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至民国时期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人口概况_张植华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27532787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PDF 页数:19 大小:1.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代至民国时期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人口概况_张植华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清代至民国时期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人口概况_张植华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清代至民国时期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人口概况_张植华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清代至民国时期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人口概况_张植华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清代至民国时期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人口概况_张植华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清代至民国时期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人口概况_张植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代至民国时期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人口概况_张植华(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内浪吉大学学很 哲学社会科学初 叫九 二年第三 四期 清代至民国时期内蒙古地区 蒙古族人 口概祝 张植华 关于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人口情况 建国前后论著甚少 这一方面固然是大汉族主义 带来 的恶果 但有关蒙古族人口数字及其变化情况史料的极端缺乏 也确给这一问题的探讨造成 很大困难 笔者承中国第一 第二历史档案馆的鼎力协助 查阅了清朝理藩院 部 北洋 政府蒙藏院和国民党政府蒙藏委员会有关档案以及其他史籍 得到一些不甚完整的资料 木 文 轰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 对清代户籍制度 清末户口调查 清朝政府的蒙古比丁制度 洁 初至清末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人 口变化以及民国时期内蒙古各盟旗蒙古族人口情况 作一初步 整

2、理 并以此就教于同志们 人口的数量及其构成 虽然不是社会性质的决定性力最 也不能决定社会的发展 坦 是 人毕竟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主体 没有一定数量 的人口 就不会有社会物质生活和其他社 会 活动 更不会在人类社会历史舞台上演出威武雄壮的戏剧来 因此 人口的数量及其变化 情况 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它对社会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 可以促进或者延缓社 会的发展 自古以来 历代王朝的统治者都很重视人口问题 周知民数 为国之本 强 国之君 必料其民 是有一定道理的 中国自周秦以来 统治阶级为征赋兵卒 科敛力役 即有 料民之举 注 意 人口数字 的统计 自汉代乃至明初 编审人口统计之法 史籍中记载不多

3、语焉不详 较 为清晰者为 北魏 唐 金 明四代 其中以明代实行的保甲制度较严密 并影响到近代 我国现在通 用 的户口册 明代称户帖 即滥脑于明朝 清代户籍制度是沿用明代旧制 按照居民居住地域不同 采用坊 城中日坊 厢 近 城称厢 里 乡村叫里 之法 由各州县编造黄册 即赋役册 统计户口 初定三年编审 一次 顺治十五年 16 58 改定五年编审一次 康熙二十五年 以原定编审期限太长 民 人等侯无期 青役得以任意作弊 乃更定每岁底把丁摇赋籍汇报 这就是按年例奏 一年一 报 五年编审和按年例奏 在清朝初期是相辅而行的 自康熙五十一年 17 1 2年 规定 滋 皇朝通考 卷八十五 食货略五 压朝通净

4、卷九 食货九 生人丁 永不加赋 雍正年间又推行丁银摊人地亩 后 黄麟即赋役 册就失去作用 到了 乾隆三十七年 1772年 乃明令废止 当时户口编审采用的是保甲制度 通过保甲法所得 的各省户籍及人口情况是由清朝中央政府的户部掌握 并根据顺 床朝以来的惯例按年汇编 奏报 因此 自乾隆年间直到清朝末期推行 新政 设立新官制为止 上 述保甲法为基础 的 户籍管理制度一直沿用未改 清朝末期改定新官制 户籍管理由户部移交给民政部 光绪 三十三年厘定官制 以户部 为度支部 而改前设立之巡警部为民政部 调查户口归其职掌 各省则以巡警道长司其事 清末进行过两次户口调查 这两次调查是根据民政部参考几个资本主义国家

5、户籍法制定 的 户口调查章程 进行的 其目的是 务除以前各省保甲填写门牌奉行故事之积 习 以植 将来实行户籍法选举议员之始基 经过这两次调查后 清朝时期通行了二百余年的保甲 制度乃告结束 这两次调查各有侧重 第一次是光绪三十三年三月民政部奏请清查各省及 藩属 各地户数 并颁发表格通令各省据实查报 令人费解的是 这 次户数调查 内蒙古地 区的蒙古族户数情况在档案中没有保留什么材料 只好暂付阔如 第二次人口调查是 予备立 宪 的产物 因为人口确数是选举 纳税 征兵等新政的依据 国会既 已提前办理 所有选 举议员等事必须户口查明方易著手 因而清朝政府通令全国各省和 藩属 地区 将调查 人口总数从速办

6、理 于明年 宣统三年 一律报齐 按照规定 从宣统二年到三年 19 10 1911 全国各省各地区都进行了人口调查 这 年八月十九日即公元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爆发武昌起义 接着清帝逊位 清朝宣告灭 亡 清 朝中央政府的民政部亦随之结束 各省人口调查虽然有的按期报部 但材料 零乱 不全 未 报者为数不少 这就给人口问题的研究带来困难 有清一代对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丁户管理方法是比 丁制度 所谓比 丁就 是以旗 为 单 位 每三年编审一次蒙古壮丁 比丁时 凡男子在十八岁以上六十岁以下者均列为壮丁 皆有当兵的义务 一百五十名壮丁编一佐领 苏木 其中五十名为常备现役兵 所余之一百 名为予备役兵额 所有壮丁均记

7、人档册 三年比丁 辩其卒伍 并人尺籍 年及 六 十者退 伍 废疾者除名 若遇比丁之年 即由清 朝中央政府主管蒙藏事务机关的理藩院 清末 实行新官制改称理藩部 制定红格直行比 丁档册 按旗分发 然后由各旗将全 旗 壮丁 姓 名 年令 原有壮丁数 新添和除名壮丁数姓名人数情况记人比丁档册 此比丁档册在十个 月内办妥 选派专人 报送主管该旗的盟长转呈主管盟旗事务的都统或将军 再呈送理藩院 部 备核 由于清朝政府是把蒙古骑兵做为常备部队的主力之一看待 因之 三年一次的 比丁制度 有清一代 一直视为重典 比丁时 如有隐瞒 私卖和逃散丁口情事 一经查出 该 通典 卷九 食货九 皇朝通考 卷十九 大清会典事

8、例 卷一二三 户部户口 清史稿 食货志一 户口 同 民政部具奏调查户口章程摺 又见 光绪新法令 第二册 宣统新法令 第二十八册 徐世昌 东三省政略 蒙务上 蒙旗篇 旗王公世爵以及主管此事的大小官员都要受到严厉处罚 O 应当指出的是 此种蒙古比丁制度开始时仅限于内扎萨克四 十九旗 即哲里木盟 卓 索 图盟 昭乌达盟 锡林郭勒盟 乌兰察布盟 伊克昭盟等六盟所属各旗 喀尔喀四部落 种布多 阿拉善 额济纳 归化土默特及西宁办事大臣所属的青海左右翼盟二十九旗 呼伦 贝尔各旗 察哈尔各部十二旗群 均不在比丁之例 到了光绪三十四年 理藩院则例 才 加进了 喀尔喀等处比丁 归 化城蒙古比丁 的规定 此外 比丁

9、档案所记载的仅是 男子 的 一部分 六十岁以上 十八岁以下的男子以及妇女和儿童均未编人 这种情况就给了解内蒙 古地区蒙古族人口数及其变化情况的探讨带来困难 尽管这样 比丁档册还是有其重要价值的 令人愤慨的是一九00 年义和团运动期间 瓦德西率领的八国联军统帅部就驻扎在理藩院衙门 这些帝国主义分子别有用心地将理藩院 档案同其他珍宝财 富一起焚掠一空 据说其中一部分关于沙俄侵略我国蒙古地区和边疆地区 的文书 图籍和档案被沙俄侵略军捆载而去 这些帝国主分义分子 掳掠毁坏我国文化遗产的 罪行 我们是不应忘却的 内蒙古某些盟旗的蒙古族人 口有较明确的记载是清末宣统二年 191 0年 的民政部第二 次人口

10、调查 这次调查是由民政部转咨理藩部办理的 这是因为清代定制 内 外蒙古 青 海 西藏等所谓 藩属 地区统辖于理藩院 部 按照户口章程第三十六条规定 凡未 设行省如内外蒙古 青海 西藏地方 应由各该管长官照本章程另订细则 分别调查 一律 按期汇报民政部 这个规定下达后 蒙藏地区不少盟旗上书表示异议 察哈尔都 统据锡林果勒盟长呈报游牧地方户口数目一切事项 循照内地究查 实 难确知 请免详 查 科尔沁图什业图王业喜海顺呈请禁止酸泉县调查户口 西藏大臣更认为 藩属与 行省诸多不同 当时西藏还难以施行宪政 因而西藏户口调查就没有进行 但 蒙古地区的 户口调查 理藩部认为必须坚决进行 一 臣部以为事关统计

11、 凡属臣民均应调查 蒙属 不得独异 分别咨剖各盟旗并东三省总督 察哈尔都统 仍令遵照前文 将苏木以下人口由 该盟长开报呈送 不得畏难惊疑 依限送部 以便转咨 庶符定章 而重宪政 正是由 于蒙旗上层有所抵触 所以第二次户口调查到宣统三年 191 1年 八月前夕 报到理 藩部的仅有锡林郭勒盟 察哈尔十二旗群 卓索图盟 昭乌 达盟和外蒙古 青海等盟旗 而且 这些报表由于没有按照调查表格要求的内容填报 又令重新补报 这样 档案里反映出来的 户口材料就很零乱 有的报来户口花名册 如阿拉善旗 有的只报户数没有人口数 如卓 索图盟 有的只很各佐领属下户数或各王公台吉的附丁数等等 二 在了解清朝对内蒙古地区蒙

12、古族丁口管理制度及户口调查情况后 我们就 可以进而对内 理藩院则例 卷九 光绪三十四年本 清朝理藩院档案第2 1 5号 理藩部奏第二届已办事捎 联豫 西藏情形与内地不同宪政骤难筹办摺 叻 清朝理落部档案第21 6号 蒙古地区蒙古族人口及其变化情况作某些探讨 首先遇到的问题是 清代初期内蒙古的蒙古族人口总数到底是多少 到了清末它是增加 了还是减少了 这些增减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应该承认 到目前为止 我们没有从汉文档案和史籍中查阅到清初内蒙古地 区蒙古族人 口总数的明确记载 但这并没有使我们灰心 因为另外一些史料给我们提供了解决这个问题 的线索 这就是 清初各盟旗的佐领数 大家知道 清初在编制蒙

13、 古各旗佐领时 是依据各旗户百的多寡来确定的 佐领是旗的法 层单位 它由一百 五十户组成 佐领受旗扎萨克之命办理审查丁册 征发夫役 收缴课税等事 务 崇德元年 1636年 清朝政府将归化土默特部众编为左右二翼 旗 编审土旗时 即 以一百五十正户为一佐领 苏木 所谓正户 就是不包括喇嘛 黑徒 鳃 寡 孤 独 指的是男妇儿女齐全的户 而且一般还是四口人以上 包括四口人 才算正户 根据上述 编制规定 我们依据 乾隆大清会典 的记载 在知道了内蒙古各盟旗的佐领数后 以一百 五十户相乘 就可以得出内蒙古各盟旗的户数 户数与每户人口数相乘 就 是内蒙古地区蒙古 族人口的总数 但是 四口人以上为正户 那么这

14、个 以上 是多少呢 解放前后一些涉及 蒙古族人口的论著 多以每户五人来计算的 但这些论著没有说明他们依据什么资料作出这 种论断 有的只说这是按照 一般的惯例 在查阅清朝理藩院一些档案资料后 我们不赞 同这种说法 清朝理藩院第21 5号 21 6 号 22 0 号 22 2 号关于锡盟 青海右翼盟旗和外蒙车 巨汗部的户籍报告档案表明 锡盟乌珠穆沁右旗平均每户是4 3 9人 左旗平均每户3 6 5 人 东浩济特旗平均每户3 0 6人 阿巴哈那尔左旗平均每户3 1人 右旗每户平均 3 3人 青海右 翼十二旗平均每户3 16 而外蒙古车臣汗部 的二十 四个旗中 平均每户三口人的有十四个 旗 四口人的有

15、九个旗 只有车臣汗旗平均每户5 3人 这些档案材料充分说明以五 口 之家 做为蒙古族每户平均人口数论据不足 因而是不妥当的立论 根据宣统三年 19 1 1年 研究 清末第二次户口调查的王士达先生的统计材料 当时内蒙古各盟旗蒙古族平均 每户有4 5 7 人 伊犁将军所属各部蒙古族 这些蒙古族有的是从察哈尔迁去的 平均每户人口为4 7 1 人 另据 1944年国民党政府蒙藏委员会派驻额济纳旗专员的报书告所附额旗户口册 该旗平 均每户为4 7 8人 这 三个数据的平均数为4 6 8人 我们认为这个平均数据虽 不精确 但它 较 为合理 接近实际 是个近似数据 因此 我们即 以上述材料为据 以平均每户4

16、 6 8人计 算 那么清初内蒙古各盟旗蒙古族人口情况如下表 盟旗别佐领数户数 人 口数 哲里木盟 23 43 5 10 0r 6 4 Za s 率索图盟 32 2 45 3 002 27 0 44 昭乌达 盟 29844 70 0 20 106 锡林郊勒 盟 113 16 95079 326 乌兰察布盛 52 7 80 0 36 50 4 清朝理藩 部档案 第2 1 5号中的第十个档案件 必 王士达 民政部户口调查及各 家估计 宣统三年版 心国民党政府玻截委员会档案第别O号 察哈尔邵 一 2 0 1 8 000 84 240 伊克昭盟 72 441 1 00 1 92 34 8 归化土欲特旗 6 0 9 000 4 2 012 阿拉善旗 82 50 02 618 额济纳旗 32 0 01 404 伊克明安 旗 2 300 1 404 总计 1 4 5 5 222 7 50 1 043 470 关于清初的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人口总数 我们还可 以通过另一条途径来探求 那就是清 代内蒙古各盟旗的现役兵额数 众所周知 蒙古民族向以晓勇强悍 骑射善战著称于世 清王朝在统一全国过 程中 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