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技行业)发酵生物化学基础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27750364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87.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科技行业)发酵生物化学基础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生物科技行业)发酵生物化学基础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生物科技行业)发酵生物化学基础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生物科技行业)发酵生物化学基础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生物科技行业)发酵生物化学基础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物科技行业)发酵生物化学基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科技行业)发酵生物化学基础(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发酵生物化学基础第一节 糖的微生物代谢(自学)第二节 脂类和脂肪酸的微生物代谢(自学)第三节 氨基酸和核酸的微生物代谢(自学)第四节 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从前面的章节中,我们了解了微生物从外界吸收各种营养物质,通过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产生出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和能量的初级代谢过程。此外,微生物还能进行次级代谢。本节将概述次级代谢的概念及其类型。介绍几个有代表性的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途了解次级代谢的特点。简要介绍当前流行的有关次级代谢的生理功能的学说。一、次级代谢的概念及类型(一)次级代谢的概念次级代谢的概念是1958年由植物学家Rohland首先提出来的。他把值物产生的与植物生长发育无关的

2、某些特有的物质称为次级代谢物质,合成和利用它们的途径即为次级代谢。1960年微生物学家BuLock把这一概念引入微生物学领域。次级代谢并没有一个十分严格的定义,它是相对于初级代谢而提出的个概念,主要是指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它具有许多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可以认为次级代谢是指:微生物在一定的生长时期(一般是稳定生长期),以初级代谢产物为前体,合成一些对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没有明确功能的物质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产物即为次级代谢产物。另外,也有把初级代谢产物的非生理量的积累,看成是次级代谢产物,例如微生物发酵产生的维生素、柠檬酸、谷氨酸等。(二)次级代谢产物的类型次级代谢产物种类繁多,如何区分类型尚无统一标准

3、。有的研究者按照次级代谢产物的产生菌不同来区分;有的根据次级代谢产物的结构或作用来区分;有的则根据次级代谢产物合成途径来区分。现简介如下:1,根据产物合成途径区分类型根据产物合成途径可以分为五种类型。(1)与糖代谢有关的类型以糖或糖代谢产物为前体合成次级代谢产物有三种情况:(A)直接由葡萄糖合成次级代谢产物。例如,曲霉属(Aspergillus)产生的曲酸、蛤蟆菌(Amanitamuscarina)产生的蕈毒碱,放线菌产生的链霉素以及大环内酯抗生素中的糖苷等。曲酸(B)由预苯酸合成芳香族次级代谢产物,例如放线菌产生的氯霉素、新霉素等。(C)由磷酸戊糖合成的次级代谢物质较多。磷酸戊糖首先合成重要

4、的初级代谢产物核苷类物质,进一步合成次级代谢产物,如狭霉素、嘌呤霉素、抗溃疡间型霉素、杀稻瘟菌素S以及多氧霉素等。(2)与脂肪酸代谢有关的类型此类型有两种情况:(A)以脂肪酸为前体,经过几次脱氢、-氧化之后,生成比原来脂肪酸碳数少的聚乙炔(po1yacetylene)脂肪酸。这种次级物质多在高等植物中存在。担子菌中也能见到。(B)次级代谢产物不经过脂肪酸,而是从丙酮酸开始生成乙酰CoA,再在羧化酶催化下生成丙二酰CoA。在初级代谢中由此进一步合成脂肪酸,而在次级代谢中所生成的丙二酰CoA等链中的羰基不被还原,而生成聚酮(po1yketide)或多酮次甲基链(-polyketomethylene

5、)。由此进一步生成不同的次级代谢产物。例如四环素抗生素类。红霉素内酯是由聚丙酸型聚酮生成,即在丙酸上加上一个经脱羧的甲基丙二酸的C3单位,最后由七酮形成内酯环,再与红霉糖、脱氧氨基已糖,以糖苷的形式结合而成为红霉素。(3)与萜烯和甾体化合物有关的类型与萜烯和甾体化合物有关的次级代谢产物,主要是由霉菌产生的,例如烟曲霉素(三个异戊烯单位聚合而成)、赤霉素(四个异戊烯单位聚合而成)、梭链孢酸(由六个异戊烯单位聚合而成)及由八个异戊二烯单位聚合成的-胡萝卜素等。(4)与TCA环有关的类型与TCA环相连的次级代谢产物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从TCA环得到的中间产物进一步合成次级产物,例如由a酮戊二酸还原

6、生成戊烯酸,由乌头酸脱羧生成衣康酸。另一类是由乙酸得到的有机酸与TCA环上的中间产物缩合生成次级产物,例如,脂肪酸-亚甲基与草酰乙酸或酮戊二酸羧基或羰基缩合。担子菌产生的松蕈(三)酸(-十六烷基柠檬酸)就是由十八烷酸(C17H33COOH)的-亚甲基与草酰乙酸的羰基缩合而成。(5)与氨基酸代谢有关的类型与氨基酸代谢有关的次级代谢,可以分为三类:(A)由一个氨基酸形成的次级代谢产物,如放线菌产生的环丝氨酸、氮丝氨酸;担子菌由色氨酸合成口磨氨酸、鹅膏 氨酸、二甲基-4-羟色胺磷酸以及靛蓝等。(B)由二个氨基酸形成的曲霉酸、支霉粘毒(gliotoxin)。是由二个氨基酸先以肽键结合,闭环生成二酮吡嗪

7、(diketopiperazine)进一步形成的。半胱氨酸和缬氨酸以另外的缩合方式形成6氨基青霉素烷酸。(C)由三个以上氨基酸缩合而成的次级产物,氨基酸之间多以肽键结合成直链状,例如镰刀菌(Fusarium)产生的恩镰孢菌素(enniatine)。放线菌产生的很多次生物质属于此类型。例如短杆菌A、放线菌素、短杆菌酪素、多粘菌素、杆菌肽及紫霉素等。此外,还有二个以上氨基酸经过复杂的缩分后形成含氮芳香环如麦角生物碱。 现将微生物产生的主要次级代谢产物以及这些产物的合成与初级代谢的关系列于表7-1。2,根据产物的作用区分类型根据次级代谢产物的作用可以分为抗生素、激素、生物碱、毒素及维生素等类型。抗生

8、素:这是微生物所产生的,具有特异抗菌作用的一类次级产物。日前发现的抗生素已有25003000种,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类、红霉素、新生霉素、新霉素、多粘霉素、利福平、放线菌素(更生霉素)、博莱霉家(争光霉素)等几十种抗生素已进行工业生产。激素:微生物产生的一些可以刺激动、植物生长或性器官发育的一类次级物质。例如赤霉菌(Gibberella fujikuroi)产生的赤霉素。生物碱:大部分生物碱是由植物产生的。麦角菌(Claviceps purpurea)可以产生麦角生物碱。毒素:大部分细菌产生的毒素是蛋白质类的物质。如破伤风梭菌(Clostridium tetani)产生的破伤风毒素,白喉杆菌

9、(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e)产生的白喉毒素,肉毒梭菌(Clbotulinum)产生的肉毒素及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产生的伴胞晶体等。放线菌,真菌也产生毒素。例如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产生的黄曲霉毒素。担子菌产生的各种蘑菇毒素等。色素:不少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各种有色的产物。例如由粘质赛氏杆菌(Serratia marcescens)产生灵菌红素,在细胞内积累,使菌落呈红色。有的微生物将产生的色素分泌到细胞外,使培养基呈现颜色。维生素;作为次生物质,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微生物产生的远远超过自身需要量的那些维

10、生素,例如丙酸细菌(Propionibacterium sp)产生维生素B12,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产生吡哆素和烟酰胺,假单胞菌产生生物素,以及霉菌产生的核黄素和-胡萝卜素等。二、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过程可以概括为如下模式: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是以初级代谢产物为前体,进入次级代谢产物合成途径后,大约经过三个步骤,合成次级代谢产物。第一步,前体聚合。前体单元在合成酶催化下进行聚合。例如四环素合成中,在多酮链合成酶催化下,由丙二酰CoA等形成多酮链,进而合成四环素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多肽类抗生素由合成酶催化,由氨基酸生成多肽链。第二步,结构修饰。聚合后的产物再经

11、过修饰反应如环化、氧化、甲基化、氯化等。氧化作用是在加氧酶催化下进行的。次级代谢中的加氧酶多是单加氧酶,它把氧分子中的一个氧原子添加到底物上,另一个氧原子还原成水,并常伴有NADPH的氧化。RH+O2+NADPH2ROH+H2O十NADP次级代谢中的氯化反应,可以看作是特征性的反应,在氯过氧化物酶催化下进行。此酶是糖蛋白,含有高铁原卟啉。在金霉索,氯霉素合成中都有此反应,简示如下:RH+H2O2+C1-+H+RCl+2H2O第三步,是不同组分的装配。如新生霉素的几个组分,4-甲氧基-5,5-二甲基-L-来苏糖(noviose)、香豆素和对经基苯甲酸等形成后,再经装配成新生霉素,图示如下。诺卡霉

12、素A(nocardicinA)分子装配如下图所示。三、次级代谢的特点1,次级代谢以初级代谢产物为前体,并受初级代谢的调节次级代谢与初级代谢关系密切。初级代谢的关键性中间产物,多半是次级代谢的前体。例如糖降解产生的乙酰CoA是合成四环素、红霉案及-胡萝卜素的前体。缬氨酸、半胱氨酸是合成青霉素,头孢霉素的前体。色氨酸是合成麦角碱的前体等。 初级代谢与次级代谢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出于初级代谢为次级代谢提供前体,所以产生前体物质的初级代谢过程受到控制时,也必然影响次级代谢的进行,因此,初级代谢还具有调节次级代谢的作用。例如三羧酸循环可以调节四环素的合成。赖氨酸的反馈调节控制着青霉素的合成。色氨酸调节麦角

13、碱的合成等,具体调节过程见代谢调节一章有关部分。2,次级代谢产物一般在菌体生长后期合成初级代谢贯穿于生命活动始终,与菌体生长平行进行。而次级代谢一般只是在菌体对数生长后期或稳定生长期进行。因此,此类微生物的生长和次级代谢过程可以区分为两个阶段,即菌体生长阶段和代谢产物合成阶段。例如,链霉素、青霉素、金霉素、红霉素、杆菌肽等,都是在合成阶段形成。但是,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时期,可以因培养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例如氯霉素在天然培养基中是菌体繁殖期合成,而在合成培养基中,它的合成与生长平行。又如麦角菌(Cpurpurea)的营养缺陷型菌株,在含葡萄糖及酵母膏的天然培养基中,先长菌体,繁殖期合成生物碱,而在

14、合成培养基中,菌体生长缓慢,同时合成生物碱。在生长阶段菌体生长迅速,中间产物很少积累,当容易利用的糖、氮、磷消耗到一定量之后,菌体生长速度减慢,菌体内某些中间产物积累,原有酶活力下降或消失,导致生理阶段的转变,即由菌体生长阶段转为次级代谢物质合成阶段。此时原来被阻遏的次级代谢的酶,被激话或开始合成。例如,青霉素合成中的酰基转移酶、链霉素合成中的脒基转移酶等次级代谢中的关键酶都在合成阶段被合成。若在菌体生长阶段接近终了或终了后立即加入蛋白质、核酸抑制剂,这些酶便不能合成,次级代谢过程将不能进行。次级代谢中存在两个生理阶段,一般认为是由于碳分解产物产生阻遏作用的结果,阻遏解除后,合成阶段才能开始。

15、第五节 芳香族化合物的微生物代谢一、芳香烃的分解微生物对芳香烃的分解是在有氧条件下进行的,首先以形成二元酚如邻苯二酚、原儿茶酸等作为环裂解底物,再进一步氧化分解。苯转化成邻苯二酚:苯的氧化首先是生成二羟基已二烯,再转化为邻苯二酚,其过程见下图。苯的微生物氧化苯转化成邻苯二酚的酶系是由三个组分构成的:分子量为60000含有FAD的蛋白质;分子量为21000含有非血红素铁的蛋白质,分子量为186000含有非血红素铁的红色蛋白质,这些组分的功能如图所示。微生物氧化苯的双氧酶的功能甲苯转化成环裂解底物:甲苯氧化成邻苯二酚有两条途径(1)Kitagawa用(Paeruiginosa)试验指出该菌分解甲苯是将甲基氧化成羧基,再将苯甲酸转化为邻苯二酚,甲苯与苯甲酸之间的中间产物是苯甲醇和苯甲醛,见下图。甲苯的氧化途径(2)Walker用Pseudomonas菌试验证明甲苯分解存在另一条途径,即二羟化反应将甲苯转化成3-甲基邻苯二酚作为裂解底物。从下图可见,苯甲酸是如何转化成邻苯二酚的。这是1971年Reiner等才弄清其确切的反应顺序。苯甲酸氧化成邻苯二酚的途径邻苯二酚环裂解及其降解:邻苯二酚通过两种途径之一进行降解,这取决于环是在两个羟基之间裂解(邻位裂解),还是在羟基旁裂解(间位裂解)。两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