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以学生为本组织课堂教学.doc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27847679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人教以学生为本组织课堂教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新课标人教以学生为本组织课堂教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新课标人教以学生为本组织课堂教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课标人教以学生为本组织课堂教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人教以学生为本组织课堂教学.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以学生为本 组织课堂教学江苏省太湖高级中学 王小元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能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引路者”的作用,指导、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以学生为本,在学生的最近数学发展区组织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1设置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实际,设计使学生独立探究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探索问题。例如,在椭圆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可创设如下的教学情境:(一)给你一个图钉和一条细线,你能画出一个圆来吗?请给

2、出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二)生活中,我们常遇到这样的图形“似圆非圆”,如运油车油罐的横截面(出示椭圆图)。现在给你两个小图钉和一条细线,你能画出这样的图形吗?2精选例题 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例题配备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课堂例题的设计应具有目的性,层次性和灵活性,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掌握概念定理等,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2.1铺设台阶 培养学生的探索分析能力在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时,学生一时想不到或者难以找到突破口,可围绕这一问题安排一组有一定梯度的问题,由浅到深,激起学生的探索兴趣 ,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例1 已知的顶点(1,4),点在y轴上,点C在直线y=x上,求周长的最小值。此题

3、乍看不易,可以下面两小题进行铺垫,使学生得到启发:(1)已知在x轴上求一点C,使最小(2)已知在x轴上求一点C,使最小2.2从特殊到一般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一个结论的发现或一道难题的求解往往可能是从几个特例中得出的,所以这就要求教师既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又应在平常教学中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例2 已知数列an满足a1=1,an+1=2an+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简解:由an+1=2an+1 an+1+1=2(an+1) =2所以an+1是以2为公比,2为首项的等比数列故an+1=22n-1,即an=2n-1此题的关键在于从an+1=2an+1得到an+1+1=

4、2(an+1)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递推式an+1=pan+q(p0)中,取几组p、q的值,让学生自己来得到()式形式的等式,经过教师提示,引导学生得出一般结论:an+1+=p(an+ )2.3循序渐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一个问题得到解决后,教师因势利导奖问题进行横向的拓宽和纵向的深入,循序渐进的设计变式拓展题组,引导学生思维层层递进,探索新的解题思路与方法,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3 若关于的方程有解,试求实数的取值范围。分析1 将方程转化为在上有解,借用二次函数当自变量取定义域的一个子集时,其值域求解问题模型。分析2 将方程视为,问题归结为求函数的值域,采用三角代换易解。分

5、析3 令,则问题转化为两个函数图像有交点时的取值范围,利用数形结合巧妙求解。如果我们对此例进一步进行挖掘,变式,延伸则可得一系列问题。变式1 若关于的方程无解,试求实数的取值范围。变式2 若关于的不等式的解集为,试求实数的取值范围。变式3 已知实数满足,求(1)的取值范围(2)的取值范围(3)的取值范围2.4抛砖引玉,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例4 观察下面一组式子,你能得到一些什么结论:学生观察可得“若”并能证明。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再次观察这三个式子的特点,类似于完全平方,从这点入手让学生研究出更一般的结论。3营造民主,合作的数学交流氛围在课堂上,每一位同学都有权力去理解他们做的数学,每一位同学都有

6、权力去用心反思和交流数学。这时候倾听学生的观点是鼓励学生的最好方法,让学生畅所欲言,积极交流,鼓励解决问题的多样化,鼓励和提倡个性化的学习。例5 已知x,yR+,x+y=1求的最小值.(学生解题,教师巡视指导,有选择地请学生板演)生1:S的最小值为2解:由x0,y0得xy0,师:x,y为何值时,Smin=2师:当,即xy=1时Smin=2生2:不对,xy不能等于1。x0,y0,x+y=1故0xy(其中x=y=,xy=)师:前面的解答有问题,失败是成功之母,找出失败的原因是取得成功先决条件,这种解法的根据是什么,它失误的原因是什么?生3:解法的根据是基本不等式,失误的原因是运用时没有注意“一定,

7、二正,三相等”的条件。于是通过交流讨论出现了下列解法:解法一:由x,yR+,x+y=1得解法二:设则当时,即时, 解法三:设t=xy,(0t)则是减函数 当时,本题好象是一题很容易解决的问题,通过学生的互相讨论,数学的交流,对典型错误和进行剖析,最后通过分析得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相互的数学交流中思维火花得以激活,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的解题能力得以提高,对数学定理的运用和理解有了加深,在平淡中见珍奇。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呈现丰富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在实际的教学中按照新课程标准,遵循“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理念,数学教师应立足课堂,根据所教学生的现有知识有效组织课堂教学,让数学课堂呈现应有生气,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用心 爱心 专心 118号编辑 - 3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