰富着人的精神世界 C.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9、报载,当中国年轻人热衷过“洋节”的时候,韩国要与中国联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文化遗产。因此有关专家强烈呼吁不要冷落中国的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对其理解正确

5、的有( )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从不同民族的节日中,能够感受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唯一表现A. B. C. D.10、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曾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安身立命,修身齐家立国平天下。而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对我们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富有启迪。这说明( )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先进的现代文化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弘扬传统文化就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我们要善于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A B C D

6、1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思想(意为人如果掌握自然规律,就能够使天地万物为人服务),不正确的态度和做法是( )A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B有所淘汰,有所发扬C批判继承,与时俱进 D兼收并蓄,统统拿来12、文化创新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扫除民族文化交流的障碍促使一种民族文化代替另一种民族文化A. B. C. D.13、二千多年来,中国文化常常要面对其他文化。在文化与文化的相遇中,“见贤思齐”是我们的理念。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文化交流崇尚“见贤思齐”,这就要求我们( )A用优秀民族的文化改造本民族的文

7、化B依照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发展本民族文化C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D善于学习和借鉴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14、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 )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A、报刊、广播、电视、网络 B、旅游、商贸、生产、消费C、广告、电影、图书、社交 D、出版、饮食、娱乐、戏剧15、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最有说服力的是( )文学艺术 汉字 史学典籍 科学技术A. B. C. D. 16、不同民族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有着不同的特点,文化具有多样性。人们常说,法国人浪漫,德国人严谨,日本人服从。这种差别的形成是由( )A各民族不同的自然、社会环境等因素综合决定

8、的 B各民族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C各民族不同的遗传因素决定的 D各民族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17、20世纪初,被誉为当时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里所说的“中国人的脊梁”体现了( )A. 爱国主义精神 B. 集体主义精神C. 伟大的民族精神 D.奉献精神18、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 )A 团结统一 B 爱好和平 C 勤劳勇敢 D 爱国主义19、社会实践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基础。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文化创新的需要来自社会

9、实践 文化创作的灵感最终来自社会实践和创作者的聪明才智文化创作的动力来自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产生优秀文化作品的源泉A B C D20、信宜镇隆飘色是流传于粤西地区的一种传统艺术活动,而踩高跷则是流行与我国北方的一项传统艺术活动,虽然一南一北,但各有各的精彩。这体现中华文化( )A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B一方水土,一方文化C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D百花齐放,推陈出新21、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人应当同时具备的基本素养。下列古语中蕴含二者关系的有 (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战国孟子)“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北宋司马光)“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

10、进。”(明代陈献章)“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东汉王符)A. B. C.D.22、“56个星座56枝花,56个民族兄弟姐妹是一家,56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从文化上看,“56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体现了:( )A我国各民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B我国各民族人民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C我国的汉族文化取代了少数民族文化D中华文化比少数民族文化优越23、在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导演成功地运用了视觉艺术的世界语言,将中国故事、中国元素鲜明而美丽地表达出来,给人印象非常深刻。击缶、日晷、飞天、活字印刷、丝绸之路等中国故事,用全人类都能接受的

11、表现方式讲述了 ( ) A中华民族的智慧优于其他民族 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C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D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24、新时期,弘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这主要是因为( )A民族精神不具有时代性,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B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C这些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已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唯一D这些精神具有浓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25、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因为中华文化( )具有包容性 具有排外性 求同存异 兼收并蓄ABCD二、非选择题(25分)26、 材料一:“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

12、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无论身在故土还是异国他乡,每当听到这雄壮激昂、催人奋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时刻,深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骄傲,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就像看到“神舟”七号飞向太空,看到香港、澳门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材料二: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的核心,既要继承传统,又要不断适应时代的需要,使历史与现实相联,使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真正体现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根据材料回答(1) 材料一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10分) (2) 结合材料一谈谈材料二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15分)高二上学期政治(理科)期中考试答题卡班级: 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题号1234567891011答案题号1213141516171819202122答案题号232425答案二、非选择题(25分)(1)材料一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10分)(2)结合材料一谈谈材料二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15分)5用心 爱心 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