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学常识之文化:科举制度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27954785 上传时间:2020-04-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5.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文学常识之文化:科举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文学常识之文化:科举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文学常识之文化:科举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考文学常识之文化:科举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考文学常识之文化:科举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文学常识之文化:科举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学常识之文化:科举制度(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科举制度】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方正、贤良文学、秀才等。如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东汉时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征辟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如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腹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2、。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他们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科举指隋唐以后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到明,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人学考试。同时,只有取得生员资格,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3、。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如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聊斋志异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叫秋闱。(“闱”即考场的意思)主考官由皇帝季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域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子监举监皆可应考,录取约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

4、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栋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甲第一名称传胪,又称亚元,一、二、三甲统称进士。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之称。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如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如儒林外史:“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

5、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考中进土,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如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庠古代学校的名称。如寡人之于国也:“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序古代学校的名称。如孟子滕文公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指教育事业。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

6、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的教学内容都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均和最高学府。魏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如张衡传:“因入京师,观太学。”送东阳马生序:“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国子监参见“太学”条。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博士古为官名,现为

7、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如送东阳马生序:“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司业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监生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如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儒林外史的监生”则是一个吝啬鬼的典型。【配套练习】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学校。太学博士是学校

8、里学位最高、学问最渊博的人。B忧,又称丁忧。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居丧,期间不准为官。 C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中国古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D拜,本是一种礼仪,后来引申为接受官职或封赐,受职者不拜表示不接受封赐。 【评】A (古代太学博士是学校的主持和讲授者,不是一种学位。)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

9、受罚的原则。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评】A (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魏明帝太和年间”错误,应为“隋炀帝大亚年间”)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出通判泉州”中的“出”,指的是京官外调。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B. 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C.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D. 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

10、【评】C (国子监,也是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学校有“庠”“序”之称。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B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进士是通过最初一级朝廷考试者,意为可进授爵位之人。C陛下是对帝王的尊称,可译为“您”。陛下的“陛”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D降级授予官职,贬谪官员,不限降低几级,称责授。其它降级授官的词语还有左迁、迁谪等。【评】B (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的一种大学,始设予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隋代以后改为

11、国子监,面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国于监。B冠,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也称弱冠,表示成年。冠礼在宗庙LI进行,一般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C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D书是对帝王的呈文,有不同的称呼,如章、奏、表、疏、封事等,封事是预防沿漏的意思,是一种秘密的奏议。【评】C (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生”是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B.“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明清殿试后分为三甲:依次称为状元、榜眼、探花。C.“致政”,官吏将执政的权柄归还给君主,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意同“致仕”或“致事”。古代官员一般在70岁时退休,有疾患则可提前退休。D.“壬子”是干支纪日法。古人用干支依次、循环地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辰。干支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合称。 【评】B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依次称为状元)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