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视野下我国应对全球产业转移的路径.

上传人:huang****ling 文档编号:127941034 上传时间:2020-04-0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5.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我国应对全球产业转移的路径.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我国应对全球产业转移的路径.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我国应对全球产业转移的路径.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我国应对全球产业转移的路径.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我国应对全球产业转移的路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发展观视野下我国应对全球产业转移的路径.(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科学发展观视野下我国应对全球产业转移的路径摘要:资本逐利性和要素价格均等化诱导世界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周期性转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国承接全球产业转移的路径必然选择可持续协调发展,即: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道路,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在有条件的区域大力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做强做大内源型经济,做优做强外源型经济。关键词:产业转移;产业结构;创新战略;产业升级Abstract:The capital profitability and factor prices equalization promote the global industries to make periodic t

2、ransfer in the whole world. Under the guidance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point,the acceptance path of global industries transfer of China is necessarily choosing sustainable and coordinative development,i.e.,the path is from made in China to created in China,self-innovative system mainly based o

3、n enterprises should be established and perfected,industrial cluster development should be promoted at the areas which have the condition for cluster development,inward-oriented economy should be enlarged and consolidated,meanwhile,outward-oriented economy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nd optimized.Key wo

4、rds:industry transfer;industrial structure;innovative strategy;industry upgrade自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技术革命的成功和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转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部分资金密集型产业,由于已经不能创造更大的附加价值,不得不从发达国家陆续向外转移。近些年,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生产能力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据初步统计,由发达国家生产能力转移而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形成的全球共享型生产的规模几年前已经达到8000亿美元。这大体相当于世界制造业贸易的30%。主要发达国家中,生产能力转移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例如,日本的出口额

5、中,出口给海外制造业子公司的中间产品所占比例已经从1994年的20%上升到1999年的29%。美国跨国公司的出口中,出口给国外子公司以进一步加工的中间产品所占比例从*年的57%增至1999年的68%。90%的美国公司中,其公司内部业务中至少有一项被外包。在美国企业中,业务外包到海外的比例2003年为5%,2007年提高到23%。同时,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之间的出口比例也在上升。(一)中国在全球产业转移中的角色和地位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生产能力的分布很不平衡。接受发达国家转移来的生产能力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非常集中。譬如,2000年,前5个最大的接受国吸收了这种生产能力的78%;前10个最

6、大的接受国吸收了总额的92%。其中,我国是最大的受惠者,大体上吸收了这种生产能力的28%。据分析,我国出口增长中有65%是来自全球跨国公司和合资企业伙伴的外包。这10个最大的接受国主要是东亚国家,或者是与美国、欧盟建立了区域性贸易安排的发展中国家。相反,那些与主要发达国家联系少、基础设施落后、劳动力素质差、政局动荡、政策多变的国家,则极少能够参与到这一进程中。1.中国在全球产业转移中的角色。(1)全球产业转移流向中国的重点由以前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服装、鞋和金属制品等产业和初级电子组装、测试活动,向电子、化学、运输工具以及机械等中间产品和零部件的生产活动转化。这几个产业是全球零部件和中间产

7、品贸易中的最重要的部分,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从1986年的27%增至1997年的43%。(2)股权参与的外包形式引人注目。跨国公司把非核心的生产、营销、物流、研发乃至非主要框架的设计活动,都分别包给成本低的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或专业化公司去完成,不仅减少了固定投入成本,而且达到了在全球范围内利用最优资源的目的。(3)生产能力转移不再是个别企业的孤立行为,而是在国际生产的网络或体系的基础上,形成了以领导企业为核心,全球范围内相互协调与合作的企业组织框架。通过这些国际生产网络,生产能力的转移速度和范围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样,市场竞争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生产体系之间的

8、竞争。竞争的程度和影响范围大大增强了,中国正成为该体系的重要环节。2.中国在全球产业转移中的地位。(1)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额逐年上升,其增长速度远超过GDP增长率。从外贸总额来看,已由1992年的1655.3亿美元增长到2003年底的8512.1亿美元。1983年中国的出口仅占世界总出口1.3%,居全球第15位;2003年出口额4383.7亿美元,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升至6%,居于全球第4位。(2)工业制成品在出口商品总额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中国正逐步成为世界生产基地。通过国际贸易,中国逐步融入全球国际分工体系之中,成为其中不可分割的

9、一个部分。在这一过程当中,中国制造业的地位不断上升。中国工业制成品在出口商品总额中的比重,1980年为49.7%,1990年为70.4%,1999年为89.8%,2000年以后接近90%,2003年已上升到92.1%。通过20多年的努力,中国正由初级产品出口国发展为制成品大国,逐步告别资源密集型分工地位,在国际分工中地位有了提高。3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断上升。中国产品竞争力的上升,表现在跨国公司不断加大对中国产品的采购比重方面。2001年,沃尔玛采购了1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分销到世界各地。2002年,沃尔玛甚至把年销售额1900亿美元的商品全部交给深圳这个全球采购总部及所属的采购网

10、络负责。同时,商业巨头家乐福也已完全把亚洲的采购中心从印度和东南亚转移到了中国。家乐福提供的一份报告显示,2002年该集团在亚洲的采购额中,中国市场占了61%的份额。再以中美贸易为例。自2000年起,中国已连续5年成为对美出口最大顺差国家。2002年,美国宣称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增至1250亿美元,结果给美国造成了103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2003年,按照美国的统计,对华的贸易逆差已达1240亿美元,同比增长20.3%,已经远远超过当年对日本的660亿美元的逆差。二、全球产业转移对中国未来产业格局的影响全球产业转移既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机遇,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能力转移的接受企业生产技术档

11、次不断上升。如在半导体行业,我国已经有了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在内的10家芯片公司。我国自己的半导体制造公司的技术进步也很快。从贸易结构也可以看出这一点,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在总进出口中的比重逐年上升,从1998年的20.8%提高到了2002年的28%。2有一些原先融入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的企业开始摆脱依赖的角色,在国际市场上树立自己的形象。这表明通过示范和学习效应,一些国内企业不仅仅满足于做生产能力转移的接受者,也在向自主性的国际生产方向努力。3更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工业区位的选择既不一定要靠近原材料供应地,也不一定要靠近产品销售市场,而需要综合考量各种因素。目前我国工业投资的区位

12、选择,最大的优势就是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区域形成了产业集群,在这些地区设厂较易获得上下游产业和辅助产业的配套与支援以及知识和信息的外溢。这有利于我国更广泛地参与国际产业分工。4加速引进了大型跨国公司,为提高我国市场经济程度和企业竞争能力提供了标杆。经济全球化的微观基础,是跨国公司在全球投资的大幅度扩张,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引进跨国公司。大型跨国公司在我国的投资热潮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已揭幕,近年的投资力度更明显加大。大型跨国公司在我国的投资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同时对我国的产业转型和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大批跨国企业的进入对一些开放程度较低的传统产业和一些受到关税保护较大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冲

13、击巨大,值得重视。就影响和挑战而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跨国公司只是希望利用东道国的静态比较优势,而不热衷于培育发展动态比较优势,因而有可能使比较优势固定化,难以升级。我国所从事的生产链,基本上是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或装配活动。即使是技术或资本密集型的产品,我国从事的也是劳动密集型的工序。我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工业增加值率,与美、日等工业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差距,停留在劳动密集阶段,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也低。同时我国发达地区的人工成本也开始升高,低成本的优势将不能充分体现。2国外企业或本地关联企业与国内的产业关联松散,容易变成出口飞地。制造业配套能力差,出口加工区往往是出口飞地,与国内经济关联差。3伴随着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的全球性产业转移,跨国公司对中国投资的战略调整出现了新的趋势。跨国公司加大了价值链两端项目的投资,即研究开发和设计,核心零部件生产以及营销和售后服务的投资;加大了重化工业等上游产业项目的投资转向第三产业服务业项目的投资。在技术、零配件、市场和合作关系上,外国企业或本地企业严重依赖于所属的跨国公司。跨国公司则对其活动强加限制,如阻止后者在其他市场销售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