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技行业)第七章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复习题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27750491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1.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科技行业)第七章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复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生物科技行业)第七章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复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生物科技行业)第七章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复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生物科技行业)第七章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复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生物科技行业)第七章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复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科技行业)第七章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复习题(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复习题问答题1 简述六大生态因子对生物的影响(自然地理学基础P281)2举例说明生物之间的关系类型(自然地理学基础P288)3举例说明自然界生物适应环境的生态对策类型(自然地理学基础P291)4简述生物种群增长的基本规律(自然地理学基础P295)5简述生物群落的结构(自然地理学基础P299)6简述生物旱生植物演替的过程(自然地理学基础P302)7简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自然地理学基础P307)8简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自然地理学基础P313)9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动特点(自然地理学基础P315)10简述生态系统的功能(自然地理学基础)11简述热带雨林群落的主要特

2、点(自然地理学基础P325)12简述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自然地理学基础P332)13简述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自然地理学基础P336)14简述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自然地理学基础P345)15简述植物生产潜力及其影响因素(现代自然地理学P380)16试述全球变暖的形成原因和影响结果 温室效应对全球气候环境的最大影响就是使全球气候逐渐变暖,这将在全球范围内对气候、海平面、农业、林业、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等方面带来巨大的影响。地球是个极其敏感的生态系统,平均气温的任何微小变化部会使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剧烈的震动。全球变暖气温升高,将会使海洋上层水温升高造成体积膨胀,以及使冰川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海平面

3、升高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它将直接威胁到沿海国家以及30多个海岛国家的生存和发展。联合国的专家小组经电脑模拟试验后曾得出这样的结论,当2050年全球海平面升高30厘米50厘米时,世界各地海岸线的70%、美国海岸线的90%将被海水淹没。美国环保专家的预测更令人担忧,再过50年70年,巴基斯坦国土的1/5、厄罗河三角洲的1/3以及印度洋上的整个马尔代夫共和国,都将因海平面升高而被淹没;东京、大贩、曼谷、上海、威尼斯、彼得堡和阿姆斯特丹等许多沿海城市也将完全或局部被淹没。 气候变暖会使亚热带向北扩展,北极地带的夏季明显变暖,大大延长作物的生长期。气候变暖还可能使半干旱的热带地方变得更加干旱。所以,气候

4、变暖,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又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生物是全球变暖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森林、湿地和极地冻土的破坏,导致生存在其中的许多物种加速灭绝。海水变暖、冰川冰帽融化和海平面升高,大片沿海湿地上的水产养殖将被吞没。亚洲低洼三角洲水泛滥,平原上的水稻种植遭受的经济损失,将无法估量。许多科学家担心,人类改造地球的活动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地球升温,因为它会使其它变化发展为灾变。升温将使一些地区出现更具灾害性的暴风雨,造成洪灾,另一些地区,特别是大陆的内陆区域雨量减少,造成旱灾。 受气候变暖影响,我国日最高和最低气温都将上升,但最低气温的增幅较最高气温大,冬季极冷期可能缩短,夏季的炎热期可能延

5、长,极端高温、热浪、干旱等愈发频繁。我国北方地区降水量增加,相应降水日数也有显著增加,其中以新疆和内蒙中部的增加最为集中。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大雨日数将显著增加,特别是在东南地区的福建和江西西部,以及西南地区的贵州和四川、云南部分地区,气候有趋向于恶劣化的趋势,出现局地强降水事件可能增加。未来4-5年黄淮海地区出现3050年一遇的极端强降雨事件概率比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增加46倍。未来46年内,枯梅/空梅的概率较高,长江流域出现连续大旱的可能性较大,部分地区的干旱程度、范围、持续时间还将进一步加剧,渤海沿岸和长江口地区可能会变得更干,台风最大风速增加约19%,破坏性更强,移动路径异常,防御难

6、度加大。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第一阶段会议,并在会上发表讲话时说:我们应该本着对人类、对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尊重历史,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务实合作,统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坚持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事关各方利益,需要各国联手应对。在气候变化上,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开展合作才能互利共蠃。发达国家应该正视自己的历史责任和当前人均排放高的现实,严格履行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减排目标,并在二0一二年后继续率先减排。发展中国家应该根据自身情况采取相应措施,特别是要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清洁技术,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国际社会

7、应该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发达国家应该履行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承诺,切实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第二,坚持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从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只有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才能妥善解决。可持续发展要求实现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相协调。为应对气候变化而停滞发展,或者无视气候变化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都是不可取的。应该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优化能源结构,推进产业升级,发展低碳经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从根本上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第三,坚持公约主导地位。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奠定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法律基础,是

8、最具权威性、普遍性、全面性的国际框架。公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的原则,反映了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历史责任、当前人均排放的差异,凝聚了国际社会共识,是开展国际合作的基础。应该维护公约及其议定书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机制和主渠道地位,将公约确定的原则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原则。第四,坚持科技创新。科技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只有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发展道路,才能统筹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实现良性循环。应该加强研发和推广节能技术、环保技术、低碳能源技术,增加资金投入,大力促进技术合作和转让。应该加强人员培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充分发挥各方积极性

9、,提高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17世界气候计划(WCP)的四个主要组成部分 WCP的四个字计划: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世界气候应用计划WCAP;世界气候影响计划WCIP ;世界气候资料计划WCDP 。17全球变化及其研究计划 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orld Climate Research Programme, WCR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nternational Geosphere and Biosphere Programme, IGBP );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nternational Human Dimension of Gobal Environmental Chang

10、e Progamme),和拟执行的生物多样性计划(DIVERSITAS)。17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17NCP(国家气候计划)和IPCC(国家气候计划专业委员会) 17米兰柯维奇理论的内容及自然证据地球变化史的重要模式之一。目前可以解释第四纪气候振动的主要假说。其基本思想为地球作为行星的一员,它所处的位置、形态和与太阳的关系会影响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量。现已得到确认的有3个变量,即地球轨道的偏心率、岁差和黄赤道交角,它们都具有周期性变化。地球绕日运行的轨道为一椭圆,若为一个圆,一年中冬季和夏季的长度就会相等,而椭圆的偏心率越大,季节长度的差别也越大。轨道从一个正圆伸长为椭圆,然后再回复为正圆,

11、这一过程约需9.6万年。岁差即春分点和秋分点的进动。地球自转轴象陀螺似地晃动,是为进动,进动轴是地球轨道面的垂线,在天球上指向南北黄极。周期2.1万年。黄赤道交角的变化,振动于21392436间,交角越大,冬夏差别越大。这一假说的缺陷在于它能产生的气温差别最多12,这与第四纪冰盖进退的巨大规模不相匹配。但近年从深海海底钻蕊,以同位素方法测得的冷暖交替演变,及一些珊瑚礁、阶地(巴巴多斯等地)判断出来的海平面变化等曲线,与上述计算得出的变化曲线相关甚好。故地球轨道的变化被认为是冰期的起搏器。海底钻蕊表明有10万年、4.3万年和1.92.4万年的周期波动。最长的周期为9万年,正是地转轨道偏心率的周期

12、。说明天文假说能够说明一些长期的环境要素的变化。根据克罗尔米兰柯维奇(Croll-Milankovich)模式所产生的周期性事件的序列,对于冰后期的气候振动太长,对冰期这样巨大规模的变化又太短。且把高纬冰川扩展归诸日射变化,从冰川质量平衡的观点来看不太合理,因现代观测证实极区的降水增加所起作用更大。以米氏假说为基础计算出来的日射变化不过百分之几,即使这一机制只起启动的效应,还必需其它因子来加强它。这一假说也有助于解释热带、副热带在距今9000年前发生的湖泊扩大。库兹巴赫(J.E.Kutzbach)1981年指出,那一时期7月份接收的日射量较现在多7,这又导致季风环流的加强和降水的增加 冰期与米

13、兰柯维奇循环在最近100万年间,由于地球轨道的变化,发生了地球冰期与温暖期交替出现的现象,天文学家米兰柯维奇指出,地球气候变化存在着三个天文周期:每隔2万年,地球的自转轴倾角变化一个周期(称为岁差);每隔4万年,地球黄道与赤道的交角变化一个周期;每隔10万年,地球公转轨道的偏心率变化一个周期。 17冻害我国大气特征及冻害分布区域 17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和机制18试述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的环境影响19简述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名词解释 生态因子 长(短)日照植物 生物趋同适应 k-对策者 r-对策者 生物群落 生态位 生活型 层片 群落演替 顶级群落 顺(逆)行演替 生态系统 食物链营养级

14、生态平衡 萨王纳 生态农业 生物多样性 全球变化 土地荒漠化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LUCC.)三、太阴历太阴历简称阴历。它的突出特征表现在历月。阴历的历月是以朔望月长度为基础而建立的,朔望月是月球盈亏变化的周期(月相变化周期)。所以,阴历的历日反映出月相的特征,阴历的每一天,大体上都有其月相意义。阴历也有历年,它是从历月派生出来的,是历月的机械性地积累,阴历年的长度与回归年毫无关系,月份也与四季寒暑变化无关。阴历的历月平均长度要尽可能接近于朔望月,即29.5306日。为了达到此目的,便设置了大月和小月,历月中的大月是30日,小月

15、是29日,在全年12个历月中,月序号逢单数的都是大月,逢双数都是小月。这样,一个阴历年共计为306+296日,即354日,这是阴历的平年。所以,在平年中每个月平均长度为35412日,即29.5日,比朔望月少0.0306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30年的360个历月中,安排了191个大月和169个小月,这样,360个历月的平均长度就是十分接近于朔望月的长度。即360个历月的日数为:19130+16929=10631日360个朔望月的日数为:29.5306360=10631.016日阴历历月的设置,大小月不是固定的,要根据计算决定。因为每月要以朔日为第1天,朔望周期近于30日的设大月,近于29日的设小月。大小月的比例,大约在15个月中,有8个大月,7个小月。太阳历又称为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太阳历的历年近似等于回归年,一年12个月,这个“月”,实际上与朔望月无关。阳历的月份、日期都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较好地符合,根据阳历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显看出四季寒暖变化的情况;但在每个月份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望、两弦。 如今世界通行的公历就是一种阳历,平年365天,闰年366天,每四年一闰,每满百年少闰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闰,即每四百年中有97个闰年。公历的历年平均长度与回归年只有26秒之差,要累积3300年才差一日。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