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趣例人教必修 .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8038366 上传时间:2020-04-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趣例人教必修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哲学趣例人教必修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哲学趣例人教必修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哲学趣例人教必修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趣例人教必修 .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把木梳卖给和尚”哲学趣例生活即哲学 , 学习哲学不能脱离生活 , 巧妙联系社会生活中流传的富有趣味性的、寓意深刻的故事 , 可以使抽象的哲理变得生动形象 , 使我们学有所得。例如 , 在学习主观必须符合客观时 , 其重点不难把握 , 但在教材的最后一段却暗藏着本节内容的难点 , 即辩证地把握实际 , 实际不是个别的、片面的不变的客观事实 , 而是全面的、变化发展中的实际 , 坚持从实际出发 , 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 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许多同学一是不易发现这一难点 , 二是在学习该知识点时 , 往往蜻蜓点水、囫囵吞枣 , 导致 消化不良 。实际上 , 此处应重笔着墨 , 融会贯通 , 既

2、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其原因有三 :一、此处属方法论的学习 , 是学习唯物论的落脚点 , 是提高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着力点。二、此知识点既属唯物论的主要内容 , 又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 我们在理解和运用上都有一定难度。三、不少同学在思想上往往忽视 坚持从实际出发 , 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 不是轻而易举可以做到的 这一观点 , 缺乏对 实际 的全面而深刻的理解。为突破此难点 , 我们不妨引入一个社会上流传的故事 , 将枯燥的哲理变成通俗有趣的故事 , 在轻松幽默中管窥哲学的奥秘。 故事 把木梳卖给和尚有一家效益相当好的大公司要高薪招聘营销主管。广告一出 , 报名者云集。为能选

3、拔出高素质的营销人员 , 公司出了一道实践性题目 : 以 10 日为限 , 把木梳尽量多地卖给和尚 。 众应聘者困惑不解 , 甚至愤怒 : 出家人剃度为僧 , 要木梳何用 ? 纷纷拂袖而去 , 几乎散尽。最后只剩下三个勇敢的应聘者 : 张三、李四和王五。十日后 , 三位应聘者重聚 , 讲述各自的营销策略。张三 :( 沮丧状 ) 我历尽辛苦 , 受到众和尚的责骂和追打。好在下山途中遇到一个小和尚 , 一边晒着太阳 , 一边使劲挠着脏兮兮的头皮 , 我灵机一动 , 赶忙递上了木梳 , 小和尚用后满心欢喜 , 于是买下了一把。 ( 显得很无奈 )李四 :( 欣喜状 ) 我去了一座名山古寺 , 由于山

4、高风大 , 看见进香者的头发都被吹乱了。于是我找到了寺院的主持说 : 蓬头垢面是对佛的不敬 , 应在庙门前放把木梳 , 供善男信女梳发理鬓。 主持采纳了我的建议。那山共有 10 座庙 , 于是卖掉了 10 把木梳。 ( 洋洋得意 )王五 :( 兴奋状 ) 我一共卖出了 1000把术梳 ,( 旁人惊呼 , 面面相觑 ) 而且手里还有很多订单。我去了一个颇具盛名、香火极旺的深山宝刹 , 那里朝圣者如云 , 施主络绎不绝。于是我对主持说 : 凡来进香朝拜者 , 都怀有一颗虔诚之心 , 宝刹应有所回赠 , 以做纪念 , 保佑其平安吉祥 , 鼓励其多做善事。我有一批木梳 , 你的书法超群 , 刻上积善梳

5、 三个字 , 便可做赠品。 主持大喜 , 立即买下 1000 把木梳 , 并请我小住几日 , 共同出席首次赠送 积善梳 的仪式。得到 积善梳 的施主与香客 , 很是高兴 , 一传十 , 十传百 , 朝圣者更多 , 香火愈旺。附近寺庙的主持闻之 , 也纷纷前来找我预购木梳。我快马加鞭赶回 , 请公司速速发货 , 以成善事。看了上述故事 , 有些同学可能还不能将之与先前的难点联系起来。其实 ,我们只要思考故事中的疑问就可以了 :(1) 其他应聘者困惑、愤怒 , 纷纷拂袖而去的原因什么 ? 和尚不需要木梳是否是客观事实 ?(2) 王五为什么能够成功地向和尚推销本梳 ?物质决定意识 , 要求我们要一切

6、从实际启发 , 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 可在实际生活中却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到的。故事中要求把木梳卖给和尚 , 听起来真有些匪夷所思 , 但不同的思维 , 不同的推销术 , 却有不同的结果。王五成功的经验就在于他没有被个别事实所迷惑 ( 和尚不用梳头 ), 而是扩展了木梳的功能 (赠品 ), 抓住了木梳和尚进香者之间的联系 , 抓住了和尚与进香者的各自的心态 ( 主持希望施主、朝拜者、观光者越多越好 , 可谓名利双收 ; 凡来寺院进香的人都怀有一颗虔诚之心 , 认为能够得到主持的赠品是荣幸的 , 因为 积善梳 代表着幸运、吉祥与福祉 ), 正是他把握住了复杂的、联系着的、 变化发展的实际 ,

7、 做出创造性的决断 , 从而取得了营销的成功。这个故事启示我们 : 从实际出发 , 不是从单一的事实、不变的因素出发 , 而是要从复杂的、全面的、联系着的、变化着的实际出发。同时 , 从实际出发 , 也不是要人们消极地适应客观情况 , 而是要充分而正确地发挥意识的作用 , 只有这样 , 才能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 , 达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也只有这样 , 才能获得成功。人生也莫过于此 , 在别人疑为山穷水尽之际 , 你换个角度去思考 , 换种办法去解决 , 说不定峰回路转 , 柳暗花明 , 这也许就是人生的成功之路。古时候,有个书生到扬州去,路过江西。这一天遇到顶头风,不好开船。书生

8、闲着无事,便到岸上散步。他穿过小树林,上了山坡,看见一个小庙。走进庙里,没碰着和尚。只见和尚住房的门开着,旁边还放着笔砚。这书生本来爱画画,就拿起笔,在门上画了一个琵琶,大小和真的差不多。画完之后,看看风停了,书生也就回船上路了。和尚回到庙里,看见门上画的琵琶,不知是从哪里来的。他问村里的人,都说不知道。和尚笑着说:“那恐怕是五台山的圣琵琶吧!”山西的五台山是佛教圣地。关于它,有种种神话传说。过去希望得到菩萨保佑的人,往往要到五台山朝山进香。和尚找不到琵琶的来由,就说可能是从五台山飞来的,这本来是带着开玩笑的意思。谁知村里的人信以为真,互相传说,纷纷来向这个“圣琵琶”磕头礼拜,烧香求福。有的病

9、人烧了香,碰巧病好了,就以为这琵琶真的有灵。这样,“圣琵琶”的名气越来越大,越传越远,连远在扬州的那个书生也听到了。书生心里很疑惑。一年之后,他离开扬州回家,故意把船停在原来的地方。他找到庙里,和尚又没在。他画的琵琶还是老样子,只是前面供着鲜花和香炉。书生找了点水来,把自己画在门上的琵琶洗掉了,不等和尚回来,就回到船上过夜去了。第二天,书生又到庙里去,只见许多人围在那里伤心叹气。原来,昨晚和尚回到庙里,发现琵琶不见了,马上告诉乡邻。这时候,大家正聚集在一起议论失去琵琶的原因。他们说:“一定是有人背后做了坏事,菩萨不高兴了,所以琵琶才跑走了。”书生听了大笑起来,把事情的经过讲给他们听,才把这个谜

10、解开。每一件事都有它发生的原因。有时候,人们弄不明白某件事的原因,就很容易把做成这件事的“功劳”送给神。例如,人是从哪里来的,最初,人们不明白,就说是神造的。中国人说是女娲w 造的,欧洲人说是上帝造的。现在我们都知道了,人不是神造的;事实正好相反,无论是女娲或者上帝,所有的神倒都是人们自己造的,而且是按照人自己的模样造的。你看,从印度传来的菩萨,额上都点着朱红的吉祥痣;从欧洲传来的天使,都是白皮肤、高鼻子。而中国人画的玉皇大帝,和我们在旧戏里看到的古代汉族皇帝又有多少两样?现在,相信进化论的人多了,因为证据放在那里,不由你不信。但是,没有弄清楚原因的事总还是有,总有人要用这些事情来“证明”神的

11、存在,神的力量。牛顿是个大科学家,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力学的三大定律,对于近代天文学和物理学做出了了不起的贡献。但是他不能解释行星围绕太阳运转,最初的推动力是从哪里来的,也去找上帝帮忙。他认为这位上帝“是非常精通力学和几何学的”。至于类似画琵琶那样的暂时不知道原因的小事,被人利用来说神道鬼,更是常有的。那么,从这些事里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教训呢?这就是:承认我们对有些事情的原因暂时还不了解;这些原因经过人们的不断努力,最后总是可以被了解的。人类的历史在不断地向前发展。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认识事物的本领也会愈来愈大。许多事情,在某个时期弄不清楚,以后总可以逐步地认识清楚。世界上绝没有永远不能认识的

12、东西,决不要相信那些骗人的鬼话。相信那些东西,只会蒙蔽人的聪明,堵塞人们走向进步的道路。(故事见唐皇甫氏原化记)鸟爱巢 中华民国时期爱国将领冯玉祥 (18821948)在鸟爱巢一诗中写到:“鸟爱巢, 不爱树,树一倒,没住处,看你糊涂不糊涂。人爱家,不爱国,国如亡,家无着,看你怎样去生活。”哲理赏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联系是事物与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周围的事物是该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鸟与巢、树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树是鸟与巢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人与家、国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国是人

13、与家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整体和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整体处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变化。这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树是整体,鸟、巢是部分,树的不到与到影响到鸟、巢的存在与不存在。国家是整体,人、家是部分,国家的昌盛与败亡影响到人、家的安居乐业与流离失所。因此我们热爱祖国,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正如鸟、巢离不开树一样,人、家离不开国家。冯玉祥将军这首诗深刻启示我们:要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全取向。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相结合;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发展,倡导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当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

14、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安全、荣誉和利益,是每个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二 得之而后知魏源集 默觚上 学篇中有这样的记述:“得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知者乎? 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 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之一瞥。 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注释得:取得,获得。引申为占有、接触 履:实行,实践 乌:岂,哪里 披:披阅,翻看 估:估客,商贩,海外贸易商人 疏:分条陈述,解释发挥 觚:酒器这段记述的大意是:接触了事物后,才能了解事物,亲自实践后,才能知道做事的艰难。哪有不经实践就掌握知识的道理呢?只浏览五岳之图,就以为了解山脉,实不如樵

15、夫一双脚接触的多。高谈沧海的广阔,就以为了解海洋,实不如商贩一眼看到的东西多。精通八珍的食谱,就以为知道了食物的味道,其实不如厨师品尝一下。哲理赏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类的所有经验、知识都来自实践,实践出真知,实践出智慧。行是知识的真正来源,而不是死的书本,不行就得不到有用的知识。要重视实际的调查研究。也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认识了前进的艰难。然而生活中总有些人,怕下功夫,怕动脑筋,怕吃苦,对事物的了解浅尝辄止,对知识的追求毫不在意。本来不懂,却要装懂;本来知道的不多,还以为自己了不起,表现出一副很有学问的架势。其实,他连估客、庖丁的见识也不如,狂妄自大,脑中空空是最不可取的。三 贵以近知远吕氏春秋察今有这样的记述:“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这段记述的大意是:有道之士,可贵就在于能依据近物知道远物,依据今天了解古代,来增强自己的见闻,了解未曾亲见的东西。所以察看屋堂前的影子,就知道日月在运转,阴阳在变化。看见瓶中水结冰,就知道天气寒冷,鱼鳖冬藏。尝一块肉,就知道一锅的味道。哲理赏析马克思主哲学告诉我们,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现象与本质是相互联系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