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测系统及设计思路演示教学

上传人:yulij****0329 文档编号:127565329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6.4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观测系统及设计思路演示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观测系统及设计思路演示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观测系统及设计思路演示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观测系统及设计思路演示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观测系统及设计思路演示教学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观测系统及设计思路演示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观测系统及设计思路演示教学(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维观测系统设计思路 一 观测系统的概念及类型 1 观测系统 激发点与接收排列的空间位置关系 2 二维观测系统 1 关键参数 道距 排列长度 接收道数 覆盖次数 2 分类 边点激发 中点激发 不对称激发 直线观测 弯线观测 边点激发 中点激发 不对称激发 3 三维观测系统 面积观测 束状和块状 正交 斜交 锯齿 砖墙 面元细分观测系统 不规则观测 15条线 15条线 18条线 18条线 二 三维观测系统设计论证 1 面元 目标尺度 最高无混叠频率 横向分辨率2 纵横向覆盖次数3 Xmin要尽可能小 保护浅层 4 最大炮检距合理 根据动校正拉伸 速度分析精度 反射系数的稳定性 正演模拟分析 5

2、炮检距均匀分布 线数尽可能多 6 接收线距 横向分辨率7 方位角 与非纵距 线距 线数和横向覆盖次数 纵横比有关 三维观测系统的关键参数 观测系统参数主要与目的层深度 倾角 所要求的资料的分辨率和信噪比有关 地球物理参数 表中频率为确保主要目的层段 800ms 1850ms 地震主频达到35 45Hz 频宽达到8 120Hz所需要的保护频率 二维地质模型 用克浪软件 Depth m 标注的是纵波速度 A 防止产生数据假频 道距大小应满足 B 获得好的横向分辨率 面元大小应满足 C 防止偏移算子假频 面元大小应满足 面元选择 核二 面元20m 20m核三 面元30m 30m 满足最深目的层成图

3、动较拉伸 速度分析精度 反射系数稳定等要求 最大炮检距选择 最大炮检距选择 模型模拟结果为4000m以内 3520m 3900m 4000m 最大炮检距选择 实际炮记录大于4000m后 受折射波干扰影响较大 4300m 4000m 覆盖次数选择 利用工区测井资料 考虑地震波的透反射损失 球面扩散损失和大地吸收损失 定量计算覆盖次数 当振源信噪比为10000 1时 要探测深度在2500m以上的目的层 所需覆盖次数应大于100次 核三下所需覆盖次数应大于350次 最大的最小炮检距应约等于最浅目的层埋深 满足折射准则 浅层折射面在横向上至少要有三个观测值 可准确地确定表层速度和静校正量 利于静校正的

4、耦合 最大的最小炮检距选择 接收线距的选择应小于垂直入射时的菲涅尔带半径 以便为实现空间道内插和全三维处理奠定基础 满足最大最小炮检距需要 接收线距选择应小于190m 接收线距选择 观测方向选择 B354 泌阳凹陷深凹区T54 核三3 反射层T0图 考虑深凹区地层比较平缓 构造简单 因此也可以采用东西向作为INLINE方向 其优势在于可以与前期三维资料联合处理 以互补各自在Crossline方向的缺陷 但不可避免的是来自南部断层面的断面波 对来自南部断面的波可通过增加横向偏移孔径 来提高侧面绕射波收敛程度 如果能与南部三维进行联片处理 就可以消除断面的影响 1 观测系统论证与设计 15条线 1

5、5条线 18条线 18条线 22条线 22条线 方案一32L8S200T 方案二40L12S200T砖墙 方案三50L10S200T砖墙 采集参数论证 推荐方案与老方案属性对比之一 方位角 炮检距 炮检距平方 横向炮检距 推荐方案 老方案 观测系统 32L8S200T400F束状正交观测系统纵向排列方式 200道对称激发 3980 20 40 20 3980 接收道数 200 32 6400检波线距 160m道距 40m炮线距 160m炮点距 40m纵向最大炮检距 4140m最小炮检距 28 284m最大炮检距 4899 388m最大非纵距 2620m最小非纵距 20m线束宽度 4960m横向滚动距离 320m 2条检波线 覆盖次数 25 纵 16 横 400次面元大小 20m 纵 20m 横 横纵比 0 62 观测系统模板 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新老地震剖面 电脑上安装英汉词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