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第24课 河中石兽(第2课时)》同步讲义

上传人:mengy****infei 文档编号:127690283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第24课 河中石兽(第2课时)》同步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第24课 河中石兽(第2课时)》同步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第24课 河中石兽(第2课时)》同步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第24课 河中石兽(第2课时)》同步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第24课 河中石兽(第2课时)》同步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第24课 河中石兽(第2课时)》同步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第24课 河中石兽(第2课时)》同步讲义(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理解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1)一寺临河干中(2)阅十余岁(3)尔辈不能究物理(4)是非木杮(5)渐沉渐深耳(6)转转不已(7)但知其一,不知其二(8) 盖石性坚重中2理解词类活用(1)棹数小舟。(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1(1)干古义:水边,河岸。今义:与湿相对。(2)阅古义:经历。今义:阅读。岁古义:年。今义:年龄。(3)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指物理学,一门学科。(4)是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5)耳古义:罢了。今义:耳朵。(6)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7)但古义:只。今义:但是。(8)盖古义“发语词。今义:遮住。2(1)棹:名词活用作动词,划船。(2)暴涨:动

2、词活用作名词,河水。1如何看待寺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个人物形象?在打捞石兽这件事上,寺僧显得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代表的正是“据理臆断”的态度。唯有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学科#网2关于如何寻找石兽,从事情的结局来看,寺僧、讲学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见识,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属于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二石兽并沉焉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石必倒掷坎穴中D可据理臆断欤2下列加点词的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阅十余岁B尔辈不能究物理C是非木杮D一老河兵

3、闻之3字词积累给加点的字注音。圮于河( )棹( )曳( )铁钯( )木杮( )湮( )啮沙( )溯( )臆断( )4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两处)沧州南/一寺/临河干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2)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3)尔辈不能究物理。(4)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5)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6)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2)求二石兽于水中( )(3)固颠( )(4)啮沙为坎穴( )(5)棹数小舟( )(6)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 )7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1)岂能

4、为暴涨携之去( )(2)众服为确论( )(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选自纪昀河中石兽)(乙)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为之伺察。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学科#网后乡人益巧设诡计,以中雁奴

5、之欲。于是先视陂薮雁所常处者,阴布大网,多穿土穴于其傍。日未入,人各持束缊并匿穴中,须其夜艾,则燎火穴外,雁奴先警,急灭其火。群雁惊视无见,复就栖焉。于是三燎三灭,雁奴三叫,众雁三惊;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互唼迭击之,又就栖然。少选,火复举,雁奴畏众击,不敢鸣。乡人闻其无声,乃举网张之,率十获五。冯生工属文尝为雁奴说,叹其以诈相笼、以祸相嫁也,其言曰:“奚独雁哉,人固有之,李斯秦之警也,赵高诈燎而胡亥击之,国入于汉;陈蕃汉之警也,曹节诈燎而孝灵击之,家获于魏。由是观之,可不为之大哀邪!”(选自宋祁雁奴后说,有删改)【注】瞑:同“眠”。陂(bi):堤岸、湖边。薮(su):湖泽通称。缊:

6、乱麻绳。唼(sh):水鸟吞食声。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如:_(2)须其夜艾 艾:_(3)阴布大网 阴:_(4)叹其以诈相笼 笼:_2翻译下面的句子。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3两文分别讽喻了什么现象?4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宜燔。”竞斗而讼于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将援引射之( )(2)宜燔( )(3)烹燔半焉( )(4)已而索雁( )2将下面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3下列句

7、子中加点的词与“竞斗而讼于社伯”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择其善者而从之。D自钱孔入,而钱不湿。4本文涉及几个人物?谁的观点正确?为什么?【2018年中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小题。上谓侍臣曰:“吾闻西域贾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诸?”侍臣曰:“有之。”上曰:“人皆知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吏受赇抵法,与帝王徇奢欲而亡国者,何以异于彼胡之可笑邪!”魏征曰:“昔鲁哀公谓孔子曰: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孔子曰:又有甚者,桀、纣乃忘其身。亦犹是也。”上曰:“然。朕与公辈宜戮力相辅,庶免为人所笑也。”学科#网(节选自资治通鉴)【注

8、】上:指唐太宗。贾(g)胡:胡商。赇(qi):贿赂。抵:触犯。徇:顺从。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1)上谓侍臣曰(2)宜戮力相辅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人皆知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3在君臣的对话中,唐太宗提出的警示有哪些?用自己的话简述。1B2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名称说法改变。D项“闻”古今词义相同,都为听说。其他各项的古今意思分别为:A:阅:古义为经过,经历,今义为阅读。B:物理:古义为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为物理学。C

9、:是:古义为代词,这,今义为判断词。3p zho y p fi yn ni s y【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可以归纳整理,分别列出不同词语下的不同读音,系统性地复习。本题需要注意的读音是:“圮”应读p。4沧州南/一寺/临河干【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根据句意来划分,句意为: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5(1)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

10、两个石兽也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2)在河中寻找石兽,最终没找到。(3)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4)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5)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洞。(6)依照他的话(去做),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6(1)经过,经历;(2)寻找;(3)颠倒,错乱;(4)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5)划(船);(6)只。学科#网【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其中“颠”意思是“颠倒,错乱”,“但”意思

11、是“只”。7(1)被;(2)是;(3)成为。【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要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经常积累、对比,从而掌握虚词的用法。句(1)中“为”是“被”的意思;句(2)中“为”是“是”的意思;句(3)中“为”是“成为”的意思。一、1(1)依照;(2)止,尽;(3)暗中,秘密;(4)笼罩,捕捉。【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2不久什么也没看见,群雁就认为雁奴毫无根据地乱叫。【解析】本题

12、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3【甲】文讽喻教条、孤立、静止地看待事物以至主观臆断的现象;【乙】文讽喻只看表面现象不辨真假、良莠以至以怨报德的现象。4借事说理或寓理于事。作用:能使读者于生动具体的事件中领会作者所阐释的道理,更加发人深省,更具说服力。叙议结合。作用:使读者既能获得具体的感受,又能获得理性的感悟,进而更加深入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解析】本题考查对写作方法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

13、内容,知道两文都不是单纯的说理,而是通过讲故事让人明白道理。借事说理指运用通俗化、趣味化的方法,以典型的案例情节作为主体部分,让教育对象(观众、听众、受众等)更容易的从中悟出深刻的道理。二、1(1)引,拉。(2)适合。(3)烤。(4)寻找。【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宜燔”的意思是“适合烤着吃”,“宜”的意思是“适合”;结合上下文可知,“索”在这里的意思是“寻找”。学科网2等兄弟俩再去寻找大雁,这才发现大雁已经在高空中飞得很远了。【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如“已而”“索”“凌”。3C【解析】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题干和C项中的“而”都是表示顺承;A项,表转折;B项,表转折;D项,表转折。故选C。4三个人。三个人都不正确,因为办事要抓住时机,不能为无谓的争论而贻误战机。【参考译文】从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