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木制雕刻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27718330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3.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建筑---木制雕刻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传统建筑---木制雕刻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国传统建筑---木制雕刻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国传统建筑---木制雕刻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国传统建筑---木制雕刻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建筑---木制雕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建筑---木制雕刻(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传统建筑-木制雕刻 木雕工艺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化身。木雕工艺的题材内容体现了民间美术的共性,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重要艺术手段之一的中国木雕艺术,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创作出具有时代感的木雕工艺品,以充实、丰富木雕艺术的装饰题材,宣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思想和文化。 木雕以木构件为载体,动物、植物、器物、装饰纹样这几大类表现内容异彩纷呈,在有限的图幅里表达审美思想内涵,借物言志、替代巧妙、情景交融,表现出独特的审美倾向性和浓郁的地域色彩。在这些表现内容中,儒家思想的价值

2、观念几乎渗透在所有的木雕作品中。作为一种民间文化现象,木雕并非随意而为,它的教化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与儒家主流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理念相融,而其表现手法往往隐喻含蓄而不直白。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小说戏曲以及动物花草皆被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如表现孝道的二十四孝、李逵探母;表现忠恕的忠孝节义(忠:岳母刺字;孝:唐妇乳姑;节:苏武牧羊;义:桃园三结义);表现和仁的和合二仙(两僧人一名拾得持荷,一名寒山托盒,寓“和合”之意)、郭子仪上寿、累世同居;表现耕读仕进的渔樵耕读、连中三元、冠上加冠(两只昂首鸡的后面植鸡冠花);而带有道教色彩的福禄寿喜、刘海细蟾、八仙过海多寓功名利禄、吉祥如意。又如木雕

3、中的狮子寓事事平安、官登太师、镇恶避邪之意;羊有吉祥孝顺意,鸡与吉、信、官相联结;灵芝、古松、仙鹤喻长寿;蝠与福谐;鹿与禄谐;荷与和谐;桂与贵谐;竹与祝谐。动植物中的自然生命经艺人的雕刻演绎而成精神生命,文化的魅力通过视觉感悟而入心灵,不需要说教,已牢牢扎根于民间。这些已成历史陈迹的木雕作品,成为我们窥探民间工匠心灵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我们感受到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儒文化。 一、体现“孝”的思想 儒家以重视伦理道德区别于其他学派。仁义礼智信被儒家称为五常,视为人所必具的五种基本道德法则。此外,忠、廉、耻、勇、诚、敬等众多道德范畴也为儒家所重视。但以一个道德范畴为题,著为专论,并被提高到“经”的崇

4、高她位却惟有“孝”这个概念。“孝”是个会意字,它的意思是小子搀扶着长着长长胡须的老人。尔雅释训云:“善父母为孝”、说文解字老部:“孝,善事父母”者。段玉裁注曰:“礼记: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畜者,养也。早在2500多年的诗经中,就有表现孝亲孝长、善事父母的动人诗篇。孔子的创立“仁学”,“孝”是“仁”的重要内容之一。孔子的学生有若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儒家看来,孝敬父母,敬爱兄长,是实行仁德的根本。儒家孝学说以家庭中父子关系为中心,全面提出了子女对父母尽孝的原则理论,适应了宗法社会的需要。汉代起,统治阶级就提倡以孝治天下,“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用父权来

5、衬托君权的至高无上。在中国封建小农经济社会里,孝悌观念在民间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为社会各阶层的人所接受。所以,在木雕题材中,表现“孝”成为主要题材就不奇怪了。在木雕题材中以二十四孝尤为突出。现在流传的二十四孝,大体有三种说法,尽管这三种说法除少数人稍有出入外,大部分还是吻合的。按人物性别分,二十四孝中有孝子孝女;按人物身份分有帝王、贤哲、官吏、士人。也有普通老百姓;按年龄分,有少年,有中年,也有老年人;按朝代分有汉代、魏晋、南北朝、唐宋各代人。不论二十四孝是否在历史上有客观存在的事实,但可以看出它的广泛流传反映了儒家孝道思想已深深影响了中国历代社会以及各个阶级。在每个时代都起到了正人伦、安社稷的

6、作用,并内化到了中华民族每个成员的内心深处,从而积淀为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心理。 “孝道”还体现在“续香火”上,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上)最大的不孝是使家族断了香火。因此,多子多福、儿孙满堂,一直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的传统家庭道德观。因此在传统及木雕图案中,龙、凤这一类神奇的动物形象,常常是人们所喜闻乐见的装饰题材。如徽州乡村人在结婚时,按照当地传统习俗,喜欢选用精工细琢制造的“花床”、衣橱等作陪嫁,来点缀他们的洞房花烛夜。作为家具的点缀,图案以“龙凤呈祥”“麒麟送子”“百年好合”等较多,用“石榴”象征“多子多孙”,用“鸳鸯”象征“夫妻恩爱”,用“和合二仙”的故事(和合二仙主持着

7、人世间的婚姻),来寓意着夫妻恩爱、白头偕老,寄托人们对终身大事的美好愿望。 二、体现“忠”、“义”思想 以忠、义为题材,也是木雕艺术的主要内容。在以君主为主宰的社会里,君主是臣子的衣食父母,为臣必须全心全意地维护君主的利益,“尽忠”成为人臣必须完成的人生使命,忠君自然而然地成为臣子们至高无上的人格追求。忠、孝、节、义也常被联系起来表述同一种伦理原则,“孝者必贵于忠”、“故君子行其孝必先以忠”,报国尽忠、奉献尽孝两者是一致的。徽州木雕中表现“忠”、“义”这一伦理范畴的作品非常之多,常见的有岳母刺字、苏武牧羊、赵子龙救孤、桃园三结义等。 在男人为主体的封建社会中,妇女一直处在从属和受支配的地位。程

8、朱理学教化社会的核心观念是“天理”的确立和“人欲”的否定。妇女作为宗法社会的成员之一(虽然处于从属地位),也理所当然地为维护封建礼教尽犬马之劳。“妇德”是“家之隆替,国之废兴”的大事,“三从四德”是每一位妇女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妇女婚前的童贞和婚后的节操被渲染成比生命更重要“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格守“妇德”、“相夫教子”成为妇女整个生命历程的全部,自身的人生价值和意义完全寄托在丈夫和儿子的身上。在理学渊源之地的徽州,对节烈的提倡更是不遗余力。据橄人赵吉士评论:“新安节烈最多,一邑当他省之半”。徽州妇女耳濡目染,铭刻于心,失去丈夫者“动以身殉,数数见焉,或称未亡人而代养,而抚孤婆居数十终”

9、(徐卓休宁碎语)。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的歇县“孝贞节烈坊”,便集中表彰了“徽州府属孝贞节烈六万五千零七十人口”。贞节牌坊为不幸的妇女带来了“无尚光荣”,更让千千万万的妇女甘愿受礼教的束缚。因此,恪守“妇德”、“相夫教子”等内容也必然成为徽州木雕中表现的重要题材,如乳姑不怠、闺训女儿经、送郎赶考、母子图等。 三、体现 “学”、 “仕”的思想 自儒学创始人孔子开始,儒家便十分重视读书和从政为官。“学而优则仕”是儒家为中国知识分子选定的人生最佳之途。作为古人生活的最主要的读书及第就成为木雕经常选用的题材。如五子登科、十八学士、三进士等。体现了封建文人的理想人生旅途。 另外,读书从来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10、尤其是在科举制度下的儒生,皓首穷经,一辈子埋头在经书典籍,而其中能金榜题名的却少之有少。所以木雕中雕中也有反映古人苦读的画面,例如买臣负薪,出自汉书朱买臣传:“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至50岁才拜为会稽太守。还有车撒囊萤,典故出自晋书车胤传。徽州人把“业儒”看高于“服贾”,“非儒术无以亢吾宗”即使富坍王侯,也不能光耀门楣,只有业儒人仕才能实现荣宗显祖。无论令子弟业儒,还是自身“雅好诗书”,从本质上看都是封建社会官本位和儒家“重本轻末”的思想体现。因而,“业儒”、“入仕”自然成为徽州木雕热衷表现的题材之一,如:五子登科、皓首穷经、状元及第、买臣负薪、蟾宫折

11、桂等。 四、体现“中和”的思想 “中和”在古代哲学中具有形而上的高度,如儒家经典中庸所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下位焉,万物育焉。”就是说,“中”是矛盾的双方都在自身应有的适度内发展,没有过或不及的缺陷,而使矛盾处于平衡和稳定的状态之中;“和”是指对立因素的交融,也即多样性的统一。“和”与“中”是一致的,艺术上的中和之美,就是指艺术在内容、情感、形式、风格等方面的各种因素适度,结构和谐;中和之美是古人进行艺术创作的终极追求,也是古代艺术鉴赏的最高标准。当然达到这个要求是其建筑装饰的目标,体现的也是对这一目标的极力追求。古人对“中和”的要求:一日美善相乐、刚柔相济;一日

12、文质彬彬、华朴融合。“中和”作为古代艺术最高的美术追求,充满着辩证法。它要求艺术作品在美和善、刚和柔、文和质、形式和内容等方面不能偏废,不能无所不用其极,而要彼此照顾、彼此协调、彼此制约。 乔家大院的雅号为“在中堂”,意即格守中庸之道。虽然乔家大院的骑马雀替全部采用工艺最为复杂、雕刻技巧要求最高的透雕,但依然能够在装饰性与写实性,在刚与柔、形式和内容方面力求不偏废。众多雕刻内容之间相互制约而又相互映衬,在度量的把握上分寸得当。装饰作用与独立欣赏价值的矛盾中求得统一,充分体现了追求古代艺术的的最高目标“中和”。 中国木雕艺术是一种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艺术手段,木雕工艺不仅充满着浓郁的历史文化底

13、蕴,还处处散发着山水诗画般的灵气。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一块块木雕艺术,遵循着相同的价值理念,我们在品味木雕艺术的同时,应该发扬中华文化的精华,扬弃其糟粕。中国传统文化是不断变化的,同样,除对木雕工艺装饰题材的挖掘、整理、借鉴、继承和宣扬外,还要同其他艺术一样,不断地吸收外来民族文化的营养,不断改变,不断创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建筑木制雕刻可以说是逆时代的工作。自“西式楼房”盛行于通商大埠以来,豪富商贾及中产之家无不深爱新异,以中国原有建筑为陈腐。他们虽不是蓄意将中国建筑完全毁灭,而在事实上,国内原有很精美的建筑物多被拙劣幼稚的,所谓西式楼房,或门面,取而代之。主要城市今日已拆改逾半,芜杂

14、可哂,充满非艺术之建筑。纯中国式之秀美或壮伟的旧市容,或破坏无遗,或仅余大略,市民毫不觉可惜。雄蜂已数百年的古建筑,充沛艺术特殊趣味的街市,为一民族文化之显箸表现者,亦常在“改善”的旗帜之下完全牺牲。在新建设方面,艺术的进步也还有培养知识及技术的时间问题。一切时代趋势是历史因果,似乎含着不可免的因素。幸而同在这个时代中,我国也产生了民族文化的自觉,搜集实物,考证过往、已是现代的治学精神,在传统的血流中另求新的发展,也成为今日应有的努力。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下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除非我们不知尊重这古国灿烂文化,如果有复兴国家民

15、族的决心,对我国历代文物,加以认真整理及保护时,我们便不能忽略中国建筑木制雕刻的研究。如果世界上艺术精华,没有客观价值标准来保护,恐怕十之八九均会被后人在权势易主之时,或趣味改向之时,毁损无余。今日中国保存古建之外,更重要的还有将来复兴建筑的创造问题。欣赏鉴别以往的艺术,与发展将来创造之间,关系若何我们尤不宜忽视。中国在文艺复兴以后,对于建筑早已超出中古匠人不自觉的创造阶段。他们研究建筑历史及理论,作为建筑艺术的基础。各国创立实地查学院,他们颁发研究建筑的旅行奖金,他们有美术馆博物院的设备,又保护历史性的建筑物任人参观,派专家负责整理修葺。所以西洋近代建筑创造,同他们其它艺术,如雕刻,绘画,音

16、乐,或文学,并无二致,都是合理的理解与经验,而加以新的理念,做新的表现的。艺术创造不能完全脱离以往的传统基础而独立。这在注重画学的中国应该用不着解释。能发挥新创都是受过传统熏陶的。即使突然接受一种崭新的形式,根据外来思想的影响,也仍然能表现本国精神。如南北朝的佛教雕刻,或唐宋的寺塔,都起源于印度,非中国本有的观念,但结果仍以中国风格造成成熟的中国特有艺术,驰名世界。艺术的进境是基于丰富的遗产上,今后的中国建筑木制雕刻自亦不能例外。无疑的将来中国将大量采用西洋现代建筑材料与技术。如何发扬光大我民族建筑技艺之特点,在以往都是无名匠师不自觉的贡献,今后却要成近代建筑师的责任了。如何接受新科学的材料方法而仍能表现中国特有的作风及意义。老树上发出新技,则真是问题了。要提炼中国建筑中所包含的中国元素,创造适合中国自己的建筑,风格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