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国家荣光》观后感【篇2】

上传人:葳** 文档编号:127766633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纪录片《国家荣光》观后感【篇2】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纪录片《国家荣光》观后感【篇2】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纪录片《国家荣光》观后感【篇2】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纪录片《国家荣光》观后感【篇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纪录片《国家荣光》观后感【篇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8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章强调,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立业先立德,明德才能引领风尚。文学艺术家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做的是培根铸魂的工作,深深作用于人心,广泛影响着社会。要想明德于世道人心,自身就必须是正人君子;要想烛照他人,自己必须拥有足够的光焰,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反观现实,文艺界和学术界一些人近年来传出不少丑闻乱象,离习近平总书记“言为士则、行为

2、世范”的标准差得挺远,也辜负了人民群众的期望。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艺术界人士和哲学社科工作者提出用明德引领风尚,实际上站在国家和民族不能没有灵魂的角度,要求塑造灵魂的人,首先要先立德,先塑造好自己,如此才能引领风尚。明德重自律,传递正确的价值观。道德修养与价值观紧密相联,文艺和社科工作以自身的独特属性,理所当然地成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之一,义无反顾地承载起时代使命,担当起历史责任。回望历史,很多优秀的文艺工作者都是明德典范。高喊“坚信我们既然反对美国扶植日本的政策,就应采取直接的行动,就不应逃避个人的责任”而断然拒领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面对日寇的威逼利诱,蓄须明志、息影舞台的梅

3、兰芳;带领剧社义演了大半个中国,为志愿军捐献战机的常香玉这些崇德尚艺的文艺工作者,不仅作品过硬,其高尚的人格更是受到世人称颂。新时代的文艺和社科工作者,要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时时注重修心修身修行,克服浮躁心态,校准精神坐标,做一名有社会担当的创作者,应成为广大文艺和社科工作者的共识。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更好地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聚焦新时代,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这一根本问题。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肩

4、负着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要做到“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就要求文艺和社科工作者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努力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艺术家和学问家。要反映观照现实,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只有把自己置身于大时代之中,重视自身品德建设,把社会责任摆在第一位,才能“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写就永恒的大我。新时代呼唤着文学、艺术和理论界,牢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能没有灵魂”的教导,躬身践行用明德引领风尚的要求,用情用心用力凝聚共识,汇聚合力,开创文艺和社科事业新气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