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重庆市专利项目产业化基地建设可行性研究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27705798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37.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项目管理)重庆市专利项目产业化基地建设可行性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项目管理)重庆市专利项目产业化基地建设可行性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项目管理)重庆市专利项目产业化基地建设可行性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项目管理)重庆市专利项目产业化基地建设可行性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项目管理)重庆市专利项目产业化基地建设可行性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项目管理)重庆市专利项目产业化基地建设可行性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项目管理)重庆市专利项目产业化基地建设可行性研究(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庆市专利项目产业化基地建设可行性研究1 绪论1.1研究的背景和意义1.1.1研究的背景我国经济要保持持续增长,关键在技术。长期以来,我们依赖国外的技术转移,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尤其缺乏原创核心技术,许多产业核心技术均被国外控制。而从国家统计数据上看,我国每年的科技成果(专利占绝大部分)并不少,而且很多技术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从1985年4月到2004年12月,我国受理的国内专利申请总量累计达1874127件,专利申请量增速位居世界前列。成果很多但多数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已授权的1093246项专利中,实现成功转化的专利只有20%左右。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专利转化率高达80%以上。

2、因此,如何将一些高质量的专利技术成果尽快转化,并实现规模化、产业化,是当前我们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国家知识产权局在本世纪初作出了部署实施“国家专利产业化工程”的重大举措。从2002年至2004年,已选择建立了8个国家专利产业化试点基地,分别是:湖北省专利创业孵化园、宁夏新材料工业科技园、宁波市江东创业中心为、南京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江苏中医药试点基地、河南专利孵化转移中心、国家专利产业化(安康)试点基地、国家专利产业化(宜昌水电)试点基地。基地的建设对推动专利技术产业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目前我国一些省市都在努力创建国家专利产业化基地。重庆是我国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其政治经济地位在西部地区及长

3、江上游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几年,重庆市专利事业突飞猛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为国家专利产业化基地的创建奠定了很好的基础。重庆市专利产业化基地的创建将进一步推动重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重庆市政府部门和企业把创建专利项目产业化基地作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1.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本研究主要为重庆专利产业化基地的创建进行前期研究和论证,分析在重庆地区建立专利产业化基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该产业化基地该不该建,已具备的条件以及如何建等问题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比较论证,为基地创建提供比较可靠的科学依据和作为开展下一步工作的基础。在对重庆市专利产业化基本情况和经济社

4、会发展特点作了较为全面的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就建立重庆专利产业化基地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建立重庆专利产业化基地的总体构想和相应的对策建议。根据重庆市老工业基地的背景和目前的整体发展现状,我们着眼于重庆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本着合理有效利用现有资源,提出建立重庆专利产业化“虚拟”基地的构想。专利产业化基地与其它产业化基地建设不同,它结合了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的实施,在基地的建设中强调构建专利保护网络,实现专利产业化和专利保护的和谐统一。1.2、国家专利产业化基地建立的相关理论依据1.2.1专利产业化概念界定专利是科技成果的一种法律存在形式,绝大部分科技成果以专利的形式存在。

5、专利既来自于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创新成果,也来自于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创新。专利产业化是指从某项成熟的专利技术,通过技术创新、技术扩散,直至与该项技术创新有关的专利技术产品达到一定市场容量,形成一定生产规模,最终形成一个产业的过程。专利产业化是技术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包括高新产业领域专利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领域专利技术产业化。因此,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立的理论基础可以作为专利产业化基地建立的理论基础。1.2.2建立专利产业化基地的理论依据1.2.2.1增长极理论区域增长极理论是在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Perrour)在20世纪50所代提出来的。佩鲁认为,经济增长首先出现和集中在具有创新

6、能力的行业,而不是出现在所有的部门。强调投资在推动性工业(级)中,通过与其有投入产出联系的工业而导致全面的工业增长,其基本含义是:一国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地区,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出现于某些点上,然后通过各自的渠道向外扩散,对整个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中心外围理论是由美国规划学家弗里德曼(John Friedman)提出来的。他将一定空间地域分为“核心区”、“边缘区”,认为经济发展是一个不连续的,但又是通过逐步累积的创新过程而实现的。核心区集聚或扩散资源因素,引导或支配边缘区,谋求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其实质就是为了最大化边际效益,对有限资源要素重新进行空间配置。增长极理论指出在区域内建立

7、或嵌入高起点的推动型产业之后,会产生“乘数效应”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增长的动态机理。近几十年世界经济发展的事实表明,高新技术产业正是这样的推动型产业,而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空间载体的各类高新技术开发区、科学园,到产业化基地,可以看作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1.2.2.2技术创新集群理论技术创新集群理论认为技术创新不是孤立的均匀的分布在时间轴上,而是有群集现象,即在某一段时间内、创新会比其它时间里多。最早提出创新群概念的是约瑟夫.熊彼特,其有两层含义。首先,首次创新会比随后类似的创新艰难得多,一旦突破创新的门槛,就会给随后的创新带来外部性。其次,创新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先前的创新会给后面的创新留下经验。

8、 加拿大创新研究专家德布瑞森(ChriDeBresson)将导致创新集群产生的因素分为外在于经济系统和内在于经济系统两类,属于前者的有:技术范式的不连续性,在新技术范式揭示的新领域,技术创新的机会多于传统的技术领域。技术辅助系统的瓶颈作用,由于性能较差的辅助系统构成了技术创新的瓶颈,创新会沿着使“瓶颈”与其它部分相协调的方向发展。累积性的学习过程通过学习主体对规模经济的追求和部门间技术诀窍的转移,能够推动创新群的产生。属于后者的是:范围经济,范围经济多见于存在成本差异的企业间强制性的联合生产,或是为追求产品多样性目标企业的自发联合。上述诸因素不是孤立的,而是通过协同作用会聚而产生创新群效果。创

9、新的会聚可以是偶然的,但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是主观促成的。发展政策应结合创新的自然倾向,培育创新群,应着眼于技术系统和创新群,而不是单个的创新能力。应减少交易成本、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条件,为创新群的产生和发展提供土壤。当然,为了培养现有创新能力,首先确定一个国家或是地区的创新源、创新者、创新产品的主要用户,通过促进、培养它们的联系和结合,制定政策,可以推动一个动态的技术累积过程。1.2.2.3空间扩散理论扩散是创新进行空间传播或转移的过程。扩散理论认为,一项创新由于能够提高系统运行的效率和创造出更多的价值,或者能节约劳动和节约资本,或者提供系统的功能(质量)而创造新的市场,使之在创新者与其周围的

10、空间里产生“位势差”。为了消除这种差异,一种平衡力量就会促使创新者向外扩散和传播,或者周围地区为消除差异而进行学习、模仿和借鉴。扩散经常通过技术转让、信息交流、人才流动及国际贸易等方式加以实现。技术扩散按照扩散过程中空间区位的变化特征来分,有三种类型:一是扩展扩散,即围绕创新起源点向周围地区扩散,在空间上表现出连续的扩展。它主要受距离因素的控制,空间近邻效应明显;二是等级扩散,其决定因素为接受者的位势;三是位移扩散即扩散接受者随时间产生非均衡的位移,它主要是由于移民或其他形式的人口流动而引起的。专利技术产业化包含研究与开发、生产制造、销售与服务三个部分。作为技术创新起源的研究与开发,主要不是与

11、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分布有关,而是与科技人才密集分布区密切相关。在专利技术产业化过程中,往往由于人才、工资、用地、政策及寻找市场等原因,生产制造的部分过程或销售服务的分支机构便会向其他地方扩散,从而形成新的产业区位。产业化基地是社会发展中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经济组织形式,是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区域特色经济实体。产业化基地不是某个产业或领域内企业群体的简单集合,而是包括矿产资源、技术装备水平、产业规模、研究开发能力、技术创新和服务体系、市场占有率及国际化程度在内的生产、技术、市场各要素的有机组合。1.3国外专利产业化现状及产业化模式发达国家市场化程度较高,法律法规比较健全,企业就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专利

12、产业化已经成为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自愿行为,企业重视技术创新和专利战略的有机结合。国外企业作为创新主体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一般采取的步骤是:企业发现市场需求初步研发项目产品寻找融资推出市场,完成成果产业化。同时,由于国外科技人才绝大部分集中在企业,专利的申请者和实施者也主要是企业(见表1),因此,专利成果与企业的生产密切相关,实施转化渠道畅通,专利实施率高达80%以上。如今,发达国家已不再追求专利转化率,国外一些企业经常围绕一项核心技术,开发几十项专利予以保护,通过专利许可、转让等获得高额垄断利润。而我国的企业仍然处于追求专利转化率阶段。表1 2004年国内外三种专利申请受理状况年表按国内

13、外分组国内国外小计职务非职务小计职务非职务合计申请量27894311128016766374864720372827构成100/78.839.9%60.1%100/21.296.2%3.8%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网站统计信息 发达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历史较长,保护意识比较强,其科技成果95%以上是以专利的形式存在的。虽然国外没有专门建立专利产业化基地,但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的经验和模式值得我们借鉴。硅谷高新技术产业带模式。高新技术产业带,是一种无确定边界、无事先规划、因某些优越条件而自然形成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生产集中区域。产业带地域宽广,企业多,从业人员数量大,是高新技术企业和科

14、研机构的大规模集结地。硅谷模式的成功在于其良好的创业环境:高素质专业人才的聚集;充裕的资金供应;广阔宽松的创业空间;良好的法制环境(完善的产权保护制度,特别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另外,建立了信用体系)。技术城模式。这是一种以技术为发展支柱,注重产、学、研高度结合,为振兴后进地区的新型城市的发展形式。技术城一般由一两个母城和周围一些村镇组成要求对产业区、教育区、住宅区、服务区及环境有全面规划。一方面以高新技术为发展支柱,另一方面以地方为开发主体、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充分利用原有基础,以最少投资、最佳途径来实现整个地区向高新技术新型城市的转化,为落后地区的振兴提供了一条新途径。科学城模式。科学城主要

15、是科研机构和大学的集结地,有助于图书、情报、计算机设施及其它科研、生活服务设施的共享,有利于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提高科研效率和投资效益。与技术城相比,两者都是高新技术密集型城市,但科学城投资巨大,多数为官办的,技术城则在政府指导下,由地方联合企业自己建设;科学城以综合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主,技术城则致力于开发地区特色技术;科学城不仅孵化高新技术企业,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科技资源,还借以树立“科技大国”形象,技术城则是振兴地方产业,形成地方经济起飞的据点;科学城往往设在资源流通较快的大都市附近,而技术城则分布在全国各地。尼克斯的科技工业园区模式。科技工业园区是政府或当局开发者将已经完成基础

16、设施建设的地盘出售给经过挑选而进入园区的企业和科研机构,从而使园区产出高新技术产品和科研成果。科技工业园区将科学性、文化性和艺术性融为一体,通过良好的基础设施、优美的环境与高质量的服务来吸引企业和科研机构、成为以高新技术工业生产为特色的基地。科技工业园区规模一般较大,占地从几平方公里到几十平方公里不等。与以上三类模式相比,科技工业园区更多的是以利用外国技术、资本和智力等资源建设本国本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更大的对外依赖性。2 我国专利产业化现状以及国家专利产业化基地建立的战略意义2.1 我国专利技术产业化现状我国加入WTO以来,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各级政府部门、企业都把提高我国技术创新能力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同时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在不断增强。国家知识产权局在知识产权管理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