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技行业)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内部)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27766425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6.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科技行业)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内部)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生物科技行业)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内部)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生物科技行业)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内部)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生物科技行业)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内部)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生物科技行业)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内部)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物科技行业)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内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科技行业)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内部)(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1.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直径约 0.5m,长度约0.55m)、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2菌落(colony):单个(或聚集在的一团)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 3芽孢:是指某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于细胞内部形成的一个圆形、椭圆形或圆柱形的抗逆性休眠体。 4PHB:聚-羟丁酸,是一种存在于许多细菌细胞质内属于类脂性质的碳源类贮藏物。 5放线菌:是具有菌丝、以孢子进行繁殖、革兰氏染色阳性的一类原核微生物,属于真细菌范畴。 6立克次氏体:是一类大小介于

2、通常的细菌与病毒之间,在许多方面类似细菌,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原核微生物。 7蓝细菌(Cyanoobacteria):旧名蓝藻或蓝绿藻,是一类进化历史悠久、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含叶绿素a(但不含叶绿体)、能进行产氧性光合作用的大型原核生物。 8霉菌:是丝状真菌的一个俗称,通常指那些菌丝体较发达又不产生大型肉质子实体结构的真菌。 9蕈菌:又称伞菌,也是一个通俗名称,通常是指那些能形成大型肉质子实体的真菌,包括大多数担子菌类和极少数的子囊菌类。 10粘细菌:又名子实粘细菌,是一类具有最复杂的行为模式和生活史的原核微生物。 11能量寄生微生物:因衣原体需专性活细胞内寄生,但有一定的代谢活性,能进行

3、有限的大分子合成,但缺乏产生能量的系统,必须依赖宿主获得ATP,因此又将衣原体称为“能量寄生型生物 12支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介于独立生活和细胞内寄生生活间的最小型原核生物。 13鞭毛:某些细菌长在体表的长丝状、波曲状的附属物,称为鞭毛,其数目一至十根,具运动功能。 14伴孢晶体:在芽孢旁伴生的菱形碱溶性的蛋白质晶体。 15细胞膜:又称细胞质膜、质膜。是紧贴在细胞壁内侧的一层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的柔软、富有弹性的半透性薄膜。 16荚膜:某些细菌细胞壁外存在的一层厚度不定的胶状物质。主要成分为多糖。 17菌毛:菌毛又称纤毛、繖毛等。是长在细菌体表的纤细、中空、短直的附属物,数量较多,结构简单,常

4、见于 G菌。 18假根:是根霉属(Rhizopus)真菌的匍匐枝与基质接触分化形成的根状菌丝,起着固定和吸收营养的作用。 19子实体:是由真菌的营养菌丝和生殖菌丝缠结而成具有一定形状的产孢结构。 20吸器:是某些寄生性真菌从菌丝上产生出来的旁枝,侵入寄主细胞内形成指状球状、或丛枝状结构,用以吸收寄主中的养料。 21同宗结合:同一性状菌丝体上的两条菌丝融合后能形成子实体的现象。 异宗结合:来源于不同性状菌丝体上的两条菌丝融合后能形成子实体的现象。 22间体mesosome:是由细胞膜内褶形成的一种管状、层状或囊状结构,一般位于细胞分裂部位或其邻近。 23支原体mycoplasma:又称霉状体、菌

5、质体。是最小的G菌,无细胞壁,细胞柔软、形态不规则。菌落呈典型的“油煎蛋”状。 24衣原体chlamydia:衣原体是一类在脊椎动物细胞中专性寄生的小型G原核生物。第三章 病 毒1噬菌斑:当寄主细胞被噬菌体感染后细胞裂解,在菌苔上出现的一些无色透明空斑(负菌落)。 2病毒:一类超显微的,无细胞结构的,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分子生物。 3温和噬菌体:凡吸附并侵入细胞后。噬菌体的DNA只整合在宿主的染色体上,并可长期随寄主DNA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不进行增殖和引起寄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称为温和噬菌体。 烈性噬菌体:能够完成增殖周期,引起寄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称为烈性噬菌体。 4溶源菌:染色体上整合有

6、前噬菌体的细菌。 5溶源转变:是指原噬菌体引起的溶源性细菌除免疫性以外的其他的表型的改变。 6类病毒:类病毒是一个裸露的闭合环状RNA分子,它能感染寄主并在其中进行自我复制使寄主产生病症。 7拟病毒:又称为类类病毒,是一类存在于植物病毒粒子中的小的环状RNA分子。 8朊病毒prion:是一类能动物并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的小分子无免疫性的疏水蛋白质。 9溶源性:染色体上整合有前噬菌体的细菌称溶源菌,溶源菌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特性如自发裂解、诱发裂解、免疫性、复愈等称为溶源性。 10包涵体:病毒侵入寄主后与寄主细胞蛋白形成的一种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颗粒体。 11溶源菌复愈:在溶源菌细菌群体增殖时,部分细胞

7、丧失细胞内的噬菌体,成为非溶源性细菌。 12溶源菌免疫性:溶源菌对已感染的噬菌体以外的其它噬菌体具抵制能力。 13生长曲线:将少量微生物细胞接种至恒体积的液体培养基中,定时测定含菌数,以时间为横坐标,以菌数对数为纵坐标绘制的曲线称为生长曲线。第四章 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培养基(medium):是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 生长因子:通常指那些微生物生长所必需而且需要量很小,但微生物自身不能合成或 合成量不足以满足机体生长需要的有机化合物。 碳源:一切能满足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碳元素的营养物,称为碳源。 氮源:凡能提供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氮元素的营养源,称为氮源。 水活

8、度值:表示微生物生长的环境中水的有效性,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溶液的蒸气压力与同样条件下纯水蒸气压力之比。 碳氮比:是指在微生物培养基中所含的碳源中碳原子的摩尔数与氮源中氮原子的摩尔数之比。 鉴别培养基:用于鉴别不同类型微生物的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特殊化学物质,某种微生物在培养基中生长后能产生某种代谢产物,而这种代谢产物可以与培养基中的特殊化学物质发生特定的化学反应,产生明显的特征性变化,根据这种特征性变化,可将该种微生物与其他微生物区分开来的培养基。 合成培养基(synthetic medium):由化学成份完全了解的物质配制而成的培养基,也称化学限定培养基。 选择培养基:在培养基

9、内加入某种化学物质或去除某些营养物质以抑制杂菌。 加富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特定的营养物质,以供少数特殊需要的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 富集培养:在培养基中加入特别的营养要素以增殖少数微生物的培养方式。 化能自养:以CO2为唯一或主要碳源,氧化还原态无机物获得能量的微生物。 化能异养型:以有机物为能源和碳源的微生物。 光能无机营养型Photolithotroph:或称光能自养型。这是一类能以CO2作为唯一或主要碳源并利用光能进行生长的微生物。 光能有机营养型Photoorganotroph:或称光能异养型。这类微生物不能以CO2为唯一或主要碳源,需以简单的有机物酸、醇等作为供氢体,利用光能将CO2

10、还原成细胞物质。 基团移位:指一类既需特异性载体蛋白的参与,又需耗能的,溶质在运送前后分发生分子结构变化的一种物质运送方式。第五章 微生物的代谢1生物氧化:就是发生在或细胞内的一切产能性氧化反应的总称。生物氧化的形式包括某物 质与氧结合、脱氢或脱电子三种。 2发酵 (fermentation):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各种不同的代谢产物的过程。 呼吸作用:指微生物在降解底物的过程中,将释放出的电子交给NAD(P)+、FAD或FMN等电子载体,再经电子传递系统传给外源电子受体,从而生成水或其它还原型产物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3氧化磷酸化(oxi

11、dative phosphorylation):物质在生物氧化过程中形成的NADH和FADH2可通过位于线粒体内膜和细菌质膜上的电子传递系统将电子传递给氧或其他氧化型物质,在这个过程中偶联着ATP的合成,这种产生ATP的方式称为氧化磷酸化。 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 level phosphorylation):物质在生物氧化过程中,常生成一些含有高能键的化合物,而这些化合物可直接偶联ATP或GTP的合成,这种产生ATP等高能分子的方式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 4无氧呼吸:化合物氧化脱下的氢和电子经呼吸链传递,最终交给无机氧化物的过程。 有氧呼吸:是指微生物氧化底物时以分子氧作为最终电子

12、受体的氧化作用。 5Stickland反应:两种氨基酸共同参与反应,其中一种进行氧化脱氨,脱下来的氢去还原另一氨基酸,使之发生还原脱氨,二者偶联的过程。 6硝化作用:硝化作用:铵氧化成硝酸的微生物学过程。 反硝化作用:微生物还原NO3成气态氮的过程。即硝酸盐的异化还原。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1 生长:生物个体物质有规律地、不可逆增加,导致个体体积扩大的生物学过程。 繁殖:生物个体生长到一定阶段,通过特定方式产生新的生命个体,即引起生命个体数量增加的生物学过程。 2 同步培养(Synchronous culture):使群体中的细胞处于比较一致的,生长发育均处于同一阶段上, 即大多数细

13、胞能同时进行生长或分裂的培养方法。 同步生长:以同步培养方法使群体细胞能处于同一生长阶段,并同时进行分裂的生长,称为同步生长。 3 连续培养(continuous culture):又称开放培养,是相对单批培养(batch culture)or 封闭培养(closed culture)而言的。它是指在微生物的整个培养期间,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微生物能以恒定的比生长速率生长并能持续生长下去的一种培养方法。 4 二次生长现象:当培养基中同时含有速效碳源(或氮源)和迟效碳源(或氮源)时,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先利用完速效碳源(或氮源)后,再利用迟效碳源(或氮源)而出现两次生长的现象,称为二次生长现象。 5

14、防腐(Antisepsis):在某些化学物质或物理因子作用下,能防止或抑制霉腐微生物在食品等物质上的生长的一种措施。 化疗(Chemotherapy):指利用具有选择毒性的化学物质对生物体内部被微生物感染的组织或病变细胞进行治疗,以杀死或抑制组织内的病原微生物或病变细胞,但对机体本身无毒害作用的治疗措施。 6消毒剂:可杀死微生物,通常用于非生物材料的灭菌或消毒。 防腐剂:能杀死微生物或抑制其生长,但对人及动物的体表组织无毒性或毒性低,可作为外用抗微生物药物。 7石炭酸系数:指在一定时间内被试药剂能杀死全部供试菌的最高稀释度和达到同效的石炭酸的最高稀释度的比率。 8抗代谢物(Antimetabo

15、lite):有些化合物在结构上与生物体所必需的代谢物很相似,以至可以和特定的酶结合,从而阻碍了酶的功能,干扰了代谢的正常进行,这些物质称为抗代谢物。 9十倍致死时间:在一定温度下,微生物数量十倍减少所需要的时间。 热致死时间:在一定温度下杀死所有某一浓度微生物所需要的时间。 10致死温度:能在10分钟内杀死某种微生物的高温界限称为致死温度。 致死时间:在某一温度下杀死细胞所需的最短时间称为致死时间。 11. 灭菌:指利用某种方法杀死物体中包括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的一种措施。灭菌后的物体不再有可存活的微生物。 消毒:指利用某种方法杀死或灭活物质或物体中所有病原微生物的一种措施。第七章 微 生 物 遗 传1遗传(inheritance): 亲代与子代相似,即生物的上一代将自己的一整套遗传因子传递给下一代的行为或功能,它具有极其稳定的特性。 变异:指生物体在某种外因或内因的作用下所引起的遗传物质结构或数量的改变。 2表型:指某一生物体所具有的一切外表特征和内在特征的总和,是其遗传型在合适环境条件下通过代谢和发育而得到的具体表现。 饰变:指外表的修饰性改变,即指一种不涉及遗传物质结构改变而只发生在转录、转译水平上的表型变化。 3基因组(genome): 一个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