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选考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5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教学案人民版

上传人:男**** 文档编号:128005557 上传时间:2020-04-0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选考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5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教学案人民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浙江选考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5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教学案人民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浙江选考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5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教学案人民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浙江选考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5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教学案人民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浙江选考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5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教学案人民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选考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5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教学案人民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考点考纲内容考核要求备考指南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和耕作技术的进步b1.高频考点依然不会回避: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和耕作技术的进步、唐宋陶瓷业的主要成就、“市”在历代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2围绕热点“中美贸易战,中国主张开放的世界”,可能要关注以下知识点:“海禁”政策及其影响。3新增考点需注意: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4关注“三农”,需注意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c古代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a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c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古代

2、中国的丝织业b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和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b唐宋陶瓷业的主要成就b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c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市”在历代的发展d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c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c“海禁”政策及其影响c第15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考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1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和耕作技术的进步(b)时期表现原始社会农业最早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原始社会最早的松土工具耒耜出现后,农业耕作进入“石器锄耕”或“耜耕”阶段春秋战国农业发达的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战国策记载:“以牛田”,就是用牛耕种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

3、,铁制农具的数量大大超过前代;出现了便于中耕的曲柄锄和便于收获的大镰,还出现了播种工具耧车。东汉时,出现了较轻便的一牛挽犁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2.影响及局限(1)影响: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促使农产品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2)局限:由于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的发展。精耕细作(1)含义: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2)基础: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3)总目标: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4)作用:改变了农业环境,提高了土地生产率。 二、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c)1制度演革(1)商周时代:实行井田制,土地名义

4、上为国家公有,实际归国王所有。(2)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3)北魏到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在受到严重破坏后被废弛。(4)宋代以后:“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的土地兼并情形更为严重。2历史影响(1)古代社会土地大部分为地主所有,农民占有较少。(2)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3)开明的政治家力图改革田制,缓和土地兼并造成的社会矛盾,但最终都未能成功。三、古代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及灌溉工具(a)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工程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汉代关中的“井渠”,至今还流行于新疆吐鲁番、哈密一带的干旱地区。2治理黄河:东汉的王景。3灌溉工具

5、:隋唐五代时期北方的立井水车,长江流域的高转筒车;宋代的水转翻车;明清时期出现风力水车。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b)规模家庭个体经营为基本单位,规模小分工家庭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目的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自给自足技术特点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地位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区别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自然经济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生产分散、规模小、技术落后。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具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三种社会属性;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就等于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

6、主义萌芽的出现,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开始瓦解。 探究点一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史料研读】史料一荆、扬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播粟,火耕而水耨,地广而饶财。盐铁论探究:(1)史料一反映了荆州、扬州等地采用什么耕作方式生产?提示刀耕火种。史料二图一二牛抬杠图二曲辕犁探究:(2)依据史料二中的图片,说明古代中国农耕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变化。提示牛耕技术逐步普及。耕作技术不断进步,犁的改进更适合地区土质特点和耕作的需要。精耕细作在中国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1)耕作方式发展: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出现于春秋战国,后得到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2)耕作技术进步

7、: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整,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3)改变农业环境:重视农业灌溉,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的好坏。 探究点二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史料研读】史料一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王家范百年颠沛与千年往复探究:(1)史料一中“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说明了什么?提示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个体生产。史料二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

8、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汉书食货志探究:(2)根据史料一、二,概括古代小农经济有哪些显著的特点。提示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担负沉重的赋税徭役,土地兼并严重,具有脆弱性。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1)基本特点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 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除盐铁外,一般不外求。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脆弱性:是一种规模小、水平低、具有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等特点的简单落后的小生产模式。落后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保守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

9、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2)影响因素生产力因素:耕作方式、耕作技术、土地制度等。小农经济自身特点:自给自足、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抗御天灾人祸能力差等。政府政策因素:封建政府为保证封建统治的稳固,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严重的自然灾害。考点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一、古代中国的丝织业(b)新石器时代纺织业萌芽(原料:麻、葛、丝),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商周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甲骨文中有祭祀蚕神的内容、“妇功”汉代品种多、技艺高(素纱衣、起绒锦);通过丝绸之路远销到地中海;“丝国”之称唐代官营纺织业规模大,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宋代棉花

10、种植及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等地区;当时的丝织工艺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元代黄道婆革新工艺,新式纺车,推广先进织造技术,推动纺织业发展,棉布成为主要衣料明代丝织业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两条丝绸之路路线二、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和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b)1商周青铜器的铸造(1)商代:铸造工艺高,如司母戊大方鼎;出土地点分布广、生产规模大。(2)西周:青铜器是礼制的象征(代表着权力和秩序),铸造工艺水平高。2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1)汉武帝时铁业官营制度。(2)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3)供风形式由自然风到人力皮囊鼓风,到畜力鼓风。(4)东汉初,杜诗创造出水力鼓风

11、装置水排,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三、唐宋陶瓷业的主要成就(b)1陶器:唐代时“唐三彩”风行一时。2瓷器(1)唐代:制瓷业为独立的生产部门;越窑(浙江)的青瓷和邢窑(河北)的白瓷名闻天下,唐代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2)唐宋名窑: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3)瓷器成为中国经“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这条对外贸易路线被称为“瓷路”。古代瓷器与陶器(1)唐三彩是陶器不是瓷器。(2)陶器为人类共有,瓷器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 四、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c)1起源较早,历史悠久。官营手工业和民营手工业两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2

12、生产部门逐渐增多,分工日益细密,产品种类齐全,技术水平不断进步。3生产规模逐渐扩大,明朝中后期工场手工业出现。4手工作坊类型有官营作坊和私营作坊。官营作坊规模大,技术水平高,长期占统治地位,主要服务于统治者;私营作坊的产品主要供民间消费。5长期领先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6手工业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而相应变化。探究点一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品在海外广受欢迎的原因【史料研读】史料一“一带一路”倡议打开了中国人的筑梦空间,“海上新丝路”连通了浙江人的世界梦。从唐中后期始,以上林湖为起点,一条由明州通向海外的著名的“海上陶瓷之路”开始形成。北宋宣和五年(11

13、23年),宁波工匠曾奉宋徽宗旨意,建成了两艘神舟,与六艘客舟一起从镇海起碇出使高丽。徐兢在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称“(客舟)长十余丈,深三丈,阔二丈五尺”“大樯高十丈,头樯高八丈”“可载二千斛粟”。而神舟的长、阔、高、大、人数及器用什物,“皆三倍于客舟上”;在海上航行时,“巍如山岳,浮动波上,锦帆鹢首,屈服蛟螭,所以晖赫皇华,震慑夷狄,超冠古今”。书中还明确提到,神舟航行时使用了指南浮针。这是目前世界上用指南针航海的最早记录之一。温度是否达到1 200 1 300 ,这是原始瓷能否成为成熟期的瓷器的重要因素。但隋唐时期所有的窑都是馒头窑、四方窑,温度难以提高有一位窑工师傅苦苦钻研,设计出龙窑,温度

14、比馒头窑提高了200多摄氏度烧制出的瓷器更显纯洁明州上林湖成为全国六大青瓷名窑之首。摘编自黄立轩筑梦大海探究:(1)据史料一,概括“以上林湖为起点,一条由明州通向海外的著名的海上陶瓷之路开始形成”的有利条件。提示有利的港口条件;高超的造船技术;先进的航海的技术;制瓷技术的改进。史料二唐宋时期部分著名窑址分布图探究:(2)写出史料二图中上林湖越窑、唐朝时所产白瓷“天下无贵贱通行之”的瓷窑、首创釉下彩绘技术的瓷窑的序号。提示。(1)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品是日用品与艺术品的结合,集内质美、造型美、色泽美于一体,传到海外,备受珍视。(2)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为古代中国手工业品向海外传输提供了便利的条件。(3)古代封建王朝利用馈赠手工业品的方式,加强与亚非欧各国的友好往来。 探究点二区别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史料研读】史料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设立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 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年)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 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