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考试题复习过程.pdf

上传人:weil****i173 文档编号:127661424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61.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考试题复习过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8届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考试题复习过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届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考试题复习过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届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考试题复习过程.pdf(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习资料 精品文档 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试题 2 一 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 小题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 3 题 透视 李约瑟难题 呼唤创新文化 梁启东 世界科技发展史上 曾经有一道著名的 李约瑟难题 英国历史学家李约瑟提出 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 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 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确实 元明以前 华夏大地在 科技和经济很多领域都领先于世界 但是到了近代 中国没有实现科技的突破和工业的崛起 中国的科技和经济 却纷纷落伍了 这其中的原因何在 比较近代世界科技发展的历史 18 世纪以来 世界科技中心和工业中心从英国转到德国 再到美

2、国 表面 上是地理位置的更替 实质上是创新能力由弱向强的转移 是有利于创新的体制 机制和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 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 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 展 17 18 世纪 那里有较为宽松的宗教背景 为牛顿等科学家提出超前的 有创见的理论提供了合适的气候 和土壤 其先进的市场意识 商贸手段也为蒸汽机等技术发明和产业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 英国是世界科学中心 技术中心和产业中心 我们再看看德国在近代为什么能够在迅速崛起 德国的迅速崛起 要归功于德国哲学思想的活跃以及宗教改 革以后的一系列政治 经济 社会方面政策措施的实施 归功于学

3、校教育方面的创新 归功于将大学专业教学与 专业研究结合起来 促使大批的青年人才直接参与科学前沿的探索活动 促成了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因素的长期 积累 这种新型模式催生了现代大学研究开发机构 为科研和创新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 开辟了培养创新人才 的先河 现在世界科技和经济 超级大国 美国 也是通过文化创新后来居上的 美国为什么能够成功 最大的因素 是有一个以市场机制为基础 不断营造和优化有利于创新的良好文化氛围 古今中外的例子充分证明 一流的成果需要一流的人才 一流的人才的环境 不论是技术创新 科学创新 体制创新 发展模式创新 都是一种求异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 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 其最大特点是探

4、索 是敢想敢试敢闯 其结果 可能是成功 也可能是失败 而且失败的可能性甚至会大于成功的可能性 任何一个 技术创新活跃 经济繁荣的时代 都需要重大的人文创新来导引 需要文化的繁荣 科学的发展 技术的突破 体制的改革 最后都归结到文化的创新 这不仅是逻辑的必然 也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节选自2017 年 7 月 25 日光明网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元明以前 华夏大地在科技和经济很多领域都领先于世界 但是到了近代 中国的科技和经济却纷纷落 伍了 其原因实质上是创新能力变弱 B 世界科技中心和工业中心从英国转到德国 再到美国 导致了有利于创新的体制 机制和文化相互作

5、用 C 英国不仅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 而且还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 因此 英国在相当长一段时 间内是世界科学中心 技术中心和产业中心 D 德国哲学思想的活跃以及宗教改革以后的一系列政治 经济 社会方面政策措施的实施是德国迅速崛起 的根本原因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文章提出 李约瑟难题 之后 分析了 李约瑟难题 的原因所在 并为解决 李约瑟难题 指明了方 向 B 文章摆事实 讲道理 旨在强烈批判中国缺乏有勇气的创新者及客观环境 因而导致 李约瑟难题 的 生发 C 文章三 四 五段通过分析英国 德国 美国崛起的原因 论证了科技发展与文化创新的密切关系 学习

6、资料 精品文档 D 文章论述了 李约瑟难题 产生的原因 为中国文化 经济 科技及各方面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3 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李约瑟难题 实际是对近代中国没有实现科技的突破和工业的崛起的一种深刻的疑问和思考 B 学校教育方面的创新 能够催生现代大学研究开发机构 为科研和创新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 C 科技的发展需要一种求异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 尽管其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 但只要尝试就有可能 成功 D 文化的繁荣 文化的创新在经济繁荣的时代必不可少 取代了科学的发展 技术的突破 体制的改革 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 小题 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4

7、6 题 断桥蒋 寒 接连两场暴雨 上百年的古桥 被山洪毁了 洪水将山寨与外界天隔一方 孩子们上学 大人们赶集 只能靠树杆 木梯 竹竿慢慢爬过去了 村民们找到郭支书 请他拿主意 郭支书住在山寨对岸的郭家坨 郭家坨地势高 再大的洪水也奈何不了它 郭支书听了村民的反映 吧嗒着 旱烟 思忖着 不急 乡亲们急啊 挤了他家满满一屋子 支书娘子忙着为大家沏茶添水 山寨丙成代表大伙说 就那样断着 不是个事啊 大人进进出出好办 娃娃们上学呢 你不是常说 一切 为了下一代嘛 郭支书伸出两指捻了捻火星闪动的旱烟 吧嗒着 不吭声 有人小声说 我们知道 你肯定还在生大伙的气 入夏以来 见你没少往古桥下跑 东瞅瞅 西敲敲

8、 大 伙说你是盼着古桥垮了 好向上面申请救济款 以便从中捞 声音小得没人听得见 屋外的大狼狗汪汪地叫了 天空还是阴沉沉的 天气预报说了 近期还将有持续暴雨 省市县层层拉响了防 汛警报 村委会也早作了安排 这会儿 马主任正带着工作队现场走访 丙成说 郭书记 你大人大量 快替大家拿个主意吧 上面要不拨款 我们各家凑也行 郭支书翻大伙一眼 说 钱 我来想办法 力 大家得出 要得要得 大伙就兴高采烈地散了 有人见 第二天一早 郭支书拎着包朝镇上去了 几天后回村 他就给望眼欲穿的乡亲们一个天大的喜讯 修桥款弄到了 钢筋水泥什么的都联系好了 接着就送来 天晴就动工 时不我待 趁着阳光天气 两台吊车就轰轰隆

9、隆开进断桥现场 洪水也下降了许多 山寨老少能动的都出来 了 大伙说说笑笑 干得热火朝天 郭支书和马主任在现场指挥 马主任抹了抹烟嘴 递给郭支书 白烟就从郭支书的鼻孔里冒出来 一脸欣慰 马主任感慨道 老伙计啊 真是难为你了 镇上县上一毛不拔 得亏你家老大开明啊 从自己公司支持50 万 郭支书笑 我们养育下一代图啥 不就是为我们修桥修路修康庄大道嘛 马主任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半个月之后 一座崭新的现代大桥就牢牢地架在了天河上 连接着山寨与外面的世界 可是随后 村里传出了关于郭支书的风言风语 说是郭支书这回 准是贪了不少上面的修桥款 有人甚至闹 着要找郭支书讨工钱 风言风语被马主任苦口婆心压了下去 大

10、伙听说是郭支书的大儿子公司出的钱 又有话说了 不仗着他老 爹是个支书 他能开公司吗 再说 50 万啊 没有好处的事情 傻子才干 马主任听了 哭笑不得 学习资料 精品文档 坐在断桥的残垣上 凝视着旁边雄伟的新桥 郭支书缓缓地吐着烟 对身旁的马主任喃喃道 汛期过后 我就辞职了 但愿这座桥能管一百年 一万年 倏地 山洪从马主任的眼眶奔涌而出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小说开头描写古桥被毁 洪水泛滥 村民过河极其不便 不仅巧妙点题 也为下文郭支书带领村民设法 修桥作铺垫 B 小说中的马主任虽是一个次要人物 但借他之口交代了资金来源的相关背景 从而使主人公郭

11、支书的形 象更鲜明 C 古桥冲垮后 作者将郭支书 不急 和乡亲们 急啊 进行对比 充分体现出人物在本质上不同的立场和 心情 D 山寨部分村民对郭支书的误会与猜疑 反映了作者对当前农村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考 大大丰富和深化 了小说主题 5 小说中的郭支书有哪些主要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5 分 6 小说以 断桥 为标题 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6 分 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 小题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7 9 题 徐僖 无私奉献的科学家楷模 徐僖 高分子材料科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四川大学教授 我国高分子材料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50年代初 徐僖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塑料厂 重庆塑料厂和

12、中国高校第一个塑料专业 所以被誉为 中国塑料 之父 徐僖教授不仅严谨对待科学 为科学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更是对处在困境中的学子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力 量 用自己的酬劳和奖金资助贫困学子 徐僖教授无疑是一位无私奉献的科学家楷模 在师从候教授研究染料过程中 他产生了从川黔地区丰富的土特产五棓子中获得的3 4 5 三羟基苯甲酸 制备五 棓子塑料的想法 1947年 5 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华教育基金董事会公费留学生 赴美国李海大 学 Lehigh University 深造 学业告成后 他满怀对祖国的深情 经历种种艰难险阻回到了祖国 1950年他在重庆大学化工系主持筹建了棓酸塑料研究小组 采用自己设

13、计的设备和工艺流程 进行五棓子 塑料研究 同时培养生产技术骨干 1953年 5 月 1 同重庆 棓酸塑料厂正式投产 这是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自己 设计 完全采用国产设备和原料 在西南建立的第一个塑料厂 经过8 年的艰苦努力 徐僖先生用坚忍不拔的 意志 实现了报效祖国的愿望 为创建我国塑料工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3年春 高教部授命徐僖先生在四川化工学院 1955年并入成都工学院 后成为成都科技大学 四川大 学 筹建我国高等学校第一个塑料工学专业 1961年出版了我国高等工科院校第一本高分子教科书 高分子化 学原理 60年代初 他和同志们一起创办高分子材料系 1964年创建了国内第一个高分子研究所

14、 在徐僖 教授的带领下 经过半世纪的艰苦努力 四川大学建成了我国高分子材料领域第一个拥有博士点 博士后流动站 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四位一体的科研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最近该基地又被纳入了 国家 985 工程 半世纪以来 这个基地为国家培养了上万名高分子材料专业人才 为我国高分子材料科学和工 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徐僖教授在国际交往中 十分重视维护祖国的尊严 他是国际聚合物加工学会 简称 PPS 的国际代表 PPS 是由美国 加拿大 德国等国在该领域的学术权威联合发起成立的全球学会 当时国际上一些人认为中国高分子 水平不高 年会没有必要在中国召开 还有人指责中国穷 想靠办

15、会赚钱 强烈的爱国心和民族自尊感使徐僖教 授毅然走上讲台 列举大量事实向代表们介绍了中国高分子科学迅速发展的状况 针对代表们提出的经费疑问做 学习资料 精品文档 了详尽 合理的解答 消除了部分代表的误会 最后执委会通过决定 该会议仍按原计划在中国上海召开 徐僖教授是一位正直的科学家 热爱祖国 热爱人民 求真求实 无私奉献 他一贯清廉自律 十分痛恨以 权谋私 他身兼许多职务 几十年如一日不辞辛劳地为国家 为社会工作 但从不收取兼职工资 大量的兼职报 酬都被他如数退还 有些不便退掉的就积存在他工作单位里 作为资助学生或捐献社会之用 徐僖教授在年逾八旬之时 依然辛勤地工作在科研教学工作第一线 他殷切

16、地关注着高分子材料科学事业和 他所创建的高分子材料学科基地的发展 他依然全日工作 依然坚持求真 求实的严谨学风 工作强调高质量 高效率 很难想象 这么多年来他竟然是以一只眼 半边肺这样忘我地工作 夜以继日地为祖国的教育和科学事 业默默奉献 他的格言是 人生的乐趣在于无私奉献 他最大的心愿是 中国人能在世界上普遍受到尊重 相关链接 1 徐僖教授1921年出生于江苏南京 他自幼勤奋好学 从小同情贫穷苦难的人们 青少年时代 徐僖 颠沛流离 辗转东西 祖国山河破碎 民不聊生的惨景给他心中留下深深的创伤 激发了他对祖国深沉的爱 南 开中学 允公允能 和浙江大学 求是 的校训教育他无私无我 实事求是 为祖国鞠躬尽瘁 他立志献身科学 事业 要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使祖国富强 2 在同事眼中 工作是徐老最大的爱好 繁重的工作使徐僖积劳成疾 他失去了一只眼睛 三分之 二的肺被切除 但却一心扑在工作上 把工作视为生命 1980 年 5 月 徐僖咯血不止 住院治疗 切除了左下 肺 两个月后 他不顾医生劝阻 提前重返工作岗位 徐僖的儿子告诉记者 父亲春节期间还在处理工作信件 就在去世的前一天 他还准备到研究所去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