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第23课 马说》同步讲义

上传人:mengy****infei 文档编号:127688310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第23课 马说》同步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第23课 马说》同步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第23课 马说》同步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第23课 马说》同步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第23课 马说》同步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第23课 马说》同步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第23课 马说》同步讲义(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柳宗元并称“”。代表作有师说进学解等。韩愈在散文创作上造诣颇深。其散文气势磅礴,说理透彻,逻辑性强,“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慷慨激昂,忧愤深广,敢于突破流俗之见,见解独到。学科#网2背景探寻。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此后,他不得不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郁郁不乐。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他痛感明主难遇,所

2、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在这种情况下,韩愈写下了这篇文章,以此表达内心的愤懑。3主旨归纳。本文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统治者,通过对千里马被埋没的叙述,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谴责了那些愚妄无知的“食马者”,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4知识链接。说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篇幅一般不长。“说”这种文体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形式上采用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边叙边议,而基本原则是叙为议设,议由叙生,核心是议。此外

3、,这种文体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灵活,还常常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即我们常说的“托物寓意”。马说师说捕蛇者说等均属于这一文体。5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祗( )骈( )槽枥( )食马者( )粟( )邪( )6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一食或尽粟一石: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食之不能尽其材:执策而临之:7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才美不外见:8解释下列句中的一词多义。能 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不饱( )其 不知其能千里(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之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4、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马之千里者( )策之不以其道( )策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以 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 )9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然后有千里马()故虽有名马()一食或尽粟一石()是马也()策之不以其道()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类活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1退之 韩昌黎 唐 韩柳5zh pin co l s s y8能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同“饲”,喂)食不饱(吃)其 不知其能千里(代指千里马)其真无马邪(表示加强诘问语气)其真不知马也(表示推测,恐怕)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代词,它的)之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5、(结构助词,的)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语气助词,无意义)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千里马)学科*网策 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马鞭驱赶)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以 不以千里称也(凭借)策之不以其道(按照)10名词作动词,用马鞭驱赶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1千里马和伯乐是什么关系?这篇课文以伯乐与千里马为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在作者看来,先有伯乐,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作者借此所要表达的观点是: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委之以重任,使他们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文章从这一观点出发,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

6、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深入地分析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表达了对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人才的抨击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2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本文托物寓意,言简意赅。以马喻人,用“千里马”比喻出类拔萃的人,以“伯乐”比喻知贤识才的人,言简而意赅。文章通篇说马,而意在论人,这种托物寓意的写法,其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使文章不仅行文生动活泼,而且更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如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描绘千里马未遇伯乐的遭遇,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其才能被埋没的原因,表达了当时千千万万有才之士的悲愤。3本文的结构层次有什么特点?本文虽然短小

7、,结构却十分精巧。全文围绕“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作者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是如此亲密,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来,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外见的原因,并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辛辣的讽刺。最后以“其真不知马也”结束全文,点明文章的主旨。学科网4学完课文后,同学们就“先有千里马”还是“先有伯乐”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你的看法是什么?说说你的理由。观点一:我认为先有千里马。如果没有千里马,那么发现千里马的人(伯乐)又从何而来呢?1下

8、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奴隶(l)槽枥(co)食不饱(sh)B祗辱于(r)尽粟(s)一石(sh)C骈死(pin)其真无马邪(y)不以千里称也(chn)D食马者(s)才美不外见(jin)策之不以其道(c)2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骈死于槽枥之间(成批地死去)B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次)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并且)D执策而临之(面对)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B公将鼓之C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D骈死于槽枥之间。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才美不外见B安求其能千里也C食之不能尽其材D选

9、贤与能,讲信修睦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B其真无马邪策之不以其道.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环而攻之而不胜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学而时习之6认真观察下面的这幅题为伯乐收了好处费的漫画,完成后面两题。伯乐收了好处费(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漫画的内容。(不超过30个字)(2)看了上面的漫画,你一定有很多感想,请写出你最想说的一句话。7“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遇到刘备后,才有隆中决策,才有火烧连营,才有请根据课文内容和已有提示,将下列对偶句补充完整。(补充后不少于七言)有_,方显_;无_,岂有_。一、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回答下面问题。世有伯

10、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请用原文语句填空,梳理文章结构。(1)提出问题:_。(2)分析问题:千里马命运:_。千里马遭遇:_。(3)得出结论:_!2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是什么句式?其作用是什么?4文章表

11、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清洁则宁饿死不受。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

12、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值复襄阳,平杨幺,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不然。日所受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跃疾驱,肃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为马,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节选自岳飞论马)【注释】介冑:披上战甲。褫(ch):解除。5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虽有名马故常奇之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介冑而驰C食之未能尽其材致远之材也D不以千里称也不幸相继以死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2)此其为马,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7【乙】文主要

13、使用了对比手法,说说其表达作用。8【甲】【乙】两文均是借马说人,说说两文分别包含着怎样的寓意。【2018年中考湖北咸宁卷】阅读文章,完成下列小题。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日: “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馀,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又尝谓侍臣曰: “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注释:上:皇上,此处指唐太宗。哂:微笑,此处含有微讽之意。不暇顾:顾不上。野宿:在野外露宿。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上与群臣论止盗 一狼得骨止B朕当去奢省费 去因还乡C自是数年之后 自经丧乱少睡眠D刻民以奉君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民之所以为盗者 客之美我者B犹割肉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