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活化教材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7614961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心得)之活化教材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语文(心得)之活化教材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语文(心得)之活化教材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语文(心得)之活化教材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语文(心得)之活化教材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心得)之活化教材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心得)之活化教材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论文之活化教材,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只是表现方式为不同而已。对一般人而言,只要教育得当,每个人的潜能都能得到相当高的发展水平。专家们近20年来的研究表明,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教授就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智能结构是多元的,至少有八种,各种智力活动只有方式上的差异,或者说人类智力表现形式各有不同,但并不存在某一种智力活动比另一种智力活动更高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相对的优势智力和弱势智力,因而都有某方面发展的潜能和机会。在教学上即是“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能以其独特的方式对人类文化做出贡献”。因此要“重视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

2、能优势,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智能潜力,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众所周知,教师教学的依据是教材,教材在学生智能的开发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担当着充分发挥教育资源,全面促进学生发展的重任。教育的课程资源是丰富的。为了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材的处理上以开发教材、拓展教材为宗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课本的知识激活起来,对教材不断拓展与补充、创新,使教材显示出它的生机和活力,从而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奠定良好的基础。一、活化教材,培养学生的自省智能课程标准十分关注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积极倡导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根据加纳德的智能差异论,教师应活化教材,应针对教学

3、内容以及学生智能结构、学习兴趣与学习方式的不同特点选择和创设多种多样、适宜的、能够培养学生自我认识智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智力领域。如在教七年级上册第14课第一场雪时,就采用以下方法尝到了甜头。当学生从教材中感受到第一场雪的美丽后,分层布置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智能特点等实际情况,自主确定作业的类型和内容,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课文中讲到的或你认为自己印象中最深刻的第一场雪表现出来。有的学生空间智能突出,他用彩笔画出了无法用言语描述的美丽的第一场雪的景色,有的学生语言智能强,运用各种丰富的词汇来描述自己印象中的第一场学,有的学生写出了学习这篇课文后的感

4、受总之,不拘泥于书本、不拘泥于形式的自主性练习和作业能使不同智力结构的学生的不同想法得以表现,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对自己能力的认知,有利于学生能力在不同层次上的提高以及汉语创新能力的发展。二、活化教材,培养学生的音乐智能在课堂用音乐,有的是配乐朗读,升华情感,有的是导入新课时渲染气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的采用音乐结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把音乐引进课堂,不仅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而且可以使学生的音乐智能得到培养。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17课生命 生命时,上课伊始,就给学生们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问学生,知道这是什么曲子吗?听后有什么感觉?然后由教师小结:这是耳聋的贝

5、多芬创造的优美的乐曲。通过这首曲子他只想告诉我们一句话:人生尽管有很多的不如意,但它决不能使我屈服。无独有偶,(投放杏林子的照片)台湾著名残疾女作家杏林子在12岁时,因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关节大部分遭到损坏,致使她腿不能行,肩不能举,手不能始,头不能转。但是残而不废的她,凭着顽强的毅力坚持自学,成为了一名非常出色的作家。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杏林子对于生命的感悟。教学时适时地采用音乐可使学生处于放松状态,使学生更有效地记忆信息、有利于学生尽快投入到学习中,同时,还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对音乐的感觉。三、活化教材,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学生语言智能的培养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正可谓是“

6、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让学生平时多积累,学生肚子里有货,才有可能通过语言智能将它表现出来。作为教师就要做教学中的有心人,抓住教材中课文可拓展的空间,尽可能地为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创设学习情境。在教八年级上册17课亿读书时,书中谈到了岳飞的满江红。课文中对这首脍炙人口的诗词所谈甚少,只有一句“怒发冲冠”。为了使学生能更多地了解抗金英雄岳飞的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情操的诗词,在教学时对诗词满江红予以了补充完整。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

7、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在补充完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了熟读成诵,并讲解了这首诗词的意思。通过补充拓展,学生不仅了解了满江红的原文,还喜欢上了这首诗词,更重要的是还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可谓是一举两得。四、活化教材,培养学生的相关迁移能力、求异思维能力所谓“相关迁移”就是把两种以上的事物进行类比,抓住相似、相关之处,使思想由此时此物迁移至彼时彼物。既抓住原型特征,调动表象储备,把思维由甲迁移到相关、相似的乙上来。这样既可培养学生相关迁移能力,又可结合课文,在原文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17课生命 生命时,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

8、,还将美国作家写的生命 生命也推荐给了学生。两篇文章相比较,引导学生说自己更喜欢哪一篇文章?为什么?从两篇文章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生命的认识。教师首先进行了一个板书示例:“我感受到了,生命因为自强不息而美丽,著名作曲家贝多芬耳聋后依然与命运抗争,创作出了著名的命运交响曲。”学生积极思考,小组讨论后做答。生:我感觉到生命因为助人为乐而美丽,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了。生:我感觉到生命因为不懈的奋斗而美丽,居里夫人一生都没有停歇在科学道路上求索的脚步。生:我感觉到生命因为充满着爱而美丽,我们虽然在学校住宿,老师却使我们沐浴着无尽的温暖。生:我感觉生命因为坦诚而

9、美丽,是真心的交往让我们找到了知心的朋友。生:我感觉生命因为顽强拼搏而美丽,奥斯特洛夫斯基用自己的生命实践着自己的诺言,让人生更有意义。(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精辟的回答也刺激着他们说的欲望,这也是他们讨论之后的结果。)师:大家说得非常好。那么由生命你还能联想到什么呢?生:生命像一条路,路途中有平坦也有颠簸。生:生命像流星,虽然短暂却辉煌过。生:生命像大海,有风平浪静也有惊涛骇浪。生:生命像火把,应燃烧出激情。教师做简单总结:生命对于我们是可贵而美丽的,我们要做好选择,让我们的人生活得精彩,活得绚烂!这一教学案例充分说明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拓展学习语文的渠道,凭借课文

10、有意识地让学生利用现实生活中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源,如网上的材料,各种书籍、报刊中的相关资料等,寻找有关震撼人心的生命故事进行交流,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思路,还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五、活化教材,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教育的宗旨不在于把尽可能的知识教给学生,而在于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教师作为一名引导者,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各种有效的手段,通过多种渠道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教会学生分析、整理、使用信息。培养学生搜集、分析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在教七年级下册第13课月亮上的足迹时,课后布置作业,让学生自己再去搜集一些有关月亮方面的知识,结果学生搜集上来很多。如学生1:月球它本身不发

11、光,只能像镜子一样反射太阳的光。学生2、月球的引力很小,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所以人站在月球上感到很轻。学生3、月亮的年龄是46亿年。学生4、月球距离地球384401公里 。学生5、月球直径为3476公里,约为地球直径1/49。学生6、月球表面积大约是地球表面积1/14、体积相当地球体积的1/49、质量相当地球质量的1/81。学生7、月球自转周期恰好与月球绕地球转动的周期相等造成了月球总是以同一面向着地球。学生8、月球背面有4座环形山,分别以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石申、张衡、祖冲之、郭守敬命名。学生9、白天,在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月球的表面温度高达+127;夜晚,温度可降低到-183学生10、月球的自

12、转周期和公转周期是约27.32158日。通过学习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不仅让学生懂得了教材以外有关月亮的知识,而且,通过搜集、分析和使用信息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更好地激发了学生探索月球的兴趣。六、活化教材,培养学生的交际智能人际交往智能:指辨识与了解他人的感觉、信念与意向的能力,其核心成份包括了注意并区辨他人的心情、性情、动机与意向,并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在汉语教学活动中,这种能力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这也是贯彻课程目标的一个具体的体现。具体的施教方法:组织活动,引导学生合作完成项目,鼓励学生之间的协作,让学生学会与人相处。如,与同伴或者小组成员一起进行讨论、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在交流的内容方面,可以是课

13、文内容方面的讨论,也可就一些社会现象进行交流。在学习八年级下册第6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时,借助多媒体课件,我让学生仔细对比“圆明园复原图”和“圆明园劫后遗址”两幅图片。在对比的过程中,有学生惊呼:“圆明园重建了,需要花多少钱啊。”我明白这是学生对“复原”一词的误解。当时作了解释,课后一想,圆明园该不该重建,这不正是一个可以讨论的好问题吗?这个问题不但涉及到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更涉及到情感渗透。科学的认识和看待历史事件及历史现象,这正是新教改的一个目标和要求。于是,在课上,我向学生谈了一下自己的想法,学生都显出浓厚的兴趣。于是我改变了原先的教学思路,将“圆明园该不该重建”作为本堂

14、课的拓展延伸学习内容。(小组合作讨论后开始交流)学生1:我认为圆明园不该重建。圆明园代表中国无比屈辱的一页,将其完整保留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让我们铭记落后带来的屈辱,更让我们意识到中国复兴之必须,之迫切。学生2:恰恰相反,我认为圆明园应该重建。邓小平说过:要一切向前看。我可以肯定的说,圆明园被毁,不但是中国的耻辱,也是始作俑者英法不愿提及的一页,因为这是他们野蛮的罪证。如果我们与英法讨论重建问题,如果我们外交得力的话,他们也一定愿意给予帮助。学生3:我基本同意重建,但问题是,英法是否一定支持,能给我们多少赞助,是否杯水车薪;另外我们今天正忙于进行奥运会场馆建设,工程过于集中,

15、国力承受是一个问题。我认为还是放一段时间再说,至少等奥运会开完以后吧。学生4:我也同意重建,但不是完全复原,而是小规模的复原。这即复原了历史,又经济划算,何乐而不为呢?而且我认为向前看并不等于将过去历史全部抹掉、削平。听说美国人重建世贸大厦,还专门留了一块地方保留一些残垣断壁。既有重建,又有保留。 (至此处,大家的讨论趋向于重建,晚建,省钱建,小规模建。要求不建的仅极少数,讨论陷入停顿中,我需要介入一下了)师:刚才大家的发言很精彩,在讨论中大家互相汲取,观点趋向融合,这很好。我给同学们提供一则材料,我们曾学过希腊的“黑暗时代”。对此,学者顾准曾说道:“然而黑暗时代其实并不黑暗,希腊本土也许可以说是衰落了,因为没有留下什么宏伟的建筑物和精美的工艺品:也许这不过是王朝的衰落,普通人民没有了豪华奢侈的王朝,也许过的比从前好了一些。”对比思考一下,有什么启发吗?(学生思考片刻,有人发言)学生5:我想谈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圆明园恐怕永远也不可能完整的复原了,其表面建筑可以仿制,但其中的古玩珍宝却很难找全,砸的,烧的,丢的,往哪里复原和寻觅去;二是圆明园本身固然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但兴建的第一目的是为了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