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及对策分析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7939044 上传时间:2020-04-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及对策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国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及对策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国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及对策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国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及对策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国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及对策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及对策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及对策分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际经济学专题课程论文:国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及对策分析国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环境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探讨国际贸易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对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关系的论述,探讨了国际贸易中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并提出了对策与建议,为解决国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关键词:国际贸易 环境 对策世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深切地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也不得不反思对环境的影响。国际贸易虽然推动了现代经济的增长,使贸易全球化,但同时也导致了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在全球蔓延。因此,正确认识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使二者协调

2、发展,从而促进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1、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关系1.1、国际贸易对环境保护的影响贸易自由化对环境保护的影响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取决于诸如国内经济、科技发展状况和贸易与环境政策以及产业结构和贸易商品结构等许多其他因素。正如世界贸易组织与环境委员会在其报告中认为的那样,对贸易自由化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应该考虑各国国情、社会经济状况和相关部门的特殊性1。1.1.1、国际贸易对环境保护的消极影响国际贸易不仅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因素,而且是跨国界、遍及全球的经济行为。不加限制的贸易自由化可能导致环境污染及破坏问题在国际间蔓延,特别是污染产业及危险废物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以及发展中国家过度开

3、发资源密集型产品的问题2。国际贸易引起自然资源过度开采和环境恶化。各个经济体为了获取竞争优势,会主动降低环境标准和环境保护强度。这种竞争性的降低环境标准的行为最终导致环境普遍恶化。该假说并没有得到经验数据的普遍证实,但是的确在局部或个别案例中存在,甚至是发达国家之间也会这样做,这往往源于国内的政治压力和短期经济目标。国际贸易导致间接资源掠夺。国际贸易会使经济活动增多,因而必然会使用更多的物质和能量。全球性生产和消费活动的膨胀,会使环境恶化,并加速资源的耗竭。一方面由于各国的资源拥有量是不均衡的,保护资源的力度不同;另一方面,由于贸易自由化产生了一国对别国生态资源的依赖性,则通常情况下环保标准较

4、高的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大量进口原材料和初级产品。根据规模效应,贸易自由化造成国际分工越来越细,产出也随之扩大,因此污染产业排污也相应地扩张。考虑到总的产出的增加,整体环境水平是恶化的。某些发达国家在他国开办的污染密集型产业,因为专业化程度的加强,再投资的增多,间接加大了对被投资国环境情况的污染,是间接资源掠夺的又一种形式。间接资源掠夺,加速了生态资源与能源物质的高消耗和不合理开发,造成了新的环境压力和生态退化。1.1.2、国际贸易对环境保护的积极影响贸易自由化对环境的积极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各个国家通过国际贸易可以促进本国国内经济的发展,增加国民生产总值,从而为环境保护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5、我们从实践中发现,当一个国家经济繁荣到一定程度之后,其环境污染问题就会趋向减少。正如一些发达国家在经历了工业化,财富得以大量积累之后,环境问题大大减少,原因是它们一方面意识到经济贸易发展给环境造成的巨大损害,需要加以治理;另一方面又具备经济实力去实现这个目标。其次,国际贸易可以促进环境保护技术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从而推动全球环境的进步。国际贸易不仅仅使产品进行跨国流通,同时可以使最新、最先进的环境保护技术从一个国家流向另一个国家。再次,国际贸易还可以提高环境容量。环境容量是指区域自然环境或者环境要素(如水体、空气、土壤和生物等)对污染物的容许承受量或负荷量。对于一个资源短缺的国家来说,国际贸

6、易不仅能弥补其生产生活中所需的资源还可以使这些资源短缺国家免于对短缺的资源进行盲目地开采从而导致对环境的破坏3。1.2、环境保护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环境保护对贸易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总的来说,环境保护既能够促进贸易的增长也能够阻碍贸易的正常发展。良好的自然环境是国际贸易正常进行的基础。自然环境为贸易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能源,人类对资源进行加工获得各种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同时,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也促进了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使资源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环境保护对贸易中的产品可能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很多对环境有负面影响的产品被禁止进行贸易,如珍稀动物的皮毛、各种濒危动植物等。

7、此外,由于人们的环保观念提高,他们对更能满足环保需要的产品产生偏好,这就使得那些原本符合贸易条件的产品也受到影响,从而促这些使贸易中的产品不断提高自己的环境友好含量,这样才能在国际贸易中具备竞争。环境保护对贸易政策和措施可能产生的影响。在国际贸易领域,由于环保观念的兴起和盛行,进口国基于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人类及动植物健康的目的,在其对外贸易中建立了一系列绿色技术标志、绿色环境标志、绿色检疫制度等措施和手段来对贸易进行限制,这就是国际贸易中的所谓“绿色贸易壁垒” 。环境保护对国际贸易格局可能产生的影响。贸易自由化促进了全球贸易量的大幅度提高,也给人类带来巨大的财富。但是,在贸易自由化的过程

8、中,发达国家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在世界贸易格局中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格局中的地位远远不能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在当今环境保护浪潮席卷贸易领域的大背景下,各国都建立起自己的环境标准。“发展中国家因为发达国家较高的环境标准门槛而在贸易上受阻,同时又因为自己较低环境标准让发达国家轻易打入其本国市场。因此,环境保护进一步深化了世界贸易领域两极分化的格局”5。2、国际贸易中环境问题产生原因贸易与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些国家利用环境因素,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制定严格的环保技术标准或使用绿色的产品包装制度、绿色环境标志等来限制外国的产品,增强本国

9、产品的竞争能力,从而达到保护本国产品和市场的目的。这种标准只适用于发达国家,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或者不发达国家则根本达不到这种标准, 因此这种环境壁垒带有明显的歧视性质, 这与WTO倡导的自由贸易的非歧视原则是相违背的。由国际贸易给环境带来的问题日益突出。换句话说就是国际贸易与环境两者之间的发展不协调, 突出表现在一部分对环境会造成影响的敏感产品的进出口贸易上。农产品和畜牧产品及矿产品的大量出口, 造成局部地区的自然资源骤减, 严重恶化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石材的出口造成景观的破坏和水土流失。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国际产业结构发生的重大调整致使发达国家将污染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展中国

10、家因生产外国的污染严重的产品,造成本国的环境严重恶化,但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不足, 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治理, 由此引起严重的环境污染, 这就造成了发达国家的环境外部性问题没有内部化, 加剧了环境问题的国际化。3、国际贸易中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在人们的环境意识日趋增强、各国政府的环境管制日趋严格的新形势下,在全球新的经贸体制下,国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关于破坏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1987年)、伦敦修正案(1990年)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1992年)等协议的签订以及拉姆萨湿地公约(1971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1982

11、年)、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198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4年)、生物多样性公约(1992年)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1994年)等国际环保公约的实施,正验证了全世界对国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环保-贸易-投资问题上的矛盾日趋尖锐化。发达国家通过“绿色壁垒”限制了对发展中国家产品的进口而保护了本国产业,但同时一些海外投资者看中发展中国家为了发展经济大量吸收外资,而忽视环境保护,且环保法规不健全,从而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兴建在发达国家已被限制或淘汰的重污染工业,对发展中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害。众多国家和地区都在开展“绿色革命”。 众多国家正向食物天然化、环境绿

12、色化、空气和水源纯净化努力。同时,绿色消费也正逐步兴起,这也促进了“绿色革命”的进行。 环保产业蓬勃发展。环保产业是指商品的生产与使用(或服务的提供)中充分考虑到了资源与环境问题,采用某些特定的生产工艺与技术,使其所消耗的资源最少,对环境的污染最少。并且,这种环境与生态意识贯穿在一个行业的各主要方面和商品生产(或服务提供)的全过程中。目前,全球已出现一个由环保技术和环保服务业构成的庞大的“绿色市场”,是最近几年发展较快的朝阳产业。4、解决我国国际贸易中环境问题的对策提高公民和企业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多的国际环境公约、协议、标准, 是各国进行环境壁垒的主要法律依据, 这些法律制度具有复杂性、多样性

13、等特点。每个公民都应该改变观念, 增强环保意识, 充分认识环境与贸易的相互协调关系以及环境在经济生活的重要现实意义。要努力培养新型的消费观念,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环保,将环境保护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会公德和现代文明的标志加以提倡,使公众成为监督政府和企业实施环保行为的中坚力量。加强国际各国间的合作,争取在各国间充分发挥国际贸易大国的作用,扩大我国在一些国际环保立法和贸易立法方面的影响,加强国际合作,积极争取国际经济机构和环保组织的“绿色援助”。充分发挥政府职能,转变利用外资的路径。应引导外资进入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以提高农业的发展水平,特别是科技水平,并引导外资进入技术密集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同时

14、减少对一般加工业的投入比重,将某些行业的外资重点引向我国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具有扩散效应的城市。健全环保法规,进行有效的监督。多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建立和健全我国与贸易有关的环保法规体系和与贸易有关的对外贸易法规体系,以防止污染环境生态的产业流入和商品流入,并加大执法力度。调整和引导现有的产业结构对于高污染行业中占出口额比例大的部分施加必要的压力,比例小的部分应坚决禁止,对于环保产业从贸易方面给予支持,对于不可再生资源及其加工业逐步由出口向进口转变。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采取国际环境标准体系认证推行环境保护化管理,发展绿色生产,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只有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它们才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

15、亏的经济主体,才愿意为本企业的长远发展采取有利行动,降低生产成本减少污染,生产更加环保的产品。发展绿色生产,建立清洁生产机制才能适应国际贸易中对绿色产品以及绿色包装、绿色标志等的要求,企业必须加快开发和引进使用环境无害的技术和设备,采用清洁生产工艺。5、结语 环境与国际贸易问题是全球性问题, 需要全世界各国共同努力解决, 各国应建立在相互信任、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在保障各国的基本权益下,建立健全一套全球的贸易与环境的有效协调机制,消除歧视,相信有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国际贸易与环境问题能够得到圆满的解决。参考文献:1 王曦. 国际环境法M. 法律出版社,2005, 5: 354.2 单亚东. 浅

16、谈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J. 中国商界, 2088, 3: 22-23. 3 黄锡生、曾文革. 国际环境法新论M.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5, 6: 2484 那力, 何志鹅. WTO与环境保护. 吉林人民出版社M,2002, 3: 23.5 黄锡生、曾文革. 国际环境法新论M.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5, 6: 249-250。6 傅京燕. 国际贸易中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 中国环保产业, 2004, 7: 20-21.7 杜晓柳. 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关系之理论探讨与实例分析D. 山东大学, 2007, 3.8 唐锋. 国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及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 北方经济, 2006, 1:55-56.9 程民望, 王莉. 环境对国际贸易的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