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第二部分 专题四 第三轮 中考古诗文主题型默写集训

上传人:亦明 文档编号:127661646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43.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6第二部分 专题四 第三轮 中考古诗文主题型默写集训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6第二部分 专题四 第三轮 中考古诗文主题型默写集训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6第二部分 专题四 第三轮 中考古诗文主题型默写集训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6第二部分 专题四 第三轮 中考古诗文主题型默写集训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6第二部分 专题四 第三轮 中考古诗文主题型默写集训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6第二部分 专题四 第三轮 中考古诗文主题型默写集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第二部分 专题四 第三轮 中考古诗文主题型默写集训(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6第二部分 专题四 第三轮中考古诗文主题型默写集训 中考古诗文四轮默写集训第三轮中考古诗文主题型默写集训上一页下一页1.爱国忧民 (1)在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中,爱国主义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李贺以“_,_”(雁门太守行)抒发了报效国家、勇于献身的激情;辛弃疾用“_,_”(破子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表达了收复河山、建功立业的理想;龚自珍以“_,_”(己亥杂诗)展现了以身献国、痴心不改的情怀。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上一页下一页 (2)古往今来,诗人们心系万民苍生,胸怀博大。 范仲淹用“_,_”(岳阳楼记)的忧乐观传达了对天下百姓的担忧

2、;杜甫用“_,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呐喊,表现了对贫寒士子的怜悯;文天祥用“_,_”(过零丁洋)的感慨,抒发了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情怀;张养浩用“_,_;_,_”(山坡羊潼关怀古)的感慨,抒发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民的同情。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兴兴百姓苦亡亡百姓苦上一页下一页 (3)古诗词中,戍边作战是一道悲壮的风景线。 从一首首诗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的豪情壮志;感受到范仲淹“_,_”(渔家傲秋思)的思乡之情和为国建功之志;感受到岑参的“_,_”(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极目远送,惜别惆怅之

3、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上一页下一页 (4)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杜牧用“_,_”(泊秦淮)表达了对晚唐统治者的抨击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文天祥用“_?_”(过零丁洋)抒发自己舍生取义的决心,彰显爱国志士高尚的民族气节;苏轼用“_,_,_”(江城子密州出猎)表达一腔杀敌报国的热情。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上一页下一页 (5)古人善用诗词抒发壮志难酬的感慨。 范仲淹用“_,_”(渔家傲秋思)抒发了人已老,却未建功立业的无奈和感慨;杜牧身临赤壁,用“_,_”(赤壁)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含蓄地

4、表现出胸怀大志却不被重用的不平之气;辛弃疾用一句“_”(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感慨,抒发自己从梦境回到现实的无奈苦叹。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可怜白发生上一页下一页2.豪情壮志 (1)读唐人诗歌,可见作者心胸气魄。 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从“_,_”,可见王勃旷达的胸怀,他心中的友情已突破时空的阻隔;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从“_,_”,可见杜甫博大的胸襟,他舍己为人,至死不悔。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上一页下一页 (2)挫折与磨难改变不了仁人志士的信念。 岳阳楼记中“_,_”子是范仲淹心忧天下的拳拳心语;江城子密州出猎中“_,_,

5、_”是苏轼的报国壮志不改。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上一页下一页 (3)诗言志。 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即使相隔千里,也不失“_,_”的豪迈与豁达;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即使前途渺茫,也不失“_,_”的乐观与自信。 曹操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_,_”(观沧海),通过大海吞吐日月的宏伟气象,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抱负;杜甫的“_,_”(望岳),抒发了诗人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气概;王安石的“_,_”(登飞来峰),表现了诗人锐意改革的政治抱负。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畏浮云遮望眼自

6、缘身在最高层上一页下一页 (4)中华民族拥有宝贵的精神财富。 孔子认为志士仁人应有杀身成仁的勇气,孟子提出了“_,_”(鱼我所欲也)的主张;周敦颐以“_,_”(爱莲说)写出了莲洁身自好、质朴庄重的君子品质;王安石用“_,_”(登飞来峰)来表达自己不畏奸佞、推行新法的决心,显示了高瞻远瞩的气概。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上一页下一页 (5)古人高贵的心灵、博大的胸怀常令人感动。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回归田园,在南山下悠然采菊“_,_”饮酒(其五);古仁人不因外物之优劣和个人的得失而或悲或喜“_,_”(范仲淹岳阳楼记)。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上一页下一页 (6)流淌的岁月,飞逝的千古,一种不朽的精神在不断传颂,那就是担当。 担当是范仲淹“_,_”(岳阳楼记)的忧国忧民的责任感;担当是孟子“_,_,_”(富贵不能淫)中对大丈夫气节的坚守;担当是文天祥“_?_”(过零丁洋)中为民族大义慷慨赴死的舍身;担当是杜甫“_,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济世情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上一页下一页3.蕴含哲理优秀的古典诗词中包含深刻的哲理。 刘禹锡的“_,_”(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深刻哲理;晏殊的“_,_

8、”(浣溪沙)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在消逝的同时仍是有美好事物的喜悦;王湾的“_,_”(次北固山下)包含了旧事物中孕育新事物的哲理;苏轼的“_,_”(水调歌头)道出了人生聚散无常的道理;陆游的“_,_”(游山西村)表现了困境中孕育着生机的哲理。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上一页下一页4.念亲怀乡 (1)思乡是萦绕在漂泊异乡的游子心中挥之不去的情愫。 仰望夜空中高悬的明月,轻声吟出“_,_”(苏轼水调歌头),那一刻,明月蕴含着亲情的温暖;身处战乱中的国都,深刻慨叹“_,_”(杜甫春望),那一刻,

9、家书铭刻着战火的记忆;站在行舟之中,高唱“_?_”(王湾次北固山下),那一刻,鸿雁成了传递乡情的信使。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上一页下一页 (2)思乡、离愁是永恒的话题。 崔颢在黄鹤楼中吟咏道“_?_”;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感慨道“_,_”;李煜在相见欢中长叹道“_,_,_”;杜甫因思念家人,白发日渐稀疏,感慨道“_,_”(春望)。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上一页下一页 (3)身居异地,大漠边关,多少思念在流淌。 一场夜雨,飘在李商隐的窗前,唤起他与妻子重逢的希冀“_,_”(夜雨寄北);一杯烈酒,斟于范仲淹的案前,引发他思家与报国的矛盾“_,_”(渔家傲秋思);一道车痕,跃入岑参的眼中,生发出他对友人的依依不舍“_,_”(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轮落日,挂在马致远行路的尽头,催生出他对家乡刻骨的思念“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