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B 教学案 第二学习主题

上传人:亦明 文档编号:127661703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71.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8B 教学案 第二学习主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8B 教学案 第二学习主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8B 教学案 第二学习主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8B 教学案 第二学习主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8B 教学案 第二学习主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8B 教学案 第二学习主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B 教学案 第二学习主题(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8B 教学案 第二学习主题 第二学习主题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二学习主题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3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执笔罗继伟审核方小梅、胡芬、郭玉彬、温康文审定雷光林、方小梅学习目标1.记住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 2.记住“一五”计划的实施时间、任务及主要成果,理解“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3.记住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通过的时间、性质。 4.记住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内容及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标志。 学习重难点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的完成。 难点“一五”计划以发展重工业为主的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 学习过程 一、知识建构学习过程 一、知识建构

2、二、导学过程1完成知识建构,用一句话概述本课的主要内容。 2怎样理解过渡进期?为贯彻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党和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3“一五”计划的显著特点是什么?“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有何意义?4讨论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是怎样制定的?主要规定是什么?怎样评价这部宪法?5讨论为什么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分别采用了什么方式?对推动我国社会发展有什么作用?6讨论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三大改造有什么缺点? 三、课堂巩固 三、课堂巩固1我国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开始于1953年,你知道我国借鉴的是哪一国家的做法吗?()A.美国B.俄罗斯C.苏联D.印度2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特点是()A.通过发展社会

3、主义农业从而发展社会主义工业B.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同时进行C.大量采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D.生产关系的变革与发展生产力同时进行3下列表述中,符合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精神的是()A.重点抓好农业,迅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B.把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轻工业放在首位C.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D.以工商业为主,加快手工业的合作化进程4我国的根本制度是()A.社会主义制度B.人民民主专政制度C.民主集中制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5共同纲领所起的“临时宪法”的作用,截止到哪一年?()A.1953年B.1954年C.1955年D.1956年6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

4、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已经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A.B.C.D.7阅读下列材料1952年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品种1952年产量比1949年增产比历史最高年增产钢134万吨750%46%煤6649万吨105%7.4%粮1.6亿吨42%11.3%棉130万吨193%53%工农业总产值827亿元77.5%20%请回答 (1)从上表可以看出,1952年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怎样?它说明了什么历史问题?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国民经济根本好转。 说明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2)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基本政治条件和经济条件。 政治条

5、件国家基本统一,人民政权得到巩固。 (如答三大运动或其一的作用也可。 )经济条件建立国营经济。 (若答土改完成也可。 ) (3)说说取得这些成就的历史意义。 为我国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准备了条件。 拓展视野中国多次制订宪法的历史过程拓展视野中国多次制订宪法的历史过程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届、第四届和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分别于1954年9月、1975年1月、1978年3月和1982年12月先后制定、颁布了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一部宪法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一部宪法除序言外,包括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

6、权利和义务,国旗、国徽、首都等4章106条。 第二部宪法1975年1月17日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部宪法。 这部宪法诞生于“文化大革命”后期,是在“左”的思想指导下形成的,是一部在特殊时期产生的宪法。 第二部宪法共4章30条。 第三部宪法1978年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部宪法。 这部宪法比1975年宪法有了重大变化,但仍然存在许多缺陷。 第三部宪法共4章60条。 1979年7月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和1980年9月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分别对这部宪法进行了修改。 第四部宪法1982年12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部宪法(现行宪

7、法)在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正式通过并颁布。 第四部宪法继承和发展了1954年宪法的基本原则,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并吸收了国际经验,是一部有中国特色、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根本大法。 这部宪法分为序言,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徽、首都五个部分,共4章138条。 为了适应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全国人大分别于1988年4月、1993年3月、1999年3月、xx年3月对这部宪法逐步进行了修改、完善。 第4课“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执笔罗继伟审核方小梅、胡芬、郭玉彬、温康文审定雷光林、方小梅学习目标1.记住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内容。 2.了解“大跃进

8、”运动及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情况,评析其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3.了解全面调整国民经济的背景和具体办法。 学习重难点重点“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我国完成国民经济全面调整的任务。 难点“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历史教训。 学习过程 一、知识建构学习过程 一、知识建构 二、导学过程1完成知识建构,用一句话概述本课的主要内容。 2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的“总路线”主要内容是什么?怎样评价1958年的“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它反映了广大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但因大家缺少经验,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3“大跃进”主要体现了“多、快、好、省

9、”当中的哪个字?在工农业生产中的表现是什么?4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什么?对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产生了什么影响?5你怎么看“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6党和政府调整国民经济的效果如何?有何表现? 三、课堂巩固 三、课堂巩固120世纪中期,四川有一首歌谣“稻米赶黄豆,黄豆像地瓜;芝麻赛玉米,玉米有人大;花生像山芋,山芋超冬瓜。 这首歌谣最早出现在()A.大跃进时期B.文化大革命时期C.土地改革时期D.一五计划时期21958年出现“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的根本原因是()A.凤阳人不善经营B.土地改革基本完成C.人民公社化运动D.凤阳地理位置偏僻3张艺谋的电影活着中最具震撼力的一个场景是小孩找出父亲

10、的铁皮包的箱子要交给街道干部用来炼铁。 这个场景应该发生在20世纪()A.二十年代B.三四十年代C.五十年代D.七十年代41958年,中共中央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苏联撕毁合同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急于求成A.B.C.D.5下列内容发生在1958年的有()党中央通过“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庆油田建成投产开展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ABCD6人民公社极大地妨碍了农业生产发展的根本原因是()A.超越了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B.违背了“按劳分配”的原则C.政社合一不利于经营管理D.挫伤了广大群

11、众的积极性7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已经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A.B.C.D.7阅读下列材料识右图,图中文字为:“稻子玉米搭彩门,悟空说是天安门。 社员高坐哈哈笑,这是俺社幸福门。 请回答这张漫画反映了哪一时期的什么现象?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盲目求快。 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高速度的结果。 这种现象造成了怎样的后果?使国民经济正常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我们从中应吸取怎样的教训?为什么从那以后我们没有再见到此类社会现象?经济建设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盲目追求规模和速度。 党中

12、央逐步纠正“大跃进”等“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材料二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材料三这一时期,浮夸风相当严重,1958年,丰都县全县粮食总产量21万多吨,竟报成42万多吨;1958年要求全县户户有存款,数量多多益善。 三建公社11个信用社五天实现储蓄万元化,三元营业所一个晚上储蓄余额达8万元等等。 材料四“大战钢铁”是“大跃进”的产物。 丰都县树人区在1958年10月份,一呼百应,两天之内就集合上山的炼钢“部队”

13、7000多人,干部、师生、居民大献柴火,提供废铁。 大量砍伐森林资源,1956年我县森林面积为99万亩,森林覆盖率为近23%,1959年森林面积锐减为31万亩,森林覆盖率降到7%左右。 (1)材料一是哪一时期的基本任务?一五计划时期 (2)材料二的名称是什么?此材料制定后,中共中央在实践中发动了哪两大运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针对材料三,谈谈你的看法。 总路线反映了广大群众迫切需要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但由于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4)全国“大战钢铁”、大量砍伐森林,给我们的

14、环境造成怎样的危害?森林的大量破坏,使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从以上材料中你能得出哪些启示?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无限热忱和献身精神,要加以科学的引导;要充分认识到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客观现实;不能急于求成;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不能盲目主观意断。 拓展视野中国五十年代的宣传画拓展视野中国五十年代的宣传画第5课艰苦创业的民族脊梁执笔罗继伟审核方小梅、胡芬、郭玉彬、温康文审定雷光林、方小梅学习目标1.记住王进喜、邓稼先和焦裕禄等各行业模范代表人物的名字及其卓越贡献。 2.理解当时艰苦创业的背景和“民族脊梁”的含义。 学习重难点重点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艰苦创业的脊梁;先进人物的事迹及其卓越贡献。 难点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艰苦创业的条件和创业精神。 学习过程 一、知识建构学习过程 一、知识建构 二、导学过程1完成知识建构,用一句话概述本课的主要内容。 2讨论从新中国成立到60年代初,我党在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和失误。 3说一说王进喜、邓稼先和焦裕禄等人的突出事迹。 4为什么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人被称为“民族的脊梁”。 (提示从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经历及作用等方面思考。 )5除了教材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