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应对法PPT课件.ppt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128032331 上传时间:2020-04-07 格式:PPT 页数:101 大小:3.5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突发事件应对法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1页
突发事件应对法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1页
突发事件应对法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1页
突发事件应对法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1页
突发事件应对法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突发事件应对法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突发事件应对法PPT课件.ppt(10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解读 王重高教授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07年8月30日通过 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 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一件大事 学习好 贯彻好 运用好这部法律 是各级行政机关的重要责任 3 授课提纲 一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调整二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体系结构三 突发事件应对法确立的原则四 突发事件应对法要求建立的系统五 突发事件应对法要求建立的体系六 突发事件应对法建立的制度七 突发事件应对法确立的机制八 突发事件应对法确立权力的运用及其法律后果 4 一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调整 突发

2、事件应对法解决的是什么情况下适用本法 什么情况下不适用本法的问题 实质上解决的是如何界定什么是突发事件和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的问题 5 突发事件应对与常规管理 紧急状态的关系 6 突发事件的概念和特征 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条规定 本法所称突发事件 是指突然发生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 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 事故灾难 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7 突发事件的内涵包含的核心要素 一是突发事件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和社会性 二是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和紧迫性 三是突发事件具有危害性和破坏性 四是突发事件必须借助于公权力的介入和动用社会的人力 物力才能解决 8 二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体系结构

3、9 预防准备 突发事件应对 监测预警 处置救援 恢复重建 10 三 突发事件应对法确立的原则 11 一 统一领导 综合协调 分类管理 分级负责 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 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四条规定 国家建立统一领导 综合协调 分类管理 分级负责 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即应急管理要实施统一领导 综合协调 分类管理 分级负责 属地管理的原则 12 二 突发事件应对坚持预防为主 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 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五条规定 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预防为主 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 这一规定要求 一是一切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 都必须把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放在首位 做到防患于未然 要开展对各类突发事件的

4、普查和监控 促进各行业 各领域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 加强突发事件的信息报告和预警工作 二是必须做好各项应急准备 牢固树立忧患意识 有备未必有患 但无备必有大患 三是全力做好应急处置和善后工作 13 三 应对突发事件的决定 命令公开原则 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十条规定 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作出的应对突发事件的决定 命令 应当及时公布 14 四 应对突发事件的比例原则 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十一条规定 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采取的应对突发事件的措施 应当与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的性质 程度和范围相适应 有多种措施可供选择的 应当选择有利于最大程度地保护公民 法人和其他组织权益的措施 即行政机关采取的措施不得超

5、越宪法和法律所容许的范围或者目的 如果有同等措施可以供采用 应当选择对公民 法人和其他组织权益侵害最小的措施 即坚持效率优先 又要坚持最小代价的原则 15 四 突发事件应对法要求建立的系统 统一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 16 突发事件应对法 第三十七条规定 国务院建立全国统一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或者确定本地区统一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 汇集 储存 分析 传输有关突发事件的信息 并与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 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 专业机构和监测网点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实现互联互通 加强跨部门 跨地区的信息交流与情报合作 17 1 信息收集制度 第三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6、及其有关部门 专业机构应当通过多种途径收集突发事件信息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居民委员会 村民委员会和有关单位建立专职或者兼职信息报告员制度 获悉突发事件信息的公民 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应当立即向所在地人民政府 有关主管部门或者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 第三十九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上级人民政府报送突发事件信息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向本级人民政府相关部门通报突发事件信息 专业机构 监测网点和信息报告员应当及时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报告突发事件信息 有关单位和人员报送 报告突发事件信息 应当做到及时 客观 真实 不得迟报 谎报 瞒报 漏报 18 预警信息来源 通报

7、相关部门和组织所传递的信息报告 基层单位的巡查信息举报 1 热线受理的举报投诉信息2 专家群众来信来访的信息3 报刊 互联网登载的信息 19 20 2 信息的分析 会商和评估制度 第四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及时汇总分析突发事件隐患和预警信息 必要时组织相关部门 专业技术人员 专家学者进行会商 对发生突发事件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 21 分析评估的基本原则 敏感时间敏感地点敏感事件 三敏感 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早诊断 五早 22 3 上下左右互联互通和信息及时交流制度 第四十条 认为可能发生重大或者特别重大突发事件的 应当立即向上级人民政府报告 并向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

8、门 当地驻军和可能受到危害的毗邻或者相关地区的人民政府通报 23 24 五 突发事件应对法要求建立的体系 25 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体系包括突发事件风险评估 突发事件影响评估 主要任务是 1 建立完善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数据库 2 对我国重点区域各类自然灾害风险进行评估 编制全国灾害风险区及重点区域灾害风险图 以此为基础 开展对重大项目的灾害综合风险评价试点工作 一 重大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体系 26 27 3 完善灾情统一标准 建立我国自然灾害灾情统计体系 建成国家 省 市 县四级灾情上报系统 健全灾情信息快报 核报工作机制 4 建立减灾委协调 相关部门的灾害信息沟通 会商 通报制度 5 建设灾害信息共

9、享及发布平台 28 二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 第十七条规定 国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 国务院制定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组织制定国家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 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和国务院相关应急预案 制定国家突发事件部门应急预案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根据有关法律 法规 规章 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应急预案以及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制定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制定机关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和情势变化 适时修订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的制定 修订程序由国务院规定 29 全国应急预案体系框架 总体预案 1件 专项预案 25件 部门预案 80件 省级及地方政府应

10、急预案 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 重大活动应急预案 国家级 30 第十八条应急预案应当根据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 法规的规定 针对突发事件的性质 特点和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 具体规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和突发事件的预防与预警机制 处置程序 应急保障措施以及事后恢复与重建措施等内容 31 三 监测网络体系 1 在完善现有气象 水文 地震 地质 海洋 环境等自然灾害监测网的基础上 适当增加监测密度 提高技术装备水平 2 建立危险源 危险区域的实时监控系统和危险品跨区域流动监控系统 3 在完善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网络系统的同时 健全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 动植物疫情 植物病虫害和

11、食品药品安全等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 32 六 突发事件应对法建立的制度 33 一 突发事件的分类制度 事故灾难 自然灾害 社会安全事件 公共卫生事件 34 二 突发事件的分级制度 红 橙 黄 蓝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特别重大 重大 较大 一般 35 自然灾害救济四个级别的应急响应 36 三 提高全社会危机意识和应急能力的制度 1 各级各类学校应该将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 互救能力 2 县级政府及其部门 乡镇政府 街道办事处等基层行政机关应当组织开展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 3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负有处置突发事件职责的机关工作人员应急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培训

12、制度 定期开展培训 目的是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的应急能力 4 基层人民政府 居民委员会 村民委员会 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开展必要的应急演练 目的是为了提高社会公众的应急能力 37 38 培训演练 四川省安县桑枣中学 39 四 隐患调查和监控制度 1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危险源 危险区域进行调查 登记 风险评估 定期进行检查 监控 2 所有单位都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矿山 建筑施工单位和易燃易爆物品 危险化学品 放射性物品等危险物品的生产 经营储运 使用等重点单位和公共交通工具 公共场所等人员密集场所 都应当制定应急预案 开展隐患排查 并向所在地政府及其部门报告 3 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

13、门 各基层组织应当及时调解处理可能引发社会安全事件的矛盾 纠纷 40 五 建立应急救援队伍的制度 1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整合应急资源 建立或者确立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 2 单位应当建立由本单位职工组成的专职或者兼职应急救援队伍 及时处置本单位发生的突发事件 3 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和非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应当联合培训 职合演练 提高合成应急 协同应急的能力 41 中国救灾物资储备系统 六 突发事件应对保障制度 42 1 物资储备保障制度 第三十二条国家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制度 完善重要应急物资的监管 生产 储备 调拨和紧急配送体系 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和突发事件易发 多发地区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建

14、立应急救援物资 生活必需品和应急处置装备的储备制度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与有关企业签订协议 保障应急救援物资 生活必需品和应急处置装备的生产 供给 43 储备资源 急救箱 包 44 45 46 2 经费保障制度 第三十一条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财政措施 保障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所需经费 47 3 通信保障体系 第三十三条国家建立健全应急通信保障体系 完善公用通信网 建立有线与无线相结合 基础电信网络与机动通信系统相配套的应急通信系统 确保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通信畅通 48 4 社会捐助 第三十四条国家鼓励公民 法人和其他组织为人民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工作提

15、供物资 资金 技术支持和捐赠 49 5 保险 第三十五条国家发展保险事业 建立国家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保险体系 并鼓励单位和公民参加保险 50 灾害保险 依靠群众 51 6 人才与技术保障 第三十六条国家鼓励 扶持具备相应条件的教学科研机构培养应急管理专门人才 鼓励 扶持教学科研机构和有关企业研究开发用于突发事件预防 监测 预警 应急处置与救援的新技术 新设备和新工具 52 七 城乡规划满足应急需要的制度 第十九条城乡规划应当符合预防 处置突发事件的需要 统筹安排应对突发事件所必需的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 合理确定应急避难场所 53 七 突发事件应对法确立的机制 54 一 建立有效的社会动员机制 突

16、发事件应对法第六条规定 国家建立有效的社会动员机制 增强全民的公共安全和防范风险的意识 提高全社会的避险救助能力 一是提高全民危机意识和能力建设机制 主要是 1 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进行应急知识教育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与互救能力 2 基层政府应当组织开展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和应急演练 3 新闻媒体应当无偿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 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 二是社会成员参与机制 就是公民 法人和其他组织有义务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55 社会动员 56 二 武装力量参加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和处置 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十四条规定 中国人民解放军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组织依照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 行政法规 军事法规的规定以及国务院 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命令 参加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 57 三 国际合作机制 第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突发事件的预防 监测与预警 应急处置与救援 事后恢复与重建等方面 同外国政府和有关国际组织开展合作与交流 58 合作 世界减灾大会 建立双边多边合作机制 参加国际培训 举办国际会议 59 四 人大常委会对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工作实施监督 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十六条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