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致病因素—六淫PPT课件.ppt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128026071 上传时间:2020-04-07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4.7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感致病因素—六淫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外感致病因素—六淫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外感致病因素—六淫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外感致病因素—六淫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外感致病因素—六淫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外感致病因素—六淫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感致病因素—六淫PPT课件.ppt(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外感致病因素 六淫 上海市金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彭军良副主任医师2019年1月18日 六淫 即风 寒 暑 湿 燥 火六种致病因素 在正常的情况下 称为 六气 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 是万物生长的条件 对人体是无害的 当气候变化异常 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 或非其时而有其气 如春天应温而反寒 秋天应凉而反热等 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 如过剧的暴热 暴冷 在人体正气不足 抵抗力下降时 六气才能成为致病因素 并侵犯人体发生疾病 这种情况下的六气 便称为 六淫 由于六淫是不正之气 所以又称其为 六邪 是属于外感病的一类致病因素 六淫的概念 六淫 之名 首见于宋 陈无择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卷二 夫六淫者

2、寒暑燥湿风热是也 六淫 天之常气 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 内合于脏腑 为外所因 六淫的 淫 有太过和浸淫之意 六淫 亦可理解为六气太过 或令人致病的六气 六淫的概念 素问 天元纪大论 云 在天为热 在地为火 在天为湿 在地为土 在天为燥 在地为金 在天为寒 在地为水 故在天为气 在地成形 寒暑燥湿风火 天之阴阳也 三阴三阳上奉之 张介宾注 寒暑燥湿风火 六气化于天者也 故为天之阴阳 六淫的概念 a 气候变化异常超过一定限度六气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b 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如 暴寒暴热c 人体正气虚弱 不能适应气候变化 导致发病即为六淫 六淫产生的因素 外感性 六淫为病 多侵犯肌表 或从口 鼻而入

3、故又有 外感六淫 之称 所致疾病 统称为外感病 季节性 六淫致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 如春季多风病 夏季多暑病 长夏多湿病 秋季多燥病 冬季多寒病等 但是 也有一个季节可有多种邪气致病 地域性 六淫致病常与生活地区密切相关 如西北高原地区多寒病 燥病 东南沿海地区多湿病 温病 六淫的特点 环境性 六淫致病与所处环境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如久居潮湿环境易患湿邪致病 高温作业者常见燥邪或火邪致病等 相兼性 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侵袭人体发病 如寒邪直中脏腑而致泄泻 又可两种以上相兼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 如风热感冒 寒湿困脾 风寒湿痹等 转化性 六淫不仅可以相互影响 而且在一定条件下 其病理性质可发生转化 如寒邪

4、可郁而化热 暑湿日久可以化燥伤阴 六淫之邪皆可从热化火等 引起转化的原因有两点 一是人的体质不同 二是治疗不当 六淫的特点 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 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 称为风邪 风邪的概念 一 风为阳邪 轻扬开泄 易袭阳位1 风性开泄 易使腠理疏泄开张 汗出 恶风头面清阳受阻头痛 鼻塞2 风邪轻扬外散易袭阳位肌表肌腠开泄汗出 恶风向上向外阳经经脉失养口眼歪斜 面部水肿 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二 风性善行而数变善行行无定处病位游移不定如行痹之游走性关节疼痛风邪数变多变起病急 变化快如风疹之发病急骤 变化迅速风温 流脑 初起仅见发热 恶寒等肺卫表证 也可迅速入里而见高热 神昏 惊厥等热闭心包等危重证

5、候 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三 风性主动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 如眩晕 震颤 抽搐 颈项强直 角弓反张等临床常常将咽痒咳嗽 瘙痒等归属于动症 从风论治 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四 风为百病之长 风邪为外邪致病的先导 它邪多依附于风邪而致病 如风寒 风热 风湿 风寒湿 风燥 风痰等 风邪致病广泛侵犯部位较广 引起多种疾病 如伤风 漏风 肠风 白殿风 油风 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风淫于内 治以辛凉 佐以苦甘 以甘缓之 以辛散之 以风属木 辛为金 金能胜木 故治以辛凉辛主发散 过辛则易伤真气 故佐以苦甘以苦能胜金 甘能益气故 木性急 故以甘缓之 木喜条达 故以辛散之此又与 五脏

6、苦欲补泻 中 肝苦急 急食甘以缓之 肝欲散 急食辛以散之 之义合 千金方 小续命汤被誉为六经中风之通剂 方剂组成 防风 桂枝 麻黄 川芎 白芍 人参 黄芩 防己 附子 主治外风入中经络所致之筋脉拘急 半身不遂 口眼 斜 语言蹇涩等 方中防风 麻黄 川芎 桂枝 防己 附子辛以散风 诸药合用 辛散之性不为不峻烈 故以黄芩之苦 人参 白芍之甘 既能制诸辛燥烈伤津耗气 又能益气养血 扶正以达邪 外风的治疗 凡致病具有寒冷 凝结 收引特性的外邪 称为寒邪 伤寒与中寒的区别 外寒伤寒 寒客肌表 郁遏卫阳中寒 寒邪直中于里 伤及脏腑阳气 寒邪的概念 一 寒为阴邪 易伤阳气1 单纯的实寒证寒遏卫阳 恶寒 发热

7、 无汗 鼻塞流涕等2 寒盛兼阳伤的虚实夹杂证寒中脾胃 脘腹冷痛 呕吐 腹泻 食欲不振 肢冷 神疲等寒中少阴 恶寒肢冷 下利清谷 小便清长 精神萎靡 脉微细等 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二 寒性凝滞1 寒凝经脉 阻滞气血 不通则痛2 寒客肌表经络 头身肢体关节剧烈冷痛 如 寒痹 或 痛痹 3 寒中胃肠 脘腹剧痛4 寒客肝脉 少腹或阴部冷痛 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三 寒性收引1 气机收敛 腠理闭塞 筋脉收缩挛急2 寒客血脉 头身疼痛 脉紧3 寒邪侵袭肌表 腠理闭塞 则无汗4 寒客经络关节 挛急作痛 屈伸不利 屈伸不利 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寒淫于内 治以甘热 佐以苦辛 以咸治之

8、以辛润之 以苦坚之 寒为水气 甘从土化 热从火化 土能制水 热能胜寒 故治以甘热苦而辛 亦热品也 故以为佐伤寒内热者 以咸泻之 伤寒内燥者 以辛润之 伤寒内热见血者 以苦坚之附子 肉桂等甘辛大热之品常用于祛寒之剂组方 如四逆汤 回阳救急汤等方 用于治疗阴寒内盛之证 均属 寒淫于内 治以甘热 佐以苦辛 治则的体现 寒邪的治疗 凡致病具有重浊 黏滞 趋下特性的外邪 称为湿邪 湿为长夏主气 长夏乃夏秋之交 湿热熏蒸 水气上腾 湿气最盛 另外 湿邪致病 也与居住环境 工作条件有关 湿邪的概念 一 湿为阴邪 易阻滞气机 损伤阳气湿由水气化生 水性寒凉 故湿为有形之阴邪 阻滞脏腑经络气机1 湿邪困脾 泄泻

9、 水肿 尿少2 湿阻胸膈 胸膈满闷3 湿阻中焦 脘痞腹胀 食欲减退4 湿阻下焦 小腹胀满 小便淋涩不畅 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二 湿性重浊1 重 症状具有沉重感 头重如裹 四肢沉重 关节重着疼痛 如 湿痹 或 着痹 2 浊 分泌物或排泄物秽浊不清 湿浊在上 面垢眵多 湿滞大肠 大便溏泄 下痢粘液脓血 湿浊下注 小便浑浊 妇女白带量多腥臭 湿淫肌肤 皮肤流黄水 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三 湿性黏滞1 症状的黏腻性 分泌物及排泄物涩滞不畅 如 痢疾大便排泄不爽 淋证小便涩滞不畅2 病程的缠绵性 如湿温 湿疹 湿痹等反复发作 缠绵难愈 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四 湿性趋下 易袭阴位湿邪为病 多侵袭人体的

10、下部 如水肿 湿疹等病以下肢多见 另常见二便异常 女子带下异常 伤于湿者 下先受之 素问 太阴阳明论 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湿淫于内 治以苦热 佐以酸淡 以苦燥之 以淡泄之 湿为土气 苦 热皆能燥湿 淡能渗湿酸从木化 木能制土 故佐以酸 使酸而非淡 则味厚滋腻 非所宜也 湿热之湿 以苦燥之 湿濡之肿 以淡泄之实脾饮出自 严氏济生方 用于治疗阳虚水泛之证 方剂组成 厚朴 白术 木瓜 木香 草果仁 大腹子 附子 茯苓 干姜 甘草 方中厚朴 草果等属苦温之品 功善燥湿 茯苓 白术淡而利窍 木瓜酸而微温 味酸从木制土以胜湿 湿邪的治疗 凡致病具有干燥 收敛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 温

11、燥 发于秋初 挟有夏末余热 治疗上宜清凉燥 发于晚秋 兼有初冬寒凉 治疗上宜温 燥邪的概念 燥邪为阴邪 见于王孟英 温热经纬 燥为秋季之主气 秋气已凉 燥为次寒 其气肃降 理当属阴燥邪为阳邪 见于喻昌 医门法律 火性就燥 各从其类 属阳 入侵途径 自口鼻而入 首犯肺卫 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一 燥性干涩 易伤津液燥邪伤人 最易损伤津液 出现各种干燥 涩滞症状 如口唇 鼻 咽喉干燥 毛发干枯 皮肤干涩 大便干结等 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干 裂 和 萎 就像久晴不雨 田地便会出现干燥 出现开裂 田地里的稻谷也会随之枯萎 在人身上也是一样的 燥邪可引起嘴唇开裂 皮肤干涩皲裂之 裂 症 鼻燥咽干 大便

12、干之 干 症以及毛发枯黄之 萎 症等一系列症状 素问 至真要大论 燥胜则干 刘完素 素问玄机原病式 诸涩枯涸 干劲皲揭 皆属于燥 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二 燥易伤肺原因 1 肺为娇脏 喜润恶燥2 肺主气司呼吸 与外界大气相通3 肺合皮毛 开窍于鼻 燥邪多从口鼻而入燥伤肺津 宣降失常 出现干咳少痰或无痰 或痰粘难咯 或痰中带血 喘息胸痛 大便干燥不通等 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燥淫于内 治以苦温 佐以甘辛 以苦下之 燥为金气 苦属火 能胜之 故治以苦温甘辛亦温也 燥而中寒者宜佐之 燥热之燥 以苦下之可也又辛能润 甘能缓 苦能下 故以为佐杏苏散用于治疗外感凉燥之证 方中苏叶辛温 杏仁苦温 开宣肺气

13、使燥邪从表而解 更佐以半夏 橘皮等 正是苦温甘辛之法温燥者 桑杏汤主之 燥邪的治疗 凡致病具有炎热 升腾特性的外邪称为火热之邪 火邪与热邪的比较 同 同属一气 皆为阳盛 性质及致病特点相同 故常并称异 1 程度 火为热之极2 生成 热邪多为外感 火常内生3 表现 热邪致病多见全身弥漫的热象 如全身发热 火邪致病多见某些局部症状 如皮肤局部红肿热痛 或口舌生疮 或目赤肿痛等 火 热 邪的概念 1 火热为阳邪 其性炎上 阳胜则热 全身或局部明显热象 高热恶热 脉洪数等 火性趋上 多侵犯人体上部 尤以头面部多见 如目赤肿痛 咽喉肿痛 口舌生疮 牙龈肿痛 耳内肿痛或流脓等 火 热 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4、2 火热易扰心神火热与心相通应 故火热之邪易扰心神轻者 心神不宁 而见心烦 失眠重者 扰乱心神 出现狂躁不安 神昏谵语等 高热神昏 火 热 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3 火热易伤津耗气 热淫于内迫津外泄可见汗出 口渴喜冷饮 咽干舌燥消灼煎熬津液小便短赤 大便秘结等津伤之证 壮火食气可见少气懒言 肢倦乏力 气不接续等气虚之证气随津脱 火 热 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4 火热易生风动血 火热燔灼肝经 劫耗津血 筋脉失养而挛急 热极生风 肝风内动 可见除高热神昏外 出现四肢抽搐 颈项强直 角弓反张 两目上视等 火热邪气迫血妄行可见各种出血 如吐血 灼伤脉络衄血 尿血 便血 皮下紫斑及妇女月经过多 崩漏 出血的

15、特点为血色鲜红 粘稠 量多 火 热 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5 火热易致疮痈火热入于血分 聚于局部 腐蚀血肉 发为疮痈 局部红 肿 热 痛 痈疽原是火毒生 医宗金鉴 痈疽总论 火 热 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火 热 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热淫于内 治以咸寒 佐以苦甘 以酸收之 以苦发之 热为火气 水能胜之 故治以咸寒 属水 佐之以甘 甘胜咸 所以防其过也 必甘而苦者 防咸之过 且又以泻热其作实也 热散于诸经 热淫 以酸收之 热结 故以苦发之 内合 欲动之而先聚之 之意 备急千金要方 之犀角地黄汤 主治热毒深陷血分之耗血 动血证 原方组成 犀角 生地黄 白芍 牡丹皮 方中意咸寒之犀角为君 凉营血 泻气热

16、温病条辨 清营汤之犀角 用意同此 咸寒以治热淫 以甘苦性寒之生地黄 牡丹皮 防犀角咸之过 又能泻热气之实 白芍酸以聚热 助诸苦咸甘寒之发 火 热 邪的治疗 凡夏至之后 立秋之前 致病具有炎热 升散 兼湿特性的外邪 称为暑邪暑邪为病两个显著的特点 一 明显的季节性二 只有外感 没有内生 伤暑 中暑 暑邪的概念 1 暑为阳邪 其性炎热 暑邪伤人多见阳热亢盛之证 如高热恶热 汗大出 口大渴 面赤 苔黄燥 脉洪大等 暑邪发热往往比热邪发热更高 也易扰动心神而致心烦闷乱不宁 甚则突然昏倒 不省人事 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2 暑邪升散 扰神伤津耗气 升 暑邪易上扰心神 侵犯头目可见胸闷 头昏 目眩 面赤等 散 暑邪致腠理开泄而多汗 气随津泄 气津两伤可见口渴尿少 气短乏力 甚则气随津脱 见突然昏倒 不省人事等表现 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3 暑多挟湿暑热证 发热 烦渴等 湿阻证 身热不扬 四肢困重 胸闷脘痞 食欲不振 大便溏泄不爽 苔腻等若内湿素盛之体 最易感受暑邪 也可暑湿相合为患 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在临床辨证治疗上 凡具有暑邪性质及致病特点的证候 皆应用清热解毒 益气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