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丝绸之路” 到“一带一路”历史跨越的重要节点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27830013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7.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丝绸之路” 到“一带一路”历史跨越的重要节点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从“丝绸之路” 到“一带一路”历史跨越的重要节点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从“丝绸之路” 到“一带一路”历史跨越的重要节点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从“丝绸之路” 到“一带一路”历史跨越的重要节点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从“丝绸之路” 到“一带一路”历史跨越的重要节点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丝绸之路” 到“一带一路”历史跨越的重要节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丝绸之路” 到“一带一路”历史跨越的重要节点(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丝绸之路” 到“一带一路”历史跨越的重要转折点“丝绸之路”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学术概念,包括时间、空间和内涵三大义项,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交通线路是其基础。学术界的丝绸之路,主要是广义丝绸之路的研究,集中在两个时期,一是古代,二是当代。人们津津乐道古丝绸之路的辉煌,憧憬“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梦想,而对近代(特别是晚清民国)的中西交通,特别是古丝绸之路在近代的变迁,关注较少,甚至很少有人提及近代“丝绸之路”。显然不愿意将“丝绸之路”概念用在这段受列强侵略欺负的交往历史上,早期用“帝国主义侵华史”等,后来改用“中西交通史”、“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之名。今天的“一带一路”战略与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

2、丝绸之路在近代的发展变迁有着紧密关联,从古代到当代,承先启后的节点应是近代。一、“丝绸之路”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学术概念一般认为,德国地质地理学家费迪南德冯李希霍芬(1833-1905)在1877年出版的多卷本中国亲历旅行记(简称中国)中最早提出“丝绸之路”这一命名的,但具体在哪一卷中提出并论述,该卷的具体出版时间,目前所见学者的叙述多有含糊。根据吴凤鸣的研究,这是1882年出版的第二卷中提出,“把汉代张骞出使西域的古道称为丝绸之路”的。李希霍芬“丝绸之路”思想和概念的提出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学术意义深远持久。李希霍芬用此概念特指西汉张骞通使西域后而形成的以丝绸贸易为主的东西方交通线路,时段局

3、限在两汉。线路应是以长安为起点,经关中渭河流域,穿过河西走廊,出玉门关、阳关后进入西域(今南疆,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分南北路),从今喀什(旧称喀什噶尔)越帕米尔高原(古称葱岭)到中亚(河中,今乌兹别克斯坦为中心),再向西亚到达伊朗或从西南越兴都库什山到今阿富汗、巴基斯坦与印度。“丝绸之路”概念自提出之后,国外就有过一些讨论。国内学者的讨论比较晚,甚至不采纳这一概念,仍然沿用“中西交通”等学术概念。但这一命名现在已经为中国学者广为接受。以李希霍芬首倡的,今天已经是被后人加以严格限制了的“丝绸之路”概念包括时间、空间、内容三个维度或义项。首先,时间是两汉时期,上限是西汉武帝元鼎三年(114年)张骞凿

4、空西域,开通交通线路,下限是东汉顺帝永健二年(127年),大约113年时间。其次,空间是沟通中国与河中、西亚或阿富汗、印度之间的交通线路。其三,内涵是指丝绸之路上汉朝与中亚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主的贸易活动。实际上其他的商品也十分丰富,并非局限于丝绸。1910年,德国史学家赫尔曼从文献角度重新考虑“丝绸之路”的概念,并在他的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丝绸古道一书中提出,“我们应该把这个名称的涵义延伸到通往遥远的叙利亚的道路上”。“赫尔曼把丝绸之路的西端定在叙利亚,则是因为张骞通西域不久,中国丝绸就沿着丝绸之路运到了罗马帝国境内。因此,赫尔曼提出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不限于中国与中亚和印度之间,而且还存在于

5、中国与罗马。”向西延伸至叙利亚,这是丝绸之路空间的进一步扩大,是人们认知进步的体现。后来的外国探险家如俄国的普尔热瓦尔斯基和科兹洛夫、瑞典的斯文赫定、英国的斯坦因、德国的勒柯克、法国的伯希和、日本的大谷光瑞等,相继在古丝绸之路上探险,发现文物古迹,不断证明、丰富、发展着李希霍芬、赫尔曼等的关于“丝绸之路”的概念。中国学者的“丝绸之路”研究相对较晚,“大体上说,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对丝绸之路史基本没有独立的研究,而是以译介外国学者的著作为主。”改革开放以来,三大活动推动了中国丝绸之路研究的热潮,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编纂中亚文明史,1979年中亚文化协会成立,中国派代表参加;1987-1

6、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施“世界文化发展十年计划”,组织“丝绸之路:对话之路综合考察”。中国派学者参加;21世纪前后,“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活动,“陆上丝绸之路的研究经过这三次活动的推动,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从更高的层面讲,这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结果,中国历史学界改变了封闭的局面,开始积极参加到国际学术活动中去。”海上丝绸之路方面,泉州宋代古船、广东阳江“南海一号”南宋沉船的发现与考古,海上丝绸之路线路的考察,海上丝绸之路申遗活动等,都极大促进国内丝绸之路研究。“从宏观上看,经过40多年来的丝绸之路史的研究,加上新闻媒体的传播,丝绸之路变得家喻户晓,知名度大为提高。过去很长一段时间,

7、丝绸之路仅仅是学术界的研究项目,现在已经成为大众关注的对象,这与我国的丝绸之路研究的开展是分不开的。党中央不久前提出一带一路的发展计划,这并不是偶然的,与我国学术研究方面的长期准备有密切联系。史学研究为这个宏观的战略蓝图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从本质上看,“丝绸之路”就是中西方交通往来的主要通道,是中外交往的大舞台,反映了数千年来东西方交往的复杂历史。“丝绸之路”概念演变复杂,但总体上不出李希霍芬概念中时间、空间和内涵三大义项,由此体现出三个重要特征:一是时间上的连续性与间断性,两千多年来,兴衰沉浮,曲折多变,但始终没有中断,直到晚清民国陆路仍然可见丝绸之路的驼队、马帮的活动足迹;二是空间上的

8、(交通线路)的多元性与延续性,交通线路消亡新辟,不断扩展,但主要线路的走向基本上没有变化;三是内涵上的贸易品的多门类和复杂性。现在,从三大义项演变考察,学术界实际上将“丝绸之路”划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概念。狭义的“丝绸之路”,最狭义的就是李希霍芬提出的两汉丝绸之路。广义的“丝绸之路”,从时代上看,应是上溯到上古先秦,下延至清代、近代(晚清民国),构成一个包括古代、近代和当代。这样才会产生出当代的“一带一路”的传承衔接。古代上可追溯到先秦,自西汉形成,经东汉发展,魏晋曲折,到唐朝兴盛,下及宋元,直到明代初期,此后衰落。从空间上看,指陆路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这是“丝绸之路”研究的主要对象,而不能

9、仅仅局限在狭义的概念。二、“近代丝绸之路”不可忽略上面提到丝绸之路的下限,李希霍芬以为就是东汉,后来学者认为唐朝是“丝绸之路”的盛世,但到五代十国分裂之后就结束了。也有学者以为元代又有恢复与发展,但最晚一般认为到明初郑和七下西洋中止之后,少数研究者认为清朝仍然有丝路。明清长期闭关锁国,丝绸之路完全衰落。然而,从时间看,历史是连续性的,也是曲折起伏的,并非一个循环往复,“丝绸之路”几起几落,从古代“丝绸之路”到今天的“一带一路”也并非凭空跳跃,而是有一个漫长的变迁过程。中国的近代历史是一个屈辱与振兴并存的转型时期,无疑也给丝绸之路打上了时代烙印。“近代丝绸之路”,既是任人宰割的悲剧,也是否极泰来

10、,走向振兴的前奏,我们不能忽略。从空间看,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通道是扩大了,海上通道不用细说,陆上通道,东北通道大大扩展,西北重新恢复,西南通道开辟新线。特别是由此带来的内地与边疆交通的发展,抗战期间,大后方建设,后方与国际援助通道的开辟,都是古代所不可比拟的。从“近代丝绸之路”的内容看,“西学东渐”是主线,但中国也在开放中艰难发展。近代,特别是晚清民国,清朝平定西北起义和新疆叛乱后,“丝绸之路”还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我们从晚清民初大量的时人旅行记中也可以看到这种情况,驼队马帮活动频繁,都带有大量的丝绸。海上丝绸之路所达的更是商埠大开,口岸林立。只是中国始终处于不平等条约下的被动开放而已,先有

11、条约开埠,后有自开商埠。清朝前期,特别是康熙乾隆以后,内地与边疆的贸易异常兴旺。因为,“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并非仅是局限在东西方之间国际贸易,而内地与边疆地区的商贸活动也是一个主要内容,长久以来,边疆地区游牧民族一直是丝绸的最大消费者,如蒙古、维吾尔、回、哈萨克、满、藏等草原、沙漠、高原等高寒地带的少数民族,对丝绸的需求量特别大。清朝时期,随着疆域扩大和稳定,内地与边疆的贸易十分发达,内地的丝绸制品远销或作为宫殿赏赐大量输出到边疆民族地区,供王宫贵族消费。有学者研究了乾隆二十五年到咸丰三年(1760-1853)江南与新疆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官营丝绸贸易的情况。从乾隆二十五年,平定新疆叛乱后,到

12、咸丰年间,约百年时间,一直与新疆有丝绸贸易,主要对象是哈萨克人。哈萨克活动区域,主要在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即伊犁河流域,现在,伊犁河中下游已经属于哈萨克斯坦。伊犁、塔城等地是贸易中心。乾隆统一新疆后的军事、政治中心在伊犁,民政在乌鲁木齐。后来,由于俄罗斯对哈萨克的进攻,蚕食、吞并哈萨克,一度贸易量下降。而在南疆,即以喀什噶尔、疏勒等地为中心,这里与中亚联系,而俄罗斯也绕道哈萨克经中亚(浩罕)到南疆,与清朝贸易。故北疆丝绸贸易下降,但南疆却在增加。而国内边疆民族地区的丝绸贸易,持续到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江南三大织造府的繁荣衰落与此也有密切关系。传统的丝绸贸易在明清乃至民国都有几次兴盛,这

13、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丝绸是“丝绸之路”一个经久不衰的贸易品,元代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在中亚等地,已经有许多丝绸制造中心,贸易也很发达,并不一定都从遥远的中国内地输入。但明清江南经济空前发展,丝绸仍然是重要的输出品,江南太湖流域始终是丝绸的重要产地,直到晚清民国,民国时期浙江湖州还是重要的丝绸产地,中国丝绸被纳入世界市场体系,价格变动受国际市场需求决定,曾经一度出现繁荣局面,南浔出了许多著名的丝绸商人,形成了“浔商”群体,并带动南浔经济、文化及市镇建设的发展。11辛亥革命后,清朝灭亡,原来对边疆民族王公贵族的丝绸赏赐及贸易活动停止,陆路丝绸之路受到影响。海上,随着国际市场萧条,法国、意大利、日

14、本等国先进丝绸制品的竞争排斥,技术落后、式样陈旧、单调的中国传统丝绸急剧衰落。清末对西方的丝绸贸易已经衰落,一方面,受到意大利、法国等丝绸制造技术进步的冲击和日本丝绸技术水平提高的双重挑战;另一方面,自身丝织业却固步自封,发展停滞,已经全方位落后。1906年,郭凤鸣在参观了意大利密拉诺(米兰)赛会后,写了意大利万国博览会记略一书,对中外展品作了详细比较,分析了中国产品落后的原因:农务展品,中国不注重“农艺”,使得中国农制品难以与西方国家匹敌:西方国家用机器,而中国用人力;西方国家有垦牧公司,而中国没有;西方国家有农务学堂,务农者皆识字,而中国农民很少识字;西方国家有专门测验天气的科学器械,而中

15、国却靠经验,等等。近代丝绸之路在衰落中得到复苏和发展,从被迫打开国门,被列强侵入,中西方交通通道在空间上扩大,远超古代。其中也不乏有以我为主或在国外援助之下积极的建设与开发,如民国时期的交通建设,内地与边疆交通的缓慢发展,抗战时期大后方建设等。1949年后中国走上独立发展道路,内地与边疆交通建设取得很大成就。特别是1978年后改革开放,走向世界。改革开放后,提出开通“欧亚大陆桥”,又提出以古代陆路丝绸之路为基础的“新丝绸之路”,到了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丝绸之路进入以我为主的发展新时期。三、应当重视“近代丝绸之路”的研究今天的学术界的“丝绸之路”(包括交通线路),主要是广义“丝

16、绸之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时期,一是古代,二是当代。直截了当、全面系统研究“近代丝绸之路”交通线路的成果很少。很长时间我们将近代西方人在“丝绸之路”上的活动,视为打着地理探险、考古发掘、旅行游历等旗号,进行地理调查、测量,寻宝、盗掘文物、刺探情报等殖民侵略活动,往往批判为主,否定其正当性,忽略其科学性,或一带而过,仅出版过一些探险家西域探险介绍。近年来,这种状况有所改变,在批判其侵略殖民活动的同时,客观公正的研究成果相继出现,如对斯文赫定、克拉克等探险家的活动,对中瑞西北考察团的活动,对莫里循等西方记者在云南、西北的旅行活动等,都有深入的研究。边疆史地研究领域出版了大量个案成果,翻译了一些记载丝绸之路沿线交通状况的外国人旅行记,也包括中国人的一些旅行考察报告、日记等。然而,尚未深入系统整理和研究,综合性的成果也很少,特别是大量鲜活的外国资料尚未翻译,对翻译过来的著作近代丝绸之路的内容也缺乏整理与研究,甚至难登大雅之堂,成为有待大力开垦的处女地。应当指出,“近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