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中医诊疗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27775177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疟疾中医诊疗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疟疾中医诊疗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疟疾中医诊疗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疟疾中医诊疗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疟疾中医诊疗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疟疾中医诊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疟疾中医诊疗(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疟疾的中医诊疗疟疾是由雄性按蚊叮咬人体,将其体内寄生的疟原虫传入人体所致的原虫病。人类疟疾有4种,由4种不同的疟原虫引起,即间日疟、三日疟、卵形疟和恶性疟原虫所致。传染原为现症病人和无症状带虫者。唾液中含有孢子的雌性按蚊叮咬人是其传染途径。病人病前有在疟疾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史,近年有疟疾发作史或近期接受过输血史。辨 证 论 治中医学早在公元前1200年前甲骨文中就有“疟”字的记载,而疟疾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疟论说:“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冷饮。”对疟疾的临床表现描述深刻形象。故本病也即中医疟疾的范畴。1.正疟症状:寒战壮热,休作

2、有时,先有呵欠乏力,继则寒战鼓颔,寒罢则内外皆热,头痛面赤,口渴引饮,终则遍身汗出,热退身凉。舌红苔薄白,或黄腻,脉弦。治法:和解达邪。方药:柴胡截疟饮化裁:柴胡、半夏、常山各12克,红参、草果、大枣各10克,黄芩9克,生姜3克,槟榔15克。若表实少汗而恶寒重者,加桂枝、防风、羌活以解表发汗;口干欲饮加葛根、石斛生津止渴;湿热偏盛,胸脘满闷,可去人参,加苍术、厚朴、青皮以理气化湿。2温疟症状: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汗出不畅,头痛,骨节烦疼,口渴引饮,便结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治法:清热解表。方药:白虎加桂枝汤加减:石膏(先煎)24克,知母、桂枝、柴胡各12克,青蒿、生地黄、麦冬各15克,太

3、子参20克,甘草6克。若热多寒少,气短胸闷,汗多,无骨节烦疼者为热盛而津气耗伤,可用清热生津益气之白虎加人参汤加味治疗,津伤较甚,酌加石斛、玉竹养阴生津。3寒疟症状:但寒不热,或寒多热少,口不渴,胸胁痞满,神疲肢倦。苔白腻,脉弦迟。治法:辛温达邪。方药:柴胡桂枝干姜汤合七宝截疟饮:柴胡、桂枝、厚朴各12克,干姜、炙甘草、陈皮各6克,瓜蒌根15克,牡蛎10克,黄芩、草果、常山、槟榔各9克。若汗出不畅者去牡蛎;寒湿内盛,胸脘痞闷者加青皮;泛吐痰涎者加蜀漆、附子以温散寒痰。4瘴疟(1)热瘴症状:热甚寒微,或壮热不寒,肢体疼痛,面红目赤,胸闷呕吐,烦渴饮冷,大便秘结,小便热赤,甚则神昏谵语。舌红绛,苔

4、黑垢,脉洪数。治法:辟秽除瘴,清热保津。方药:清瘴汤加减:青蒿、玉竹各15克,茯苓、生地黄各20克,柴胡、半夏、知母各12克,陈皮、竹茹各6克,黄芩9克,黄连4克,枳实、常山各10克,益元散30克。(2)冷瘴症状:寒甚热微,或恶寒战栗,不发热,甚则神昏不语。苔白厚腻,脉弦。治法:芳香化浊,辟秽理气。方药:加味不换金正气散:藿香、佩兰、苍术各15克,茯苓20克,厚朴、半夏、槟榔各12克,陈皮6克,石菖蒲8克,草果10克,鲜荷叶3060克。5劳疟症状:寒热时作,倦怠无力,食少,自汗,面色萎黄,形体消瘦,或胁下痞块。舌质淡,脉细无力。治法:扶正祛邪,调和营卫。方药:何人饮加减:何首乌、当归、白术各1

5、5克,红参、大枣各10克,生姜4克,陈皮、炙甘草各6克,茯苓、生地黄各20克。或用补中益气汤,在疟发之时,加青蒿、常山祛邪截疟。此外,久疟不愈,气机郁滞,血行不畅,瘀血痰浊,结于左胁之下,形成痞块,治宜软坚散结,祛瘀化痰,方用鳖甲煎丸。疟 疾单 方 验 方1.青蒿鲜草120克,或干草3050克,水煎15分钟,疟发前3小时服下,过迟则效果不佳。2.青蒿素片:每片100毫克,首剂一克,第2、3天各服05克,用于控制疟疾发作。3.青蒿素注射液:每毫升100毫克,首剂600毫克,第2、3天各注射300毫克。4.青蒿素栓:每枚600毫克,肛门用药。首剂600毫克,隔4小时再给600毫克,第2、3天上、下

6、午各给药400毫克。总剂量2800毫克。注意第2、3天上、下午给药间隔8小时;塞药后3小时内排便者,以同量补给药一次。5.鲜仙鹤草根15克,煎水服,每日两次。6.马鞭草3060克,水煎,分两次,于疟疾发作前两小时、4小时各服一次,疟止后连服3日。7.常山、槟榔、半夏、乌梅各9克,水煎服,连服3日。8.徐长卿57株,加水300毫升,煎沸150200毫升,在疟发前24小时之间服,儿童减量。9.何首乌2025克,甘草153克,小儿酌减,浓煎两小时后,分3次食前服用。10.鸦胆子去壳取仁(切勿将仁敲破),用胶囊或桂圆肉,馒头皮包裹。每次饭后吞服1015粒,每日服3次,连服7日。11.常山、草果、知母、

7、贝母各10克,水煎,在发作前一小时服用,愈后再服一剂。12.炙龟板12克,炙鳖甲、女贞子各10克,柴胡3克,生白芍、常山各6克,佩兰叶、知母、川黄柏、甜茶、玉竹各5克,水煎服,主治劳疟。其 他 疗 法1针灸疗法(1)多穴组合疗法:取大椎、间使、陶道、后溪为主,配足三里、至阳、脾俞、合谷等穴,采用强刺激留针2030分钟,一般于发病前两小时针刺,每日一次,5天为一疗程。或主穴大椎,配穴间使、后溪,头痛加太阳。进针后施提插手法,要求有强烈得气感,留针2030分钟,每隔5分钟运针一次,3次为一疗程。(2)针刺加艾灸疗法:发病前两小时针大椎、后溪,得气后用艾条雀啄法温灸大椎,潮红为度,留针及温灸30分钟

8、,期间不定时做捻转手法。(3)穴位注射疗法:发病前一小时选大椎、间使各注射常山注射液05毫升,隔日一次。(4)艾灸加穴位注射疗法:在疟疾发作前12小时内,艾条灸大椎,灸至局部皮肤微有汗为止(约需610分钟),再取双侧合谷每穴注入柴胡注射液05毫升,隔日一次。(5)针刺加推拿疗法:病人正坐背向术者,常规消毒后提捏身柱穴,用三棱针刺一分许,随即以一手小鱼际按于病人风府穴,另一手小鱼际按于尾骶部,两手同时用力推向针孔。如此反复推10次左右,推毕从针孔挤出35滴血擦净。按上法治疗,多则两次,少则一次。(6)单穴针刺疗法:选疟门穴(手背面中指和无名指之间,赤白肉际处),令病人半握拳,进针后施提插捻转,或

9、用电针,留针1520分钟,每隔5分钟捻转一次。2外敷疗法(1)二甘散(生甘草、生甘遂各10克,共碾成极细粉末,装入小瓶密封各用)敷贴。即在疟疾发作前23小时,先将病人肚脐常规消毒后取二甘散05克,放入神阙穴中,外用3厘米3厘米胶布固定,病愈后3天去掉药。(2)山大蒜、番薯叶共捣烂,敷桡骨动脉。(3)桃叶10克,于疟未发前捣烂,敷寸口,约一炷香之久,男左女右。治疗恶性疟疾。(4)白胡椒一粒,捣碎,以针刺陶道穴,稍见血,用膏药贴之。(5)旱莲草(鲜)25克,樟脑2克,麝香少许,共捣如泥备用,应用前临时配制。穴位选择一组为内关(双)、大椎;另一组为陶道、劳宫。一般情况下仅取第一组穴位即可,不愈者再用第二组穴。操作:于疟疾发作前34小时,取药量约一小指大一团,放于穴位上,用3厘米3厘米的塑料布盖其上,外面再以胶布条固定,5小时后取下。对发作无规律者,可连贴24小时后再去药。敷贴药物后,局部除有轻度痒感外,无其他不适,连贴24小时也不会起泡。对一次贴药未愈者,可于下次发病前6小时再予贴敷,贴两次为一疗程。3饮食疗法(1)石膏粥:生石膏100200克捣碎入砂锅,加水适量煮30分钟去渣,入粳米100克,煮粥,候温服食,每日23次。(2)西瓜汁:新鲜西瓜去籽取瓤,取汁,代茶频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