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行业)概述重庆市烟草专卖局(公司)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27813351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0.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烟草行业)概述重庆市烟草专卖局(公司)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烟草行业)概述重庆市烟草专卖局(公司)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烟草行业)概述重庆市烟草专卖局(公司)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烟草行业)概述重庆市烟草专卖局(公司)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烟草行业)概述重庆市烟草专卖局(公司)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烟草行业)概述重庆市烟草专卖局(公司)》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烟草行业)概述重庆市烟草专卖局(公司)(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概 述重庆地处中国西南、四川盆地东南缘,居长江上游。地跨东径1051711011、北纬28103213之间,与湖北、湖南、贵州、四川、陕西诸省相邻。市域面积8.24万平方公里,有三千多万人口,其中少数民族200多万人。重庆山环水抱、重峦叠嶂,地貌结构复杂,地形高低悬殊。北部、东部和南部紧靠大巴山、巫山、武陵山,西部和中部则以浅丘、深丘为主。地域内江河纵横,水网密布,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境内流程665公里。有嘉陵江、乌江等448条大小河流在此汇入长江。地势沿河流、山脉起伏,形成南、北、东三面高、中间低,从山地向河谷倾斜的地貌,构成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形状态。重庆市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主

2、要特征是:冬暖、春早、夏长、秋凉;云雾多、日照少、温差大、风力小、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气候资源丰富,且光热水同步。区域小气候分带明显,适宜各种植物生长。濒稀珍贵的拱桐、紫杉、杪椤也在此自然成片生长着。重庆土壤类型多样,以紫色土壤居多,另有黄色、黄棕色等土壤,土壤PH值多呈中性或微酸性。加之重庆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比较丰富,水陆空交通便捷,为烟草及其制品的生产、流通提供了有利条件。特别是重庆市所辖的黔江、涪陵、万州等盆周山地区域,由于远离大城市,各种污染少、病虫害少,使用农药相对较少,是生产无公害、无污染优质烟叶的首选地区。一重庆种烟,始于明代天启年间(16211627年),最初主要在

3、重庆东部的巫山县及东南部的秀山县栽种。明末清初的战乱、灾荒、瘟疫使重庆及四川地区人烟几绝,“丁户稀若晨星”,田园荒芜,烟草的传播一度受阻。后随“湖广填四川”大规模移民,烟草开始迅速传播。清初,重庆所辖的巴县、江津、荣昌等县已栽种烟草,凡台地、山谷、屋角空地都种之,时为土烟。至清代中后期,重庆各州县农村已普种烟草。但耕作粗放,多系吸烟农民自发零星种植,自种自用。自种烟伊始,吸烟便流行起来。清代,达官贵绅、文人学士吸烟,作为雅好和情趣,极力渲染。以烟为题作词赋诗、或著文赞誉者,比比皆是。重庆主城区及万州、涪陵、合川扼长江、嘉陵江、乌江“黄金水道”之重要口岸,来往行商者多,吸烟之风盛行。不仅官吏商绅

4、喜爱吸烟,普通百姓都有吸烟爱好。并形成以烟敬客的习俗。至于婚、丧等红、白大事,更离不开“奉烟”。以后又发展到“敬师烟”、“拜寿烟”等烟礼形式。不种烟者,迫于烟礼所需,便以物交换或用银钱购买。由此烟草的交换价值日增,吸引农民多种多收烟叶,上市交易换回银两。随着吸烟人群的增多,吸食方法的改进,清康熙年间重庆万县、城口开始出现丝烟加工作坊。至清末,全市各区县已陆续开办前店后坊的丝烟店铺两百多家。丝烟加工业的普遍发展、繁荣,促进了重庆烟草经济内部的必然变革。丝烟加工业从传统的农业自然经济中分离出来,形成相对专业的手工业。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重庆主城区丝烟店铺(作坊)自发组成“重庆烟帮”,

5、在丝烟生产经营和管理方面制订了一套行规和制度。凡丝烟店铺(作坊)或新开烟店,全部加入烟帮,办理相应手续,缴纳入帮费用。对街市中走街串巷的肩挑贩卖者,也制定了一定的管理行规,进行自律,以保护公平竞争。光绪年间,重庆有一群外来贩烟商人沿街叫卖,冲击了本地烟帮商人的利益。重庆烟帮为了保护本地丝烟商人利益,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制定了烟担子公议章程。章程规定:外帮担子上街,出庄银2两,方可上街叫卖;外帮在城中新开烟作坊,须出庄银4两,庄银收足后方可开张营业。凡上街乱卖,紊乱章程,不守规矩者,一经查出,罚戏一台至酒席4桌。清代中后期,荣昌有“水烟帮会”、南川县有“烟铺帮”、万县亦有“大烟帮”等烟

6、业帮会组织。涪陵、石柱、秀山县的烟帮组织较为活跃,各自均制定了帮规以维护同业利益。重庆丝烟作坊的出现、发展、繁荣、促进了烟草种植业的发展,开始出现少栽稻谷多种烟的农户。清代彭遵泗蜀中烟说:“蜀中业烟一地,大约终岁获利过稻麦三倍,民争趋焉”。农民乐种烟草,在重庆边远的秀山、忠县等农村中广为流传“一点蓝靛,二种烟,三栽红苕,四办田”的歌谣,说明种烟的经济效益,早在农民中得到普遍认可。同治年间(18621874年),种烟最早的巫山县已有种烟为主的农家,从那时起就有“十家种烟九家富,家卖百斤不算多”的说法。同治四年(1865年)彭水县志载:“烟草,所在地种之,其利最厚”。可观的经济效益,刺激了烟草种植

7、业的发展,加速了烟草商品化进程,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逐渐得到改变。1891年3月1日,重庆开埠。重庆市场被迫开放,洋货进口大增,也刺激了土货出口。四川地区及重庆周边各县逐渐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原料市场,烟草商品化进程更为加速。据甘祠森著最近四十五年来四川进出口贸易统计,1895到1913年,12种主要农副产品的出口值分析,其中生丝、猪鬃、牛羊皮、烟叶、大黄增长最快。这5种商品在出口总值中所占比重从1895年的15.51%上升到1913年的55.25%。又据姚贤镐著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料说,重庆开埠后,出口烟叶逐渐增多,汉口已有四川(包括重庆)烟草出口国外的记载。“蜀产叶烟,亦出省大宗”,“运销湖北,

8、价值昂贵,种者愈多”。光绪秀山县志载:“独烟为繁盛,捆载出境岁万金”。光绪荣昌县志载:“叶烟,邑西南多种,里人恒贩至湖北宜都等处发卖,获利甚厚”。“重庆出口的烟叶,由汉口转运上海。除供应上海和广州的制烟厂外,大多数运销日本和朝鲜”。甘祠森在其著述中指出,烟叶经重庆海关出口者甚少,“辛亥革命前,重庆海关出口烟草最多的一年(1906年)才461担,计5809海关两”,“大批烟草通过地方渠道运销湖北”。日本根岸佶先生在清国商业综览一书中说:“据估计,清末时每年经常关(榷关)出口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烟草)约有40万海关两”。按每担值12.6海关两计算,每年经地方渠道运销到湖北汉口、宜昌的烟叶达3174

9、0担。民国时期,经重庆海关出口的烟草有较大增加。据重庆海关资料记述,1913年烟叶出口值338912海关两,约26000多担,与1906年比较,出口量增长56倍多。1917年出口11868担。1918年出口27022担,创重庆海关出口烟叶最多的一年,同上年比增长128%。重庆烟叶出口量的增加,更加刺激了重庆及周边各县烟草种植业的发展。1936年今重庆辖10个县的统计,年产烟叶24300担。1941年,今重庆辖29个县种植31.5万亩,产烟360000担。1942年,有26个县种植29.6万亩,产烟353000担。所种品种多为土烟。重庆烟草生产常受市场需求变化影响,产量时起时落。1949年,全市

10、总产量下降到4237吨(即84700担),其中烤烟68吨、晒烟172吨、土烟3997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烟草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从自给自足的民间自发种植进入了国家指导下的商品生产。重庆烟区在发展土烟的同时,进行了毛烟、烤烟、白肋烟等新品种的引进种植。20世纪50至80年代,重庆烟区先后有26个区县引种毛烟。至1982年,毛烟产量突破8000吨,达到8692吨。其中垫江、丰都、石柱、忠县4个县毛烟产量达8121.3吨,占全市毛烟产量的93.43%。20世纪90年代,随着重庆市烤烟种植面积的扩大,毛烟生产逐步萎缩,土烟生产更趋减少,仅边远农村仍有少量种植。重庆烤烟始种于20世纪

11、40年代,全市先后有11个县引进烤烟试种成功。1948年,垫江、永川、长寿、梁平4县种植烤烟7000余亩,产量9100担。其中垫江种植4500亩,产量6600余担。重庆解放后,人民政府制定政策措施扶持烤烟种植。1951年省、市人民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农林部制定的粮烟比价和烟叶可抵交公粮的规定,向烟农发放肥料和贷款,调动了农民种植烤烟的积极性。当年全市种植烤烟5200亩,产量323吨,是1949年(68吨)的4.7倍。19521962年,江北区、彭水县、綦江县、长寿县、南桐矿区县先后种植烤烟,后因决策失误,奖售不兑现等原因,严重挫伤了烟农积极性,致使烤烟生产逐年减少,常年产量仅为几吨或十几吨。196

12、31965年国民经济三年调整时期,农村在积极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烤烟等经济作物也相应得到恢复和发展。1964年全市烤烟产量达到406.3吨,是1962年烤烟产量10.4吨的39倍。此后重庆市相继有28个区县先后种植烤烟。1978年,全市烤烟产量上升到6863.7吨,是1964年的16.9倍。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强化了商品生产,更加注重了烤烟的种植和发展。1981年,四川省人民政府下达关于恢复发展烤烟生产的通知,制定了有关奖售、补贴、利税返还等各项奖励政策。同时,加强了烤烟栽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烤烟生产进一步发展。1982年,全市烤烟产量突破万吨,达到13385

13、.5吨。19831985年,根据国务院统一部署,重庆市及各区县(市)完成了烟草专卖局(公司)的组建和上划。烟草行业成为产供销、人财物、内外贸集中管理的经济实体。这对进一步加强烤烟生产的规范化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保证。1985年,市及各区县(市)烟草专卖局,认真贯彻国家烟草专卖局、中国烟草总公司提出的“计划种植、主攻质量、提高单产、增加效益”的指导方针,开始进行烤烟生产布局调整,大力实施以“三化”(即品种良种化、种植区域化、栽培技术规范化)为中心的科技兴烟战略,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加大了投入。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和生产实践,在品种繁育、壮苗培育、配方施肥、田间管理、病虫防治、科学烘烤等方面,总结了一

14、套行之有效的烤烟种植技术成果,加之以各项行政管理措施的落实,大大促进了重庆烤烟生产规模化发展。至1992年,全市生产烤烟92235.6吨,是重庆市烤烟产量、质量、销售、效益最好的一年。但到1993、1994年,由于忽视质量、自然灾害两大重要原因,1994年全市烤烟产量一度下滑到42246.6吨。1995年四川省政府发出加大扶持力度,促进烟叶生产实现恢复性发展通知,按优质优价提高收购价格,增加扶持费用。当年全市烤烟产量上升到54410.7吨。但意想不到的是由于利益的驱动,各地盲目扩大种植面积,导致1996年全市烤烟产量突破10万吨,达到108773.1吨,1997年更是高达116671吨。烟叶产

15、量虽是丰收,但质量差、销售十分困难,造成大量压库,企业损失十分惨重。全市18个产烟区县公司有10个亏损,亏损总额达4亿元;欠银行贷款余额10亿元;有13亿元烟叶货款未能从烟厂收回,部分区县烟草公司经营维艰。1997年4月,重庆市政府发出“关于控制我市烤烟生产盲目发展”的通知,要求各产烟区县认真贯彻执行“稳定面积、稳定政策、提高质量”的指导方针,妥善组织、安排烤烟生产。1998年,在国家烟草专卖局“计划种植、合同收购”、“调整布局、提高质量”方针指导下,重庆市烟草专卖局大刀阔斧裁减种烟乡、种烟户。至1999年止,全市12个产烟区县的种烟乡由过去的415个乡减少到264个,种烟农户由33万多户减少

16、到14万户,并分别签订了烤烟种植收购合同。这三年来,重庆烤烟种植面积由115万亩调减到50万亩,收购烟叶总量由230余万担减到110万担左右,实现了国家烟草专卖局(公司)要求“既要控得住,又要稳得住”的目标,有效地控制了烟叶种植面积,保证了国家计划落实。2001年起,重庆市烤烟种植实行“基本农户”种植制度,严格进行计划种植、合同收购。2003年收购烤烟134.3万担,上中等烟比例达81.6%。重庆白肋烟种植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从外地引进,初种于秀山、开县、万县(今万州区)。几经波折,发展缓慢。1984年后,由于烟草的集中统一经营,逐步得到发展。1987年万县白肋烟生产规模扩大,种植1.37万亩,产量1134.8吨。1988年万县被列为全国优质白肋烟生产基地。当年种植26000亩,产量1938.2吨。白肋烟种植技术得以总结、推广,垫江、南川等县也相继引进种植。2000年,全市种植白肋烟面积81919亩,产量8437.7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