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第八版)考试习题完整版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27766671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93.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免疫学(第八版)考试习题完整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医学免疫学(第八版)考试习题完整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医学免疫学(第八版)考试习题完整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医学免疫学(第八版)考试习题完整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医学免疫学(第八版)考试习题完整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学免疫学(第八版)考试习题完整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免疫学(第八版)考试习题完整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怎么理解免疫的现代概念? 识别和清除异物抗原、耐受/发生免疫应答、有利,也可能有害2、免疫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 免疫器官(中枢,外周),免疫细胞,免疫分子(模型,分泌型)3、免疫系统三大功能?为什么说免疫是一把双刃剑?4、比较天然免疫与获得性免疫的特点?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具有;无特异性;无记忆性;作用快而弱。特异性免疫,后天获得;有特异性;有记忆性;作用慢而强。 1.解释名词 抗原: 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结合的物质。免疫原性: 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免疫反应性: 抗原能够与其所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

2、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抗原决定簇: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本结构或化学基团。又称表位半抗原:仅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TD-Ag: 胸腺依赖性抗原( TD-Ag):由B细胞表位(半抗原)和T细胞表位(载体)组成,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属此类。TI-Ag: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由多个重复B细胞表位组成,可分为TI-1Ag和TI-2Ag。 异嗜性抗原: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又称Forssman抗原 交叉反应:由共同表位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可以和两种以上的抗原结合发生反应。 存在于不同抗原物质上的相同或相似的 表位称为共同表位。交叉抗原(共同抗原):带有共同

3、表位的抗原 2.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有哪些?*抗原的异物性*理化性状*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机体方面的因素 3.TD-Ag和TI-Ag引起免疫应答的特点有何不同? 特 点 TD-Ag TI-Ag Th 细胞 + - 体液免疫 + + 细胞免疫 + - 回忆应答 + - 产生抗体类型 IgG为主 IgM 举 例 细菌病毒等 脂多糖,荚膜多糖等 蛋白质抗原 4. 异嗜性抗原有何临床意义。 5.如何理解抗原的特异性? 抗原诱导机体产生应答及与应答产物发生反应所显示的专一性。 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本结构或化学基团。又称表位(epitope)。是抗原与TCR/BCR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 名词解释:

4、补体: 存在于人和动物血清、组织液中及细胞膜上的一组不耐热、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可介导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的蛋白质,包括30余种成分,称为补体系统。补体的固有成分,调节蛋白,补体受体MAC(攻膜复合体):c5b与 c6 c7 c8 c9 结合形成的c5b6789n免疫黏附:C3b与免疫复合物(IC)共价结合并与红细胞、血小板表面CR1结合,IC被运送至肝、脾清除的作用。1、试比较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异同点。 2、补体的生物学作用及意义?作用:(1) 补体介导溶细胞作用 (2)调理作用 (3)免疫粘附 (4)引起炎症反应意义: 1在抗感染防御机制中作为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间的桥梁 2参与和调节特异性

5、免疫应答 3补体系统与凝血、纤溶和激肽系统的相互作用 3、举例说明补体与疾病的关系? (一)遗传性补体缺陷相关的疾病 (二)补体与感染性疾病 抵御致病微生物感染 (正) 病原微生物可借助补体受体入侵细胞 (三)补体与炎症性疾病、超敏反应性疾病 (四)补体与异种器官移植1.简述细胞因子的概念及分类 细胞因子(CK):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活化的免疫细胞分泌的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小分子多肽物质。 按其主要生物学功能分类: 1.白细胞介素( IL) 2.干扰素( IFN) 3.肿瘤坏死因子(TNF) 4.集落刺激因子(CSF) 5.生长因子( GF) 6.趋化性细胞因子(chemokine)2.试述细

6、胞因子的共同特征及生物学功能 共同特征:多样性 高效性 局限性 短暂性 复杂性(重叠性 双向性 拮抗性和协同性 网络性) 生物学功能: 参与免疫细胞的分化和发育 介导天然免疫和炎症反应 参与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3.举例说明细胞因子与临床疾病发生的关系及其在治疗方面的应用 1. 参与感染等引起的炎症反应 2. 促进肿瘤细胞生长和转移 3. 介导移植排斥反应4、免疫缺陷病5、超敏反应 6、自身免疫性疾病 治疗:细胞因子补充和添加、细胞因子阻断和拮抗名解:白细胞分化抗原:指不同谱系白细胞在分化、发育、成熟、活化的不同阶段,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志,多为跨膜糖蛋白。 CD分子: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

7、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 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分化抗原称为CD 黏附分子:是一类介导细胞与细胞间或细胞与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的一类分子,多为糖蛋白.以配体-受体结合的形式发挥作用2、与T、B淋巴细胞相关的常见CD分子及功能。 一、参与免疫细胞识别与信号转导的CD分子 (一)参与T细胞识别抗原的CD分子 1. CD3 2. CD4 和CD8 (二)参与B细胞识别抗原的CD分子 3. CD79a/CD79b 4. CD19/CD21/CD81复合物 二、提供免疫细胞活化共刺激信号的CD分子 1. T细胞活化所需的共刺激分子 CD28与CD80(B7-1)/CD86(B7-2)分子 另外: CD1

8、52 (CTLA-4)抑制活化T细胞扩增 2.B细胞活化所需的共刺激分子 CD40与CD154(CD40L) 三、参与免疫效应的CD分子 1. 构成IgFc段受体CD分子 介导抗体的调理吞噬作用。 2. 细胞凋亡相关的CD分子 CD95(Fas)与CD178(FasL)结合,介导活化 T细胞凋亡.3、黏附分子的分类及功能。 整合素家族(integrin family) :主要介导细胞与ECM粘附,以及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 选择素家族(selectin family): 主要介导血液流动状态下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局部粘附,在rolling过程中起作用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SF):主要介

9、导T细胞-APC/靶细胞;T细胞-B细胞间相互识别和作用。 黏蛋白样家族(mucin-like family) :为选择素的配体, 参与早期造血的调控和淋巴细胞归巢。 钙黏蛋白(cadherin)家族:调节胚胎形态发育和实体组织形成与维持4、粘附分子的生物学作用 1. 参与炎症反应 炎症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穿越血管内皮细胞渗出 2. 参与免疫细胞识别与活化 3. 参与淋巴细胞归巢名词解释: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引起迅速而强烈排斥反应的组织相容性抗原。MHC:是位于哺乳动物某一染色体上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编码产物参与抗原提呈、制约细胞间相互作用及诱导免疫应答。HLA(复合体):人白细胞表

10、面发现的人的mhc抗原,其编码的基因为hla复合体1、比较HLA I/II类分子的结构、功能和分布特点? 一、HLA-I类抗原 组织分布 分布于所有有核细胞表面, 识别和提呈内源性抗原肽,与辅助受体 CD8结合,对CTL的识别起限制作用。 二、HLA-II类抗原 组织分布 专职APC、活化T细胞和胸腺上皮细胞 ,识别和提呈外源性, 抗原肽,与辅助受体 CD4结合,对Th的识别起限制作用 编码基因 类 A,B,C 类 DP,DQ,DR 分子结构 a链 + b2-m a 链+b链 肽结合域 a1+ a2 a1+b1 功能 MHC(HLA)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一、抗原提呈 二、参与T细胞限制性识别

11、三、MHC分子的其他生物学作用 参与T细胞在胸腺的发育 诱导同种移植排斥反应 参与对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 MHC的遗传学特征: 多基因性高度多态性单元型遗传连锁不平衡阳性选择: 双阳性T细胞TCR与胸腺皮质内上皮细胞表达的MHC分子中等亲和力结合该T细胞继续发育,否则程序性死亡;阴性选择: 经历阳性选择的T细胞,其TCR可与胸腺髓质间质细胞(DC和M)表达的MHC-自身抗原肽高亲和力结合,该T细胞凋亡或无能。而不能识别抗原的SP细胞则发育成熟。成熟T细胞基本特征: 表达功能性TCR 为CD4或CD8 SP细胞 TCR识别抗原受MHC限制 机体T细胞对自身抗原的耐受性举例说明HLA与医学的关系?

12、(一) HLA与疾病的相关性 * 携带某一HLA型别的个体对特定疾病表现为易感性或抗性的现象。 (二) HLA抗原表达异常与疾病 * 多种肿瘤细胞HLA-I类抗原表达减少或缺如; * 自身免疫病的靶细胞异常表达HLA-II类抗原 (三) HLA与同种器官移植 * 供、受者间组织相容性主要取决于HLA型别相合程度。 (四) HLA与法医 * HLA型别分析应用于个体识别和亲子鉴定。 -非亲缘个体间HLA等位基因完全相同的几率是零; - HLA是伴随终身的遗传标志。1.专职APC? 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 APC)是指能摄取, 加工处理抗原, 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在机体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专职性(Professional)APC 树突状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B细胞 组成性表达MHC II分子的APC细胞2.NK细胞的杀伤特征? 1.细胞毒作用 杀伤机制: 释放穿孔素/颗粒酶 表达Fas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