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无锡市第一学期初三化学期末考卷.doc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27895655 上传时间:2020-04-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0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无锡市第一学期初三化学期末考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8-2019学年无锡市第一学期初三化学期末考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8-2019学年无锡市第一学期初三化学期末考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8-2019学年无锡市第一学期初三化学期末考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8-2019学年无锡市第一学期初三化学期末考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无锡市第一学期初三化学期末考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无锡市第一学期初三化学期末考卷.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年无锡市期末试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C135.5 Fe56 Cu64 Zn65 Ag108选择題(本题包括14小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1分,共14分)1“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下列做法不利于改善生态环境的是A治理雾霾,使用清洁能源替代燃煤B绿色出行,提倡自行车作交通工具C处理垃圾,将塑料等废弃物直接焚烧D变废为宝,打捞蓝藻制作有机肥料2.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A澄清石灰水 B干冰 C不锈钢 D石油3水是生命之源。下图中“国家节水标志”是4下列课外实验与化学变化有关的是A用6B铅笔芯做导电性测试实验B用自制简易净水器净化水C用洁净的蛋

2、壳和醋精制二氧化碳D用两杯等体积的水比较报纸与保鲜膜的透气性5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B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C灼烧棉线会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D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6下图所示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7、2018年11月28日,河北省张家口市发生氯乙烯泄漏燃焊的重大事故,为安全生产再次响警钟。氯乙烯(化学式为C2H3Cl)是高分子化工的重要原料。下列关于氯乙烯的说法错误的是A氯乙烯具有可燃性B氢乙烯属于有机化合物C氯乙烯中氯元素含量最高D氯乙烯由2个碳原子、3个氢原子、1个氯原子构成8确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下图是元素周期表中提供的碘元素的

3、部分信息和碘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确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6.9,原子核内质子数为53B碘原子核外共有53个电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C碘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碘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D碘盐中含有碘酸钾(KIO3),KIO3,中碘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9小松同学设计下图装置探究甲烷和氧化铜的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实验开始时,应先通甲烷气体,再点燃酒精灯B反应结束后,想灭A处酒精灯,可能会引起倒吸C从节能角度考虑,D处尾气最好转移到装置A酒精灯火焰处点燃D装置A中粉末变红色,装置B中粉末变蓝色,说明甲烷具有还原性10以甲为原料合成产品丁的微观过程如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转化为置换反应B

4、转化中乙和丙的质量之比为141C若改变转化的反应条件,生成物将随之改变D整个转化过程中反应物中的原子全部转移到生成物中11、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是方案实验目的实验方案A鉴别铁粉和碳粉分别放入稀盐酸B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CO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C比较Fe、Cu、Ag的金属活动性将Cu、Ag分别放入FeSO4溶液D证明蜡烛中含有碳元素点燃蜡烛,在火焰上方一只干燥的小烧杯12、在硝酸银、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锌粉,反应停止后过滤,在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关判断误的是A若加入盐酸有气泡,则滤渣中一定有银、铜和锌B若加入盐酸无气泡,则滤液中一定有硝酸锌、硝酸铜C若滤液仍为蓝色,则滤液中一定有硝酸

5、锌、硝酸铜D若滤液仍为蓝色,则滤渣质量可能小于反应前加入的锌粉的质量13某同学梳理归纳了以下知识点:用水灭火的原理是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故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一定是分子;书写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时,规定应使用碳素墨水;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元素周期表的是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能改变反应速率的物质一定是催化剂;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为元素。其中正确的组合是A B C D14如图所示ah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b,d是单质g、h含有同种金属元素。图中“表示转化关系,“”表示相互能反应。图中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已略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a可能是过氧化氢Bah中

6、只有一种氧化物Cbd,de的化学反应类型可能相同D图中涉及到的化学反应只有一个是放热反应15(8分)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1)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化学符号自然界最硬的物质 ;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 炼钢的气体 ;标出氧化钙中氧的化合价 (2)某品牌矿泉水标签上标明的水质主要成分如右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水质主要成分(ug/100mL)偏硅酸(H2SiO3) 180钙 400钠 80钾 35PH(25 )7.3 0.5制作该矿泉水的材料属于 (合成、金属)材料;钠离子的化学符号是 鉴别该品牌饮用水为软水的方法是 请写出该矿泉水瓶在初中化学实验应用中的一个实例 16、(12分)

7、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气体,请回答下列问题(1)仪器a的名称是 (2)小芸在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O2,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下同),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洁改用高锰酸钾来制取氧气,则发生装置应做的改动是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可选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组合是 ,检验二氧化碳已经收集满的方法是 。(4)实验室在加热条件下,分解草酸晶体(C2H2O4)可以制得CO,但是加热时草酸晶体在分解之前先熔化成了液体,如果用这种方法制取CO,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选择的理由是 。(5)兴趣小组同学利用图甲装置,用鸡蛋壳代替牙齿来探究含氟牙膏能否预防齲齿。已知:

8、含氟牙膏(含氟成分为NaF)与鸡蛋壳发生反应,在蛋壳表面能生成氟化钙保护层。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FCaCO3CaF2Na2CO3实验药品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实验组1、用牙处理过的鸡蛋壳0.50g2、20Ml3.5稀盐酸1、检查装置气密性2、将牙膏处理过的蛋壳盛放在锥形瓶,用注射器抽取20ml3.5稀盐酸,连接好装置;3、打开开关,将盐酸快速压入锥形瓶中4、关闭开关,测量1008内装置内压强的变化电脑记录曲线如乙所示对照组1、未用牙膏处理过的鸡蛋壳0.5g2、20mL3.5稀盐酸将“未用牙膏处理过的蛋壳”重复上述说明1、鸡蛋壳预先用牙膏液浸泡、洗涤、晾干;2、稀盐酸的目的是模拟形成龋齿的酸性环境

9、。实验开始前,应先检査装置气密性,方法是 。图乙中xy段压强增大的主要原因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含牙能预防齿的理由是 。17(5分)煤是重要的化石燃料之一,下图是煤的精炼和综合利用的流程图。(1)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脱硫”的目的是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二氧化硫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 (填序号)。A臭氧层空洞B沙尘暴C雾霾 D酸雨(3)脱硫时生成石膏(CaSO42H2O),发生的总反应为:2CaSO42SO2O24H2O 2CaSO42H2O2X,则X的化学式为 ,操作a的名称是 。(4)溴乙烷(CH3CH2Br)在一定条件下能脱去溴化氢(HBr)分子,同时生成乙烯(C2H4),该反应在有机

10、化学中称为消去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3CH2Br一定条件 C2H4HB反应也属于消去反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8(11分)硫酸(H2SO4)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化工原料,工业上常用煅烧黄铁矿(主要成分是FeS2)的方法来生产硫酸,简要的工艺流程图如下:(1)黄铁矿投人沸腾炉前粉碎的目的是 (2)在沸腾炉中发生的反应为:( )FeS2( )O2( )Fe2O3( )SO2(请在化学式前面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得到的炉渣(Fe2O3)可用来炼铁。(3)请写出流程中SO2转化为SO3的化学方程式 。【炉渣的综合利用】为了实现炉渣(Fe2O3)的练合利用,工业上把炉渣和焦炭、石灰石一起投

11、入高炉,主要反应过程如图:(4)步骤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下列有关高炉炼铁的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A上述流程中涉及的三个反应均为吸热反应B上述步骤反应中,还原剂是焦炭C.焦炭的作之一是为炼铁提供高温条件D焦炭的另一个作用是除去炉渣(Fe2O3)中的杂质(6)分析高炉所得的生铁中单质铁的含量:小瑾同学为测定生铁中铁的质量分数,先后进行了四次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根据她的实验数据,试计算生铁中铁的质量分数是多少?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所取生铁的质量g10101010所加稀硫酸的质量g255075100生成氢气的质量g0.100.20.0300.35【反思质疑】小宇同学在梳理工业炼铁的相关知识时,提出了以下质疑:【质疑一焦炭也具有还原性而且成本低,工业炼铁为什么不直接用焦炭作为还原剂?(7)他设计了下图所示的一组对比实验:称取两份相同质量的氧化铁粉末,一份与足量的焦炭粉末混合均匀放入装置A的试管中,另一份放入装置B的玻璃管中。装置B的玻璃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当他观察到装置B的玻璃管中固体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时,装置A的试管中尚无明显现象。通过上述实验对比,小宇同学认为工业炼铁不直接用焦炭作为还原剂的主要原因有:反应不充分、反应速度慢、 等。【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