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学习迁移的促进方法PPT课件.pptx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127937381 上传时间:2020-04-07 格式:PPTX 页数:16 大小:1.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学习迁移的促进方法PPT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教育心理学学习迁移的促进方法PPT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教育心理学学习迁移的促进方法PPT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教育心理学学习迁移的促进方法PPT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教育心理学学习迁移的促进方法PPT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学习迁移的促进方法PPT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学习迁移的促进方法PPT课件.pptx(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习迁移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它广泛地存在于知识 技能 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 任何一种学习都要受到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 技能 态度等的影响 只要有学习 就有迁移 比如在学习中 学习好数学就会对学习物理有帮助作用 在生活中 学会自行车就会有助于学习驾驶摩托车 迁移是学习的继续和巩固 又是提高和深化学习的条件 学习与迁移不可分割 学习迁移的促进方法 学习迁移有六种类型 1 正迁移和负迁移 2 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3 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 4 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 5 低路迁移和高路迁移 6 近迁移和远迁移 学习迁移在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 在当前知识剧增的时代 培养能力 和 发展智力 是学校教学的

2、重要目标 而迁移与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培养密切相关 因为能力的形成需要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的不断概括化和系统化 这种知识的类化过程其实也就是迁移过程 学习迁移使学校教育不考虑实际生活只注重形式学习的教学状况开始转变 教学在各方面开始注重应用学科 教学内容的安排也尽量与将来的实际运用相结合 一 学习迁移使教学考虑实际生活 更加注重学科在实际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学习迁移研究有助于指导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 奥苏贝尔指出 心理学关于迁移的研究乃是心理学对教育学产生的巨大影响的领域 同时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最大的迁移 这是教学的根本目的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比格说的那样 学校的效率 大半依学生

3、们所学材料可能迁移的数量和质量而定 因而学习迁移是教育必须寄托的基石 如果学生们在学校学习中学习的那些材料无助于他们进一步沿着学术的程序 不但在目前 而且在以后生活中更有效地应付各种情景 那么教育就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 由于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因而两个学习对象之间有共同点 两个对象之间极容易发生迁移 学生很快就能掌握所学的知识 这样既节省了教师的教学时间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 学习迁移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三 学习迁移有利于教师有目的 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原理 学习迁移有助于深入揭示学习的本质与规律 是学习理论建立的主要支柱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辛格莱 安德森所说

4、 迁移研究是对所有综合性认知理论一个必要而严格的检验 一方面 对其规律的研究能帮助我们了解学习是如何引起的 学习过程是怎么样进行的 以及学习结果在今后的学习中能起到何种作用 另一方面 学习迁移研究还有助于探索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概括化 原理表明 两种学习之间的迁移部分是由于两种学习之间有共同成分 其中主要由于共同原理造成的 在教学中相似的原理及原则的迁移是最常见的 最重要的迁移现象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目的 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基本原理 在教学中 教师应从以下条件来实现学习的正迁移 一 加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 启发学生找出新旧知识的相互关系 为学习迁移提供有利条件学习对象

5、之间存在着相同的或相似的因素就能产生相互迁移的现象 它们之间包含的共同因素越多 迁移就越容易产生 知识之间 技能之间的共同因素是产生学习迁移的重要客观条件 所以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越多 越扎实 就越能产生学习正迁移 从而顺利地掌握新知识 新技能 因此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面临新的学习任务时 充分利用已经掌握的基本概念或基本原理 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共同因素 这样不但可以复习已经掌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在这些原理的指导下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使学生举一反三 二 抓住学习本质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学习对象之间共同因素的存在是产生迁移的客观条件 能否产生学习迁移的关键还在

6、于学习者掌握的知识 技能的概括化水平 学生是依据已有知识 经验去认识新知识 并把新的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去 对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化水平越高 就越能揭示某些同类新知识的实质 从而产生正迁移 因此 在教学中 应把每门学科的基本概念 原理放在中心地位 以突出其内部规律 基本概念的掌握与学生的概括能力是密不可分的 学生具有了高度的概括能力 容易发现新旧知识 技能间的关系 这样就有利于新旧知识 技能间的正迁移 如果学生缺乏概括能力 就不能抽象 概括出知识 技能的特点和规律 只能掌握一些零碎的 具体的知识 技能的特点和规律 就不容易产生学习迁移 三 创设知识 技能运用的机会学习的正迁移能力在实践中形成

7、 在知识 技能的应用中发展 在教学中 为了丰富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 保证迁移的顺利发生 就必须在课内外的组织和安排上给原理的应用以多方面的机会 为学生经常 广泛地应用技能创造条件 理论联系实际 促使学生灵活应用知识 技能 以培养学生正迁移的能力 四 克服思维定势 培养分析问题和逆向思维的能力分析问题与课题类化能力 影响新旧课题间相同或相似因素的感觉 而相同或相似因素的感觉是产生学习迁移不可少的因素 分析问题 课题类化的能力越强 越容易觉察到新旧课题间的共同因素 就越容易自觉地产生学习迁移 所以在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这方面的训练和培养 思维定势现象是一种预备性反应或反应的准备 它是在连续活动中

8、发生的 在活动进程中 先前活动经验为后面的活动形成一种准备状态 定势是指向于一定活动的动力因素 是关于选择活动方向的一种倾向性 它使学生倾向于在学习时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进行反应 因此对迁移来说 定势的影响既可以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 思维定势一旦形成 一方面会大大提高解决同类问题的速度和能力 产生积极影响 另一方面也会因固定方法的限制 而妨碍对新课题的具体分析 甚至产生错误结论 产生消极影响 在教学中 我们一方面要利用定势的这一作用 循序渐进地安排一组具有一定变化性的问题 来促使学生掌握某种知识 技能 另一方面又要使知识的学习与其使用的条件结合起来 加强根据具体条件灵活应用知识的训练 使学生

9、不因结构的定型化而产生思维定势 我们在教学中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措施 就能使学生消极的思维定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克服 并在这种消除和克服中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拓宽解题思路 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 这也有利于知识的纵向联系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此外 由于单一方向的联想 容易使思路狭窄而不灵活 可逆联想容易拓宽思路 所以 培养学生可逆联想的习惯 有利于促进学习正迁移 五 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学习情境与日后运用所学知识内容的实际情境最好相类似 这样有助于学习的迁移 等待不是自发产生的 也不是自动出现的 迁移的产生靠的也是广泛的积累 积极的准备 教师在教学中

10、要注意唤起已有的经验 使理论与典型事例联系起来 为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尽量为学生设置与实际情况相近的情境 另外 要在知识或技能的学习过程中考虑到实际运用情境中的种种情况 还应该使他们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等学习活动学会在实际情境中解决问题 此外 课堂上开展的学习活动 在日后学生能将其活动应用于相类似的实际生活时才是有效的 这样才能有效地使基本技能向实际的综合性能力发生迁移 六 精选教材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和教学程序科学的精选教材 教师所面对的除了学生就是教材 学生是主体 教材是媒介 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死挖教材 这种教学没有真正的做到精选教材 精选教材就是要优化教材 要敢于大胆的优化 这就要提炼教材中

11、的精华 一是把教材中的基本知识结构找出来 让学生理解 掌握 二是合理的编排教材内容 使教材结构化 网络化 形成自身的整体结构 三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因材施教 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事半功倍 七 应用比较的方法 有利于防止干扰在教学上应用比较的方法 可以帮助学生全面 精确 深刻地分析不同情境中的同和异 比较是一种思维能力 比较就是在思想中将各种事物或其个别部分 特征加以对比 并确定它们之间的异同和关系 比较中 参加比较的事物在性质上应该是有联系的 否则就难以比较 比较应有明确的标志 并需要始终遵循同一标志进行 否则 比较过程就会发生混乱 对事物进行系统的比较 可以帮助我们全面 精细而深入地认识事物 既可避免新旧学习之间的干扰 又有利于促进新旧学习之间的积极迁移 在运用已有知识时 我们既看到了新旧知识的共同点 又抓住了其不同处 这是促进迁移 防止干扰的重要方法 任何学习都不是孤立的 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迁移是普遍存在的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同时利用各种迁移 应为实现正迁移而教 促使学生掌握各部分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重点突出 关系清楚 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增强学习能力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从而受益终身 学习的迁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我们必须一步一步 持之以恒地走下去 同时应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顺序 使迁移由已知到未知 由浅入深 由简到繁 由易到难 这样 才能不断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