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学练测练习:专题7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3

上传人:猪子****y 文档编号:128024438 上传时间:2020-04-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学练测练习:专题7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3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2020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学练测练习:专题7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3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2020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学练测练习:专题7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3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9-2020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学练测练习:专题7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3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9-2020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学练测练习:专题7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3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学练测练习:专题7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学练测练习:专题7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七 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时间:4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山东省威海市模拟)1955年,苏联关于修改农业计划工作方法的决议规定,农业发展由各区执行委员会下达计划任务,由集体农庄和农庄庄员根据需要自行确定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国家计划委员会只负责农业发展的远景规划和协调平衡工作。这一做法()A恢复了苏俄的“新经济政策”B提高了庄员的生产积极性C突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D形成了合理的工农业比例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苏联战后的经济改革与挫折。“恢复了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的改革,据材料“根据

2、需要自行确定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可知农庄有了一定的自主权,提高了庄员的生产积极性,故B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排除C项;赫鲁晓夫改革最后失败了,“形成了合理的工农业比例”说法错误,排除D项。答案:B21958年,苏联政府宣布,向西欧国家出口的石油产品降价22.5%,向东欧国家降价6%;1962年,苏联政府再次将降价幅度分别调整为55.7%和8.3%。1963年,苏联向非共产党国家出口的石油,占苏联石油出口总量的89%。这些做法()A有利于苏联获得资金和技术B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C推动苏联融入欧洲一体化进程D支持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反霸斗争解析:从材料看,苏联两次调整石

3、油出口的价格,降价幅度都是对西欧或者非社会主义国家降价幅度远远大于东欧国家,结合当时西欧和东欧国家的发展状况和其社会性质来看,苏联选择对跟自己社会性质不一样的西欧降价幅度大,肯定是为了自己国家利益的需要,当时有比社会制度更重要的利益,那就是获得发展高科技、增强综合国力的资金或者技术,而在这些方面东欧国家是无法为其提供帮助的,故选A项。答案:A31962年11月,苏共中央决定改组党的领导机构,在地方取消统一的党委会,分别设立领导工业生产的党委会和领导农业生产的党委会,两个党委会互相独立,互不隶属。该措施()A冲击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B削弱了苏共对经济的领导C造成了工农业生产的混乱D扩大了农民的生

4、产自主权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两个党委会的设置破坏了党的统一领导,隔断了工业和农业之间的联系,容易造成工农业生产的混乱,C项正确;两个党委会的设置无法体现冲击了高度集中经济体制,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排除;题干信息没有涉及农民的生产自主权,排除D项。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答案:C4(2018山西灵丘一中期中)下列与赫鲁晓夫经济改革无关的是()A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倡种植玉米B撤销集体农庄C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D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企业的自主权解析:为了解决粮食危机问题,赫鲁晓夫为了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并鼓

5、励垦荒种植玉米,A项是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的改革措施,但是A项不符合题目要求;赫鲁晓夫并没有撤销集体农庄,而是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力,故B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赫鲁晓夫改革拉开了苏联改革的序幕,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故C项本身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在工业方面,赫鲁晓夫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和企业权限,故D项本身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答案:B5在庆祝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时,赫鲁晓夫提出15年内在人均农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由此得出的结论不包括()A赫鲁晓夫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B赫鲁晓夫改革在经济建设上急功冒

6、进C赫鲁晓夫提出的目标不切合实际D赫鲁晓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解析:据材料“15年内在人均农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赫鲁晓夫改革没有实事求是,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也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急功冒进,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也说明赫鲁晓夫提出的目标不切合实际,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改革急功冒进并非背离社会主义方向,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项。答案:D6阅读下表,关于下表的说法正确的是()勃列日涅夫改革期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表时间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19661970年8.4%4.1%1971197

7、5年7.4%2.5%19761980年4.4%1.7%19811985年3.7%1.1%A. 这一时期的美苏争霸中是战略进攻B勃列日涅夫改革期间农业成绩落后于前任 C农业领域提倡种植玉米的做法效果不明显D没有彻底的突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解析:勃列日涅夫上台至70年代,苏联的经济实力同美国的差距大为缩短,1975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上升,相当于美国的80%。苏联在军备方面赶上了美国,这一时期苏联推行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A项错误;根据表格信息,勃列日涅夫改革期间,工业与农业的总产值平均增长率均是正数,说明工农业均有增长,赫鲁晓夫农业改革成就不明显,B项错误;提倡种植玉米的是赫鲁晓

8、夫改革的内容,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均没有从根本上改革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不足,都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小修小补,致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放缓,使苏联一步步陷入困境,D项正确。答案:D7(2018黑龙江牡丹江九中期末)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A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C勃列日涅夫开创了苏联改革的先河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解析: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经济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束缚,因此说他“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

9、改革”。故选A项。答案:A8当1985年3月11日他上台的时候,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许多苏联的老领导包括葛罗米科都说“我们对于这个国家已经没办法了,你年轻又有实际工作经验,因此要你来接手。”这反映出()A苏联面临着严重的危机B苏联的很多领导人没有为苏联尽力C戈尔巴乔夫一定能挽救苏联D苏联模式已经完全失败解析:从材料中“许多苏联的老领导包括葛罗米科都说:我们对于这个国家已经没办法了”可以判断这时的苏联面临非常严重的危机。因此,答案选A项。答案:A9有学者在评价戈尔巴乔夫改革时认为,“出发点本是国富民强的改革计划,但最终导致工业乃至整个社会的毁灭。”其中“社会毁灭”主要指()A东欧剧变 B苏联解体

10、C两极格局瓦解 D环境污染解析: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导致苏联解体,与“社会毁灭”符合,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题意;C项是苏联解体的影响;D项与戈尔巴乔夫改革无关。答案:B10(2019湖北大冶一中月考)前苏联曾是世界上唯一能同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可是它却在1991年解体了。苏联解体时的国家最高领导人是()A戈尔巴乔夫 B勃列日涅夫C赫鲁晓夫 D叶利钦解析:据题干“苏联解体时的国家最高领导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1年苏联解体时戈尔巴乔夫是最高领导人,故A项正确;勃列日涅夫和赫鲁晓夫主要在20世纪50到70年代为最高领导人,故B、C两项都错误;叶利钦属于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领导人,不符合题意,故

11、D项错误。故选A项。答案:A11美国经济学家大卫科兹认为:在苏联时代,通过合法的途径积累物质财富几乎是不可能的。非法积累了大量物质财富的苏联领导人总是担惊受怕,唯恐有一天被发现或被起诉。大卫科兹在分析前苏联解体的原因时认为()A无法根本摆脱斯大林模式B人民与政府矛盾激化C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D统治集团对个人利益的追逐解析:材料反映了苏联解体前“非法积累大量物质财富”现象严重。A、C两项说法与本材料无关联。B项人民与政府矛盾激化一说,材料中也未体现。本题选D项,统治集团对个人利益的追逐,作者认为是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答案:D12戈尔巴乔夫说:“多一些社会主义,意味着社会生活中多一些民主、公开

12、性和集体主义多一些公民对全国事务及其对国际事务的良好影响的关切。总而言之,就是多一些社会主义本质所包含的内容。”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的苏联改革 ()A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B背离了马克思主义C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D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解析:结合材料的信息,可知本题在考查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答案: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个小题26分,共52分)13(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苏联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增长率简表时间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19561960年8.7%10.4%19611965年6.1%8.5%19661970年7.7%8.4%197119

13、75年5.7%7.4%19761980年3.7%4.5%19811985年3.2%3.7%19861990年1.3%2.5%据周尚文、叶书宗、王斯德著苏联兴亡史和刘克明、金辉主编苏联政治经济体制七十年编制材料二:1971年9月,赫鲁晓夫逝世,其遗体安葬在莫斯科的新圣母公墓。赫鲁晓夫的墓碑是由雕刻家恩斯特涅伊兹维斯特内设计的,用黑白两种颜色的大理石搭配而成,极具特色。涅伊兹维斯特内在评价自己的这件特殊作品时说:“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对比之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张建华著俄国史(1)根据材料一,归纳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苏联社会经济呈现什么发展趋势。根源是什么

14、?(8分)(2)赫鲁晓夫改革之后,苏联历史上还进行过哪两次大规模的改革?(4分)(3)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二中“赫鲁晓夫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对比之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这句话的含义的?(14分)答案:(1)趋势:呈现连年下降的趋势。根源是斯大林模式失去活力,日益成为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的桎梏。(2)改革: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3)理解:赫鲁晓夫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他执政时期,苏联国民经济发展相对迅速;他对斯大林的批判,在客观上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但他的经济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他一味否定斯大林,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这造成了人

15、们的思想混乱。14(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俄罗斯政府的“休克疗法”,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俄罗斯当代专家将它看成是继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拿破仑时代的法国和希特勒德国入侵俄罗斯之后,俄罗斯人经历的第四次重大灾难,几乎使俄罗斯面临灭顶之灾。 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坛”俄罗斯改革风云录材料二:现在的中俄关系是18世纪以来最为平等的双边关系。在经历过动荡的20世纪后,中俄关系已走过了爱与恨,目前处于一种受战略利益驱动的“思想契合期”。 香港亚洲时报材料三:回顾苏联解体的历史,看看这些年来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变化,人们不免感慨万千。一个昔日的世界超级大国似乎顷刻间就瓦解了。汲取苏联从兴而衰直至解体的教训,正成为各大国特别是新兴大国崛起过程中的必修课程。香港亚洲时报(1)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