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剖处剧的发展与演变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2780913 上传时间:2017-10-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4.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剖处剧的发展与演变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剖处剧的发展与演变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剖处剧的发展与演变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剖处剧的发展与演变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剖处剧的发展与演变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剖处剧的发展与演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剖处剧的发展与演变(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剖处剧的发展与演变 上官新友 郑智锋 上官璐1【摘 要】处剧是丽水区域的地方剧种,存活于缙云、丽水、松阳等九县市。处剧脉起缙云山,源于唐代名道叶法善之道教戏剧,延续于两宋,兴盛于元清。处剧在音乐、声腔、行当、剧场效果和变化手法、造型和特技、剧本等方面都有其明显的区别,并有其独特的表演流程。由于上世纪 50 年代戏剧的改革只统不分,使丽水失去了这一宝贵的地方戏种。为正名和保护,是各级政府乃至艺术界的重要责任。浅剖处剧的发展与演变丽水,古称处州,浙西南山区小市。早在隋书地理志界定时,划为永嘉郡。开皇九年(589)置处州,“管辖括苍、松阳、临海、永嘉四县,治括苍”。曾编制为州、郡、路、府、道、区、

2、市。悠久的历史,产生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外来文化艺术的影响,推动了处州地方戏剧的发展。“处州戏剧”就是在这种特定的生活空间中,形成了固有的、原生态的地方戏种。下面就此剧种的形成与发展进行浅剖。1948 年 11 月 23 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旧剧改革工作社论中曾有这样的话: “在修改对象上除了京剧以外应当特别着重地方戏的改革。各种地方戏的剧目是很多的,应当有计划有组织地加以搜集。这些戏许多是口头传授的,保留在民间艺人的脑子里,应当把它们记录下来,加以研究、审定与修改。这部分遗产的发掘,对于改革与建设中国民族的新歌剧将是极为珍贵的。” 一、处州戏剧的形成人类先有语言,后有娱乐。语言和

3、娱乐都具有狭窄的区域性。浙南山区的处州为外来人口迁移成族,综合江西、福建、河南、山东等多省语言,且地方语言各具特色。最早形成的娱乐极为单一,以道白加动作为主,很少配器乐、音乐。 松阳县人叶法善(616-720)字道云。别号太素,赐号真人。自曾祖四代皆为道士。幼年习道缙云山,是处州得道高士。中年精通道曲音韵,为唐明皇时期的音乐名家。承集了刘、汉以来缙云山道教文化诗经乐曲大成,结合地方小曲,创作道工声腔,经反复实践,合成了器乐合奏之大鼓头场,后编导道戏翻九楼成为第一代“处州戏剧”的开山鼻祖。唐贞观年间,道戏盛行,并流传于民间。缙云山共有道士八百众,吟唱诗经道曲、器乐回旋太空。东、西、南三乡善演道戏

4、,楼宅庭院设天井为演出场所,故称“道坛”。缙云古志载:“弦涌之声,扰于四境”。北宋神宗年间,处州“灯戏”盛行(又曰丁戏)。缙云丁戏,源出壶镇宫泽(姓汪村)。汪澡-(10791154) 字彦章,饶州德兴(今江西波阳)人,徽宗崇宁五年进士,调婺州观察推官,累迁著作佐郎。高宗朝累官中书舍人,擢给事中,迁礼部侍郎,拜翰林学士,绍兴之年知湖州。据汪氏宗谱增删补遗记载:始祖宋大学士右丞相汪澡,元佑六年(1091)奉使温处道,卜居东方孙宅大园,借鉴道戏风韵,开创丁戏,采以“乡坊小曲,赋以新曲”,配以“道教法器,填词伴奏”,民道两曲合成一体,美其名曰“什锦班”,酬神谢恩,与民同乐。二世汪宝公任职永嘉教谕随入楠

5、溪江,开创北腔,并将丁戏改称为“南戏”,曲调为“宫泽腔”。南宗绍兴年间,戏子状元詹揆,将道工腔与宫泽腔再次合作,出现了以谋生为手段的职业班社,采用了“缙山曲”为主旋律,借台演出。民间班社的出现,对当时社会的秩序产生了积极影响,各县知事争相奏报于朝。时任缙云知事的郑桂,酷爱戏文,借资助艺。推进了“南戏的快速发展。宋灭元兴,引发了民族之争。无意功名者带着满腔怨恨,投身艺海,文人的集结,兴起了杂剧脚本创作的高潮,引发了元曲小令的诞生。 “缙山曲”的引发,使各声腔互为渗透,位于青田与龙泉交界的玉岩村(白岩)声腔,经演变,成为了“松阳高腔”。元至元间,郑愉在大鼓头场基础上进行音乐作曲,完成四吹头场的变奏

6、,为处戏音乐奠定了基础。元至正间,高则诚任职处州府事,编写了琵琶记剧本,对处剧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万历年间,遂昌县令汤显祖,以元曲小令为音乐,编写脚本牡丹亭,直接对处州戏文进行了改革创新。清朝,名旦胡汝茂(1793-1831)盘溪人,名旦卢炳金(1819-1870)壶镇人,以腔圆貌美誉享艺坛。回复 16 楼 2011-10-06 17:57 举报 | 岩泉放翁新中国成立后,艺人辈出,如松阳汤吉昌,享有“江南梅兰芳”之名,青田王兰旺之红拳,龙游梅桂升的鼓板王,永康黄德银的 104 本徽班大戏,丽水杨德善的 50 本西游记连演,惊动了文化部,缙云梅子仙以领班、编导、演艺全能为剧坛之首无不为处戏呕心

7、沥血,留下了千秋伟业。二、处州戏剧的特色从“处婺”之争引发的研讨,人们把焦点统一在:古时的处州有没有自己的戏剧,所谓处剧是不是现在的婺剧,“处婺”的区别在哪里?缙云处剧元老梅子仙先生之高足,原缙云县文化馆戏剧干部胡定才先生,穷 50 余年戏剧工作之积累和研究,奔走于浙江大学和金华、丽水各地寻找出足以说明处州戏剧存在的理由,提出了一定的见解。“处州戏剧”,因地而得名,脉起于缙云山,涉足东瓯地,起源于盛唐,延续于两宋,兴盛于元清,定名于建国,繁荣于现代。笔者通过走访调查,认为处剧和婺剧有如下区别:其一,音乐上的区别。“霓裳”仙曲和翻九楼、大香山等道戏相传数百年。其大鼓头场先锋主奏:1-高音起韵 5

8、-接鼓同同-乱锣至火炮.二起先锋 15-丁锣转一字锣.三起先锋 1-5-匡丁匡丁-匡-同同-笃-匡丁匡丁-才-丁匡-卜-丁一匡-丁同同同-转影锣,水必净,水底点。其中“先锋”为道教时课吹奏音乐.此为区别之一。其二,声腔上的区别。从声腔看,融缙山、玉岩、楠昆、乱弹、徽调、苏滩、瓯锦为一体,采用浙南官话作戏语,借用丰富的音乐内涵,表演广阔的艺术题材,既能演国家大戏,又能扮演家庭小戏,文武兼备。其三,行当上的区别。从行当看,生、旦、净、末、丑,千姿百态,以“总纲”牵头排练,统揽全局,以班主为最高领导,配备总务(司事、炊事、外事),箱房(头箱、盔箱、三箱)、文武堂(司鼓、正吹、双响、副吹、小锣),白面

9、堂(老生、正生、副生、小生)、包头堂(老旦、正旦、花旦、作旦、武旦、贴旦),花面堂(大花、二花、三花、小花)武小子(头家、二家、三家、四家)。在人员配置上突破徽班二十八人的编制,重在“八柱”:正生、小生、花旦、作旦、大花、小花、鼓板、正吹。行当分配重“六生”:大靠生、战衣生、大官生、富贵生、客衣生、娃娃生;旦角有“九旦”:皇宫旦、闺门旦、梅香旦、寒门旦、青衣旦、民家旦、刀马旦、侠女旦、泼妇旦;净角有“四净”:铜锤净、粉净、武净、副净;丑角分有“五丑”:老丑、.小丑、恶丑、善丑、娃娃丑。其四,剧场效果和变化手法的区别。从剧场效果和变化手法看:音乐激昂粗犷,激烈奔放,宜文宜武,亦喜亦悲;编导矛盾突

10、出,场面大气,剧情丰满,次序严紧;表演文戏武做,武戏*,唱做皆重,声情并茂。其五,造型和特技的区别。从造型和特技点缀戏眼三功:文场戏之轻功,武场戏之硬功,会场戏之特功。如长阪坡中的蜻蜓点水,张绣追曹中的口镶獠牙,南宋传中的菜刀劈脸,惠灵寺中的利剑穿心,九件衣中的穿桌扑虎,二度梅中的移步坐车,贤妻教夫中的懒汉滚灯,三郎活吊中的纸人轻功等等,无不体现了处州戏剧在表演艺术中的地方特色。加上花脸构图,忠奸分明、善恶清楚,其形象性格为京剧倒流并同化。其六,剧本上的区别。从当家剧本上看,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如主演剧目为“三国戏”四大本,分别为白门楼、祭风台、龙凤配、铁笼山;“八大前后本”为前后麒麟、前后药

11、茶、前后蜻蜓、前后金冠、前后昭关、前后绿镜、前后日旺、前后寒窑等,代表剧目有当阳救主、银瓶仙子、双龙大会、真假仁宗、杨门女将、碧血扬州、哪吒出世、相国恨、回龙阁、秦香莲、生死牌、寻儿记等,失传剧本有失荆州、大劈棺、七封书、紫霞杯、闹重花、一把抓等。这些剧本体现了正本剧目以国戏当家,大戏见长的特点。回复 17 楼 2011-10-06 17:57 举报 | 岩泉放翁在行头配置上,追求“宁可穿破不可穿错”的严格要求。在形式上表现出大气如虹,管理上要求规范统一,确保其演出质量。三、处剧表演的传统流程处剧在其表演的全程中有其独有的传统流程。(一)树帜起班。择“红砂日”起班,从箱房内请出神主,设案焚香。

12、请艺师入坐,鼓架插香,众艺伶拱手作揖,依次而过;然后司鼓艺师向小花脸(丑)拱手作揖。礼毕。其夜烧红烧肉大块分食,倘日后有人犯了班规,赔偿此次食费,并在神灵前跪拜服规。(二)铁板神术。神主案前焚香,书写班社弟子名单,念咒焚纸,杀鸡滴血于案前,将全部名单存入箱底,压上瓦片,意为神主保佑,平安出行。(三)杀鸡探路。当班社戏路受阻,陷入困境时,捉大公鸡一只,神主案前,祈求指路。一刀杀鸡,丢于案下,任其挣扎,至死为止,班主上前,察其鸡头朝向,即为戏路。(五)接佛看戏。班社进村后,晚饭前演员穿戏服,敲锣鼓到本保殿接佛,并用香火供于台前,请佛看戏。(四)头场夜戏。当夜演出桃园三结义,以示全班上下,情同手足,

13、亲如兄弟,生死与共,富贵同享。(六)戏前八仙。每到一地,一为讨兆、二求平安,必演“八仙”,又名“叠八仙”。旧时“八仙”无台词,随意而发。后经发展演变,形成经典丽水方言台词。老寿星(老卫)起词:金瓜大大块。文昌帝君(老生)接词:天萝弗刨皮。招宝财神(花脸)上台:茄子带嘴来。送子观音(花旦)断后唱:生菜酸注注。(七)戏毕扫台。据传,佛看二夜半,留半夜戏归鬼看,佛看戏享香火,鬼看戏吃刀子。扫台即“赶鬼”,在惩恶劝善的戏中必有杀戮,传说凡台上杀过人其鬼魂不得升天,鬼魂会在村中作闯。处剧艺人根据传统,选定关公或包公给鬼超度,方法为:大花脸持大刀,刀尖挂鞭炮,口中念念有词,将砍杀鬼和不明鬼赶出村外。四、处

14、剧与婺剧关系的辨证与争议处剧,作为“处州戏剧”的简称,纳入地方戏种,它的演绎为处州一路的民间班社。源自道戏南戏丁戏徽戏等一脉相传。以“大红玉”为龙头,肇发徽班大品玉(1908)大新玉(1925)处州徽班大联升(1929)云和处剧团(1951)缙云婺剧团(1956)。婺剧,俗名“金华戏”融徽戏、乱弹、高腔、昆曲、滩簧、时调等六大声腔为一体,定名于 1950 年 8 月 15 日,在上海召开的“华东戏曲改革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对象为文化馆干部及文教科的同行。当时认为:金华原有婺州之称,且婺戏发源于江西婺源,清朝流入金华的历史背景,仿效“华东实验越剧团”的命名,套生了一个剧种。故在当年的 11月

15、9 日,“衢州实验婺剧团”由衢州专署文教科批准,正式问世。1951 年的 5 月 5 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又发布了由周恩来签发的被称为“五五指示”的全国戏曲工作会议关于戏曲改革工作向文化部的建议,指人民戏曲是以民主精神与爱国精神教育广大人民的重要武器。我国戏曲遗产极为丰富,和人民有密切的联系,继承这种遗产,加以发扬光大,是十分必要的。 “今后各地戏曲改进工作应以对当地群众影响最大的剧种为主要改革与发展对象。”在“五五指示”的指导下,一场以“改戏、改人、改制”为内容的全国性的戏曲改革运动在五十年代初期展开。至 1953 年,“浙江婺剧实验团”成立,各县(区)班社相继附和,约定俗成,变为今天的“

16、婺剧”。因此,生存于处州大地的 800 余个班社,上演 1200 多个剧目的庞大团体,涉足浙闽赣三个省份,辗转 40 多个县市,在千村万户中穿越谋生的草根艺术,被一顶帽子圈进了“殿堂”。丽水市是中国的民间艺术之乡。处剧有自已的戏剧班底,保留了古老戏剧的千百精华和传统艺术,培养本地演员和乐队职员,云集了一大批艺界人才。他们拥有自已的滋生土壤,观众队伍庞大,群众基础扎实。丽水的民间艺人和戏剧干部在摇旗呐喊,鼓吹地方戏剧的挖掘和保护,他们著书立说,研究中国处州通史,编写中国处剧音乐,成立“处州戏剧研究社”,搜集资料,为“处州戏剧”复位正名,希望自己的不断付出能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为给丽水找出一个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