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保险)政府实施金融救助的初级艺术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27814224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2.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保险)政府实施金融救助的初级艺术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金融保险)政府实施金融救助的初级艺术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金融保险)政府实施金融救助的初级艺术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金融保险)政府实施金融救助的初级艺术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金融保险)政府实施金融救助的初级艺术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金融保险)政府实施金融救助的初级艺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保险)政府实施金融救助的初级艺术(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政府实施金融救助的初级艺术【摘要】如何处理问题金融机构,特别是大型金融机构危机,成为各国政府面临的难题。政府救助思路的演变20世纪90年代,是全球金融动荡的时代。从最富有的美国、日本、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国家,到最贫穷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从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东亚,到新近的转轨经济体,几乎没有能够幸免于危机的。 而每次危机都伴随着大规模的金融机构倒闭。一种观点认为,金融机构也是市场的主体,应当遵从市场竞争规则,优胜劣汰。但是,越来越多的人认为,金融资产已经不是一种简单的商品,它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资源。现代金融机构倒闭,不再只是简单的市场参与者消失,很大程度上已经影响

2、到一国的金融稳定,甚至影响到整个经济。因此,当金融机构陷入危机时,各国政府通常会考虑予以救助,以帮助其渡过难关。因此如何处理问题金融机构,特别是大型金融机构危机,成为各国政府面临的难题。注资是各国政府普遍采取的方法。通过注资,能使危机金融机构暂时摆脱流动性困境。20世纪90年代初,丹麦、挪威、瑞典和芬兰等北欧国家,爆发了严重的银行危机,各国普遍采取注资的办法拯救濒临破产的银行。截至到1993年,瑞典和芬兰政府分别向银行业注入了650亿瑞典克朗和542.78亿芬兰马克,分别占GDP的3.77%和10.38%。90年代日本银行危机打破日本银行不倒的神话。在危机初期,日本政府没有意识到日本银行业问题

3、的严重性,采取因循守旧、虚与委蛇的办法,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愈加严重。到了1996年,日本政府不得不改变态度,行动更为果断,明确承诺使用公共资金处理有问题的金融机构。同时引导金融机构走重组合并之路,以图重生和壮大。诚然,政府注资可以暂时缓解陷于危机中的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困境,但不可避免地带来一系列问题和矛盾。首先是注资的成本。在金融机构救助过程中,政府往往可能需要动用巨额公共资金,这对财政造成很大压力。在解决80年代美国储蓄贷款协会危机中,政府耗资1600亿美元,其中1320亿美元来自联邦税收,引起了纳税人的不满。1997年泰国金融危机中,政府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将高达7171亿泰铢(约占

4、GDP26%)注入金融体系。其次,注资会产生道德风险。政府对金融机构的救助会改变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使金融机构有意冒更大的风险去谋取厚利。当发生大规模的系统性危机时,对所有金融机构注资往往是不现实的。此时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借助市场的力量,对金融机构进行重组。通过金融机构重组、合并和关闭,使竞争力强的金融机构得以存活。在90年代银行危机中,瑞典政府对银行的重组和不良资产处置取得了显着的成效,在北欧四国中最具代表性。瑞典政府成立了专门的机构,通过提供担保、合并银行等措施,并使用“好银行/坏银行”战略,成功地摆脱了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后,遭受危机影响的各国金融机构面临着严重困难,

5、亚洲各国政府为了阻止危机的蔓延,出面组织了对危机金融体系的重组。其中韩国成效最为明显。经过一年多的重组之后,韩国银行的对外信誉度、经营安全性等已有明显的改善。1999年3月,著名的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将3家韩国专业银行的评级提高。此外,还有其它的救助方法,比如给予金融机构政策优惠与支持、政府调停或者是提供信誉支持等。这些方法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它方法配合使用。1984年,约翰逊马丁银行由于投资失误,面临流动性困境。考虑到马丁银行在英国黄金市场的显赫地位,英格兰银行牵头各家银行讨论收购马丁银行。但各家银行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没有达成任何协议。在紧要关头,英格兰银行决定凭借中央银行的信誉

6、来挽救马丁银行。1984年10月1日,英格兰银行宣布购买1英镑马丁银行的股票,这一做法使濒临倒闭的马丁银行转危为安。金融救助是一个新概念,其理论还比较贫乏,本文不拟做过多的理论演绎,下面讲过两个实例,愿读者朋友能从中初步体会到金融救助的艺术。法国政府力挽狂澜,里昂信贷重获新生里昂信贷成立于1863年,曾与法国巴黎国民银行、法国兴业银行合称法国银行界的“三巨头”。二战后经过两次国有化,法国政府拥有其66.15%的股份,处于绝对控制地位。然而,如此庞大的银行却一度发生巨额亏损、濒临破产,在当时成为继英国巴林银行倒闭之后震惊国际金融界的又一大风波。法国政府为了避免国有银行的倒闭,从1994年开始挽救

7、里昂信贷银行,陆续采用注资、资产剥离、重组等措施。金融大厦崩溃1984年初,法国颁布了新的银行法,允许信贷机构从事银行传统核心业务以外的一切金融活动,包括证券和保险业务。自此,各大银行纷纷使出全身解数,开始了“圈地运动”,建造庞大的“金融大厦”,里昂信贷银行也开始蠢蠢欲动。而1987年新总裁哈伯尔的到来真正拉开了里昂信贷疯狂扩张的序幕。这位政坛风云人物提出一个“宏伟目标”,要把里昂信贷银行转变为高效率的全欧洲一体化银行,成为占据欧洲金融市场主导地位的“龙头银行”。20世纪90年代,随着欧洲高度一体化、金融自由化兴起,欧盟银行业并购活动异常活跃,各国银行都提出“全国第一、欧洲第一”的口号,竞相扩

8、大规模,仅1992年欧盟银行并购案就高达683宗。而欧共体第二号银行指令允许欧盟各成员国银行从1993年1月开始在全欧盟范围内自由设立分行,提供由母国批准的全面金融服务,这无疑使银行的并购热潮进一步升温。法国在这一并购热潮中最为突出,仅1991-1992年间就发生133起银行并购案,为欧盟成员国之首。由于法国银行不惜代价地扩张,资本规模不断增大,在1992年和1993年的世界商业银行排名中,四家法国银行进入前三十名,其中法国当时最大的里昂信贷银行位居第九。在欧洲银行业并购的热潮中,里昂信贷银行开始在国内外实施快速的扩张战略,增加现有的业务种类、展开新的投资,不仅在法国国内开设新的网点,还在比利

9、时、西班牙、意大利、德国和其它欧共体国家收购当地中型金融机构。当时的里昂信贷银行拥有欧洲最庞大的业务网络,规模达到空前的水平,可谓是盛极一时。好景不长,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外部环境开始恶化。欧洲大陆经济陷入衰退的泥潭,房地产市场泡沫迅速破灭,这对长期将巨额资金投资于房地产的里昂信贷银行是致命一击。银行无节制的扩张加上缺乏有效的风险监控和权力制衡机制,造成坏账不断攀升。此外,政府的过度干预给本就疲惫不堪的里昂信贷银行雪上加霜。长期积累的风险最终爆发,表面上里昂信贷银行在1992年、1993年名列世界商业银行第九名,但实际上已是资不抵债,步入危机年代。1992年里昂信贷银行亏损18亿法郎,1

10、993年又亏损69亿法郎,1994年更是高达120亿法郎,打破了法国银行业历年亏损的最高记录,国际信用等级飞速下降,世界排名也应声而落。持续巨额的亏损使里昂信贷银行没有喘息的机会,很快便滑至破产边缘。政府输血面对里昂信贷银行连年亏损,法国政府坐立不安。国家所有的这艘“巨型航母”,已与整个法国金融体系息息相关,如果不施援手,将会波及整个金融体系,后果不堪设想。为了及时控制形势,遏制危机进一步扩大,政府决定撤掉总裁哈伯尔,同时对银行紧急“输血”。1994年初,法国政府向里昂信贷银行注资230亿法郎,并为400亿法郎的存款提供担保。同时成立全资子公司房地产经营信托公司(OIG),负责银行及其子公司的

11、房地产坏账。此次救助使里昂信贷银行获得流动性支持,暂时度过了危险期。遗憾的是,法国政府只是“治标”而未“治本”,里昂信贷银行亏损总额继续有增无减。1993年底,精明老道的佩尔勒瓦德临危受命,接任董事长一职。他与经济部长阿尔方德里、法兰西银行行长特里谢、国库总局局长努瓦耶等政府高官考虑到注资的局限性,决定从不良贷款入手,减轻银行的现有负担,避免恶性循环。通过精心设计,第二次拯救计划出台了:在OIG公司的基础上设立“清盘银行”(CDR),负责清算、变卖银行在工商业、房地产及娱乐业的资产,更加彻底地将非银行业务分离出去,使里昂信贷银行能够更加专注于银行核心业务。此外,法国政府还成立专门的银行投资公司

12、(SPBI),使其担负向CDR提供资金的任务,负责该公司的损益,承担银行所遇风险,并且与银行共享利润。由于法国经济步入停滞,利率不断走低,内部改造又不彻底,1995年里昂信贷银行的利差损失为5.6亿法郎,1996年达到30亿法郎,远远超过了银行可承受的范围,里昂信贷银行再次步入严重危机。无奈之中,法国政府只能再次对这块“烫手山芋”追加36亿法郎的援助,弥补1995-1996年银行的利差损失。虽然法国政府采取“输血”和剥离不良资产的措施,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在于没有根本摆脱“国有银行”体制的桎梏,扭曲了市场。欧盟一直反对法国政府过分干预国内银行,造成不公平竞争,因此在1997年拒绝援助法国。阿尔

13、方德里也表示,政府在救助中的境地十分难堪,既要维护市场竞争原则、遵从欧盟的要求,还要考虑到银行的长远发展,因此不得不选择较为折衷的方法,为私有化铺设道路。银行重组要完全改变里昂信贷银行的难堪境地,进行重组、实行私有化迫在眉睫。正如里昂信贷银行董事长佩尔勒瓦德所说,“整个前景都在改变,我们正进入一个物种进化的新时期。”法国政府审时度势,在1998年做出让步,决定让“看不见的手”主导市场,使政府逐渐淡出。此时任里昂信贷银行二把手的总裁拉米不负所望,积极探寻银行的出路,他和法国央行行长等主要政府领导人筹划了该行的私有化。熟知拉米的人都认为他是一个“完美无缺的政治人物”。英国著名的卫报称之为“法国的板

14、球手”,“言词温和、立场坚决”。1999年初重组开始,政府选择了国内外7家欧洲金融机构,持有里昂信贷银行33%的核心股份,成立“股份伙伴集团”,将少量股份留给银行职员,其它股份则在6月底前在股市买卖。最后,政府卖出持有10.9%的股份,里昂信贷银行私有化的坎坷历程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不过,由于法国政府曾“不惜血本”挽救里昂信贷,并不希望里昂信贷落入外资手中,因此其股份出售也变得极为谨慎。经过四年的努力,里昂信贷银行终于站稳了脚跟,总资本充足率达到10.04%,政府救助初见成效。然而没有免费的午餐,救助的成本极其高昂,援助总额可能达到1470亿法郎,法国全国人均至少1700法郎。对单一银行实施

15、如此规模的救助在欧盟历史上是绝无先例的。此外,法国政府实施的第二次救助措施的意义重大,提出了一种应对银行危机的新思路,使得银行、CDR和SPBI形成良性循环,使用银行利润来实现救助。这一方面减轻了对财政的压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引导银行正常发展,可谓“一箭双雕”。然而政府救助也并非十全十美,国内银行同业的正常竞争氛围被破坏,本国银行业的正常发展受到影响,这招致同业尤其是法国兴业银行和巴黎银行的强烈不满,成为法国党派斗争的政治砝码。LTCM神话破灭,美联储终施援手1973年,约翰梅里韦瑟从芝加哥大学毕业并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之后只身闯入世界金融中心纽约,并加盟所罗门兄弟公司。1977年,他负责创办

16、了所罗门兄弟公司的套利部门,该部门就是日后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的一个原型。80年代他纵横华尔街债券市场,业绩不凡,被人们誉为“宇宙大师”、“顶级操盘手”。1991年的所罗门债券丑闻使得梅里韦瑟引咎辞职。但是不甘失败的他并不甘心就此罢手,于是他多方游说,筹措资金,于1994年3月在格林威治组建了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一家从事定期债务工具套利活动的对冲基金。当时的核心人物还包括: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莫顿、迈伦斯科尔斯和前美联储副主席戴维麦林斯。刚开始时,LTCM名单上共有25位博士,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威廉夏普说,LTCM“也许是世界上学术水平最高的金融机构”。美国商业周刊称其为“梦幻组合”。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天才”们将金融市场历史交易资料、已有的市场理论、学术研究报告和市场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套较完整的电脑数学自动投资模型。通过此模型,该公司赢得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