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规划发展意见某0807_征求意见稿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27644540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74.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三五规划发展意见某0807_征求意见稿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十三五规划发展意见某0807_征求意见稿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十三五规划发展意见某0807_征求意见稿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十三五规划发展意见某0807_征求意见稿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十三五规划发展意见某0807_征求意见稿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十三五规划发展意见某0807_征求意见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三五规划发展意见某0807_征求意见稿(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内部资料“十三五”汽车工业发展规划意见(征求意见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二一五年八月目录第一部分 我国汽车行业“十二五”发展现状一、发展现状和特点(一)产销增速趋于稳定(二)汽车工业国际化水平提升(三)汽车工业成为国家重要支柱产业(四)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五)中国品牌产品取得长足进步(六)创新体系建设有序推进(七)新能源汽车初具规模(八)节能减排有序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起步(九)产业链进一步完善(十)智能网联汽车开始起步二、存在问题(一)中国品牌综合竞争力依然较弱(二)创新能力滞后产业发展(三)产业链发展尚不完善(四)国际化水平相对较低(五)法制化管理亟待加强第二部分 我国汽车行业发展趋势和环境分析

2、一、宏观发展环境和发展趋势(一)新一轮工业革命对汽车产业的影响(二)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居民消费升级拉动市场(三)资源、环境对汽车工业的影响(四)政策环境的影响二、汽车产业发展新常态的具体体现及特征(一)从高速增长向平稳增长转化(二)从满足市场需求向适应社会资源禀赋转化(三)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化(四)从传统技术向“两化”深度融合转化三、中国制造2025第三部分 汽车行业“十三五”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发展目标第四部分重点任务一、优化产业结构二、深化创新驱动、打造中国品牌三、深化“两化”融合四、实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工程五、加快绿色发展六、坚持国际化发展七、全面深化改革八、打造国际

3、水平供应链“十三五”汽车工业发展规划意见(征求意见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第一部分 我国汽车行业“十二五”发展现状从2011年至2014年,中国汽车产业跨上了2000万辆新台阶,2014年汽车产销量超过2300万辆,创全球历史新高,连续六年蝉联全球第一。随着汽车保有量的迅速提高,汽车市场竞争压力加剧,以及能源、环境、交通等社会要素的影响,中国汽车产业逐步转入稳步发展阶段,发展重心由“增长速度”向“增长质量”转移,“稳增长、调结构”成为发展主题。节能减排有序推进,自主创新不断提高。一、发展现状和特点(一)产销增速趋于稳定“十二五”前二年的2011年和2012年,随着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及一系列扶

4、持政策的退出,汽车工业在经历了2009年和2010年的爆发性增长后进入调整期,产销增速仅实现了微弱增长。“十二五”后三年,随着宏观经济调整,汽车政策相对稳定,汽车产销量基数增大,以及汽车保有量的迅速提高,我国汽车工业转入稳定增长阶段。2011年至2014年全国汽车年生产分别为1841.89万辆、1927.18万辆、2211.68万辆、2372.29万辆,年均增速为6.75%。目前,全行业50万辆规模的企业有10家,其中超过百万辆汽车生产企业有6家,超过500万辆汽车生产企业有1家。2014年,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集团销量占汽车销售总量的89.7%。2001-2014年汽车产量及增长率(二)

5、汽车工业国际化水平提升2009年至2014年我国汽车产销量连续6年居世界首位。2014年我国汽车产量占全球的比重上升到26.4%,比2010年提高2.9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了21.8个百分点。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新车产销大国。2014年我国汽车产业对全球汽车产业当年产量的增长贡献率为65%,成为拉动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汽车产业的国际地位有了实质性的提升,为中国成为世界汽车制造强国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中国汽车集团国际化发展进一步加快,企业规模稳步提升。2014年进入财富全球500强的中国汽车企业为上汽、一汽、东风、北汽、广汽、吉利6家(2010年为东风、上汽、一汽3家),其中上

6、汽、一汽、东风三家营业收入比2010年时分别提高了2倍、1.65倍和1倍。国内大型汽车集团在产品规模和企业规模方面与国际公司差距在不断缩小。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步伐加快,海外并购增长迅猛。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外国和外资汽车零部件企业逐渐在中国市场占据主导地位,而中国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在整体实力以及关键技术领域与国外公司有着较大差距。为了改变与国外企业竞争中的不利局面,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一方面加大对自主研发的投入,同时也投入较大资金进行海外收购扩张。相较于自主研发“时间跨度长、资金投入大、研发风险高”的现实,直接进行海外并购更为有利。由于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7、欧美许多国家经济受到冲击,部分零部件企业陷入财务危机,这也为中国零部件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并购提供了有利条件。例如2015年上半年,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以8亿美元收购美国瀚德汽车;潍柴动力以1.87亿欧元再次收购德国凯傲公司4.95%股权,完成后潍柴动力间接持股比例将达38.25%;中国化工橡胶有限公司以70亿欧元收购倍耐力。海外并购加快了国内零部件企业掌握先进技术,进入国际配套市场的步伐。(三)汽车工业成为国家重要支柱产业从我国汽车产业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开始,汽车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就开始不断加强,并已成为支撑和拉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支柱产业之一。“十二五”期间,我国汽车工业产销增长较快

8、,行业经济效益也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1年至2014年全国汽车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4.89万亿元、5.34万亿元、6.21万亿元和6.96万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34.96%,其中2014年比“十一五”末2010年提高了2.31倍;各年累计实现利润总额分别为3961.77亿元、4214.16亿元、5242.29亿元和6180.42亿元,年均增长32.79%,其中2014年比2010年提高了2.1倍。产业规模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为国家的税收增长提供了动力,根据测算2014年汽车产业创造的税收占到全国税收的10%以上,比“十一五”末7.2%提高了近3个百分点。

9、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汽车市场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家庭购买汽车成为主流,汽车消费在社会总体消费比重迅速增长。2014年汽车产品零售总额为3.34万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1倍,比2001年增长了近65倍;2014年汽车产品零售总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到12.7%,比2010年的10.6%提高了2.1个百分点,比2001年的1.4%提高了11.3个百分点。(四)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在中国私人汽车消费不断增长的形势下,乘用车市场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市场份额从2010年的76.09提高到2014年的83.97%。乘用车市场中,由于消费升级和个性化需求,SUV和MPV的比重提升明显,而轿车、微型客车

10、比重有所下降。其中,SUV和MPV占乘用车比例分别从9.63%和3.25%提高到20.92%和9.9%,轿车和微型客车占乘用车比例分别从68.91%和18.22%下降到62.66%和6.52%。商用车产品作为生产资料已经形成较为稳定的市场格局,其中2014年全年生产货车产品中的重、中、轻、微型货车占全部货车的比例分别为23.39%、7.76%、51.99%和16.86%;客车产品中大、中、轻型客车占全部客车的比例分别为13.75%、12.98%、73.27%。根据公安部公布数据,2014年底,中国机动车保有量2.64亿辆其中汽车1.54亿辆,汽车占机动车的比率迅速提高,近五年汽车占机动车比率从

11、43.88%提高到58.62%。大众机动化出行方式经历了从摩托车到汽车的转变,交通出行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全国有35个城市的汽车保有量超过百万辆,北京、成都、深圳、天津、上海、苏州、重庆、广州、杭州、郑州10个城市汽车保有量超过200万辆。家庭购车已成为汽车消费的绝对主流。2014年底,小型载客汽车达1.17亿辆,其中,以个人名义登记的小型载客汽车(私家车)达到1.05亿辆,占小型载客汽车的90.16%。全国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25辆私家车,北京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63辆私家车,广州、成都等大城市每百户家庭拥有私家车超过40辆。2014年,国家为治理大气污染提出了当年淘汰600万辆黄标车的治理目

12、标。各地方政府为完成目标采取了财政补贴,以及加强在用车监管等一系列措施。随着政府治理大气污染的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和强化,使得淘汰老旧汽车的政策执行更加切实有效,有力的引导了车辆使用和用户的消费行为,对改善在用车产品结构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五)中国品牌产品取得长足进步伴随着产业的蓬勃发展,中国品牌在近十多年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进入“十二五”以来,中国品牌在国内市场与外资品牌竞争进一步加剧,同时海外市场需求下滑,整体增速出现放缓。但全行业继续坚持加大研发投入、强化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品牌、参与国际竞争,中国品牌始终保持了增长的趋势。2011年至2014年中国品牌汽车产量分别为974.19万辆、1000

13、.49万辆、1098.02万辆和1123.94万辆,年均增速为1.74%。2011-2014年中国品牌汽车产量情况2011年至2014年中国品牌乘用车产量分别为609.25万辆、653.65万辆、725.9万辆和766.5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32%、7.29%、11.05%和5.6%,年均增速为4.75%。2011-2014年中国品牌乘用车产量情况中国品牌乘用车技术进步主要表现为:一是主要整车企业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技术研发体系,包括流程、标准、设计和验证手段,在研发能力建设方面累计投入超过500亿元,实现从技术依赖向技术自主的转变,从逆向开发向正向开发的转变;二是研发水平大幅提升,基本具备

14、整车造型能力,部分主流车型造型堪比外国品牌,基本掌握车辆安全、节能、环保等核心技术,实现动力平台、车辆平台技术自主化;三是产品水平不断进步,同级别车辆配置相当于或超过外国品牌,具有性价比优势;四是产品市场覆盖率大幅提高,产品线已拓展至各个细分市场,基本能够满足不同客户需求;五是产品品质的提升,据J.D.Power数据显示,中国品牌乘用车新车质量(IQS)PP100(每100台车辆的问题点数)从2003年的469个减少到了2014年的131个,与外国品牌的差距由2003年的191个缩小到2014年的36个,相当于外国品牌2010年水平;六是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中国品

15、牌新能源汽车已经具有很好的产品技术基础和市场基础,进入2014年,新能源汽车呈现2倍以上的净增长,引起世界汽车界广泛关注。中国品牌企业成就令人瞩目,如长安、一汽、上汽、广汽、北汽等骨干企业在中国品牌乘用车增速和份额连续下滑的形势下仍能保持增长势头,逸动、荣威、奔腾、哈弗、吉利等车型增速也高于细分市场平均增速。2014年出口量位居前十位的企业依次是:奇瑞、上汽、华晨、力帆、北汽、东风、吉利、江淮、长城和长安,分别销售11.37万辆、8.55万辆、8.28万辆、7.96万辆、7.24万辆、7.03万辆、6.19万辆、5.59万辆、4.83万辆和4.10万辆。(六)创新体系建设有序推进近年来,国内企业为了持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中国品牌核心竞争力,不断加强对研发中心、创新战略联盟等多种创新能力建设的投入,尤其是在与高校、研究机构,以及企业间合作建设研发中心、创建技术创新联盟等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年鉴统计“十二五”前三年,全行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R&D)分别为1.63%、1.63%、1.96%。截至到2014年,共有60余家汽车企业通过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评定,其中23家为汽车整车制造企业,汽车行业骨干企业都已建立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长安等骨干企业还在海外建立了研发中心。汽车企业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