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地铁新线建设运营建议汇编

上传人:d****y 文档编号:127487995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DOCX 页数:216 大小:4.4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地铁新线建设运营建议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216页
南京地铁新线建设运营建议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216页
南京地铁新线建设运营建议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216页
南京地铁新线建设运营建议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216页
南京地铁新线建设运营建议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2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京地铁新线建设运营建议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地铁新线建设运营建议汇编(2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录1 车辆42 线路53 轨道64路基115 车站建筑126 高架结构257 地下结构278 工程防水299 通风、空调与供暖3010 给水与排水3411供电4012通信5213信号6514 自动售检票系统7315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8316 综合监控系统8617 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8918 乘客信息系统9118519门禁9220 运营控制中心9321 站内客运设备9822站台门10223车辆基地10424其他134总则1.0.1 为使南京地铁新建线路在安全、可靠、经济的同时,能最大程度符合并满足运营服务、管理实际需要,特提出本建议。1.0.2 本建议基于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

2、)及相应产品国家标准基础上编写,是对部分规范内容的细化,对运营需求的具体化、明确化以 及运营出于安全考虑和乘客服务需要新增的需求、建议,以期消除地铁建 设中设计理念和运营服务实际需求之间存在偏差。1.0.3 本建议是在总结南京既有线路开通接管、运营维护管理经验,并对现场问题及遗留问题整改情况的记录、分析、梳理及总结基础上汇编成册, 可作为南京地铁新建线路的设计、建设、质量管理等工作的参考依据。1.0.4 本建议不含术语、运营组织、限界、防灾、环境保护章节。1.0.5 本建议条款编号参照地铁设计规范编号。1.0.6 在不违反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规定及相应产品国家标准情况下,南

3、京地铁新建线路应尽可能采纳本建议内容,以满足后期运营 需要,减少后期变更及整改。1.0.7 本版本在 2015 版南京地铁新线建设运营建议汇编基础上进行修编,以指导“十三五”新线的设计、建设工作。1 车辆1.1.1 车辆至少应有 8 个顶升位,其中架车顶升位 4 个、检修顶升位 4 个, 救援顶升位可与架车、检修顶升位兼用。1.1.2 列车上应设置视频监控设备,实现对司机、客室情况的监控。1.1.3 车载视频系统应具备时钟同步功能,即列车视频服务器平台时间、录像时间、摄像机时钟时间、实时画面显示时间应自动保持一致。1.1.4 控制中心通信网管室应设置车载视频监控终端。1.1.5 列车两端应设置

4、摄像机,能拍摄列车运行前方的图像。2 线路2.1.1 线路设计应尽量减少曲线的设置,特别是连续的 S 弯曲线。2.1.2 设置单渡线的车站,除与其他配线,如联络线等的道岔组合布置时可按功能需要确定单渡线的方向外,其余车站包括一般中间站和站前设单渡线的尽端站应按照弯进直出布置。2.1.3 车站与区间隧道交界处等结构形式变异地段不宜设置道岔、竖曲线、温度调节器等复杂设备,减小结构不均匀沉降对线路造成的影响。困 难条件下,竖曲线应尽量靠近有效站台端部设置。2.1.4 设计文件以及相关标牌制作应采用上、下行命名方式,不应采用左、右线命名方式。3 轨道3.1 一般规定3.1.1 线路轨道结构型式及扣件、

5、轨枕、道岔等主要零部件应遵照南京地铁标准图集设计,采用统一规格,减少种类,便于养护维修。3.1.2 在线网具备一定规模,站间距较大情况下,应配置钢轨探伤作业车。3.1.3 正线及试车线应采用最高撞击速度25Km/h 以上的的车挡,且型号统一,便于维修。并应向运营单位提供相应产品试验报告,车挡铭牌上应注明允许冲撞速度以及车挡占用轨道长度。3.1.4 高架桥等露天地段应按环评报告要求采取相应的减振降噪措施。3.1.5 高架防脱护轨应采用防松螺母,并应同时做好防脱护轨的减振及防胀设计。3.1.6 车辆基地和停车场道口应采用整体式橡胶道口板,具体做法可参见附图。橡胶道口与混凝土道口或混凝土地面之间应不

6、留缺口。3.1.7 联络通道兼废水泵房处过轨管线不应影响道床排水。3.1.8 为满足调试需求,基地三月检库、静调库内股道均设置为水平轨。3.1.9 人防门框与轨道保持 3cm 的安全距离或采取相应的绝缘措施,避免钢轨打火灼伤。3.1.10 基地练兵线宜考虑轨道、信号、接触网专业的实操培训需求,统筹设计。3.1.11 应采用 CPIII 轨道基础控制网技术进行铺轨,以加强轨道的线路质量。3.1.12 铺轨完成后应对全线钢轨(含岔区)进行预打磨,达到预打磨标准。3.1.13 为方便司机上下车,同时确保特定情况下误入折返线乘客的上下车安全,需在正线设置登车平台,设置位置为列车正常停车时,靠近站台侧的

7、司机室门处(每条线路大小交路折返站设置,具体安装站点应根据线路特点、限界等因素与运营讨论确定)。为减少露天环境下登车平台的维护工作,该登车平台应为全不锈钢材质(含主体及配件),免维护设计。3.2 钢轨及配件3.2.1 整体道床轨下垫板应采取弹性好,寿命长的垫板。3.2.2 绝缘接头螺栓设计应考虑防松设置。3.2.3 曲线半径400m 的地段应设置涂油器以减小钢轨和车轮的异常磨耗。3.2.4 高架线道岔前后与长轨条相连时,设置钢轨伸缩器。3.2.5 正线道岔内直股接头、地下线无缝线路缓冲区接头、温度调节器前后接头应采用全断面夹板式冻结接头。3.3 扣件、轨枕及道床3.3.1 区间线路普通道床地段

8、排水沟应采用双侧明沟;浮置板铺设地段采用基底中心水沟,应做好排水方案及前后顺接,保证水流畅通。3.3.2 盾构区间隧道宜采用半圆形水沟,道床与水沟间设置结构钢筋,并一次性整体浇筑。并做好人防门处排水沟的设计,保证此处排水畅通。3.3.3 道岔和线路应设计为钢筋混凝土枕,其中高架线、地下线道岔采用桁架长枕,车场线采用混凝土岔枕。3.3.4 轨道扣件宜采用达克罗等防腐工艺,且经防腐处理后的金属件经120 小时的中性盐雾试验(NSS 试验)保护级应不小于 9 级。3.3.5 正线扣件使用的轨距块应根据型号不同进行颜色区分,便于现场施 工,便于运营后期维护。具体要求如下:6#轨距块采用黑色,12#轨距

9、块采用原色,8#轨距块采用紫色,10#轨距块采用绿色。3.3.6 整体道床铺设地段(含正线、出入线及库内线等)混凝土枕应采用不锈钢组合尼龙套管,外管为不锈钢材质,内管为螺旋形尼龙套管,便于现场更换失效尼龙套管,且不破坏混凝土结构。3.3.7 除地下线外所有的扣件螺栓均应加装玻璃纤维螺母罩。3.3.8 不同道床类型(含减振道床)的设置长度不应小于远期一列车编组长度。3.3.9 道床和结构底板属于不同的结构物,混凝土标号一般也不一致,浇筑时间存在较大的时间差,在设计时需考虑在地质条件或水文条件不良地段,结构底板设置预留钢筋,伸出结构底板面,与道床钢筋网绑扎相连, 增强结构底板与道床的整体粘结性能,

10、有效减缓道床剥离病害的恶化发展。3.3.10 在地质较差的盾构隧道区间(如河西地区、江河漫滩等)设计中, 应考虑在道床预留注浆孔,以便在运营后期出现隧道过大沉降时,通过预留孔对隧道底部进行注浆来控制沉降发展,避免钻孔对道床和管片结构造成的破坏。预留注浆孔采用防锈、寿命长、可重复使用的材质。3.3.11 转辙机基坑应加强防水设计,易渗漏水地段,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敷设排水管、增加集水坑和排水泵等排水措施。3.3.12 隧道洞口处应设置不小于 3 道横截沟,将隧道外雨水截流引至洞口处雨水泵房,尽量避免向轨行区倒灌。3.3.13 线间距小于 4.5 米的碎石道床铺设地段,两线间应用道碴填平。3.3.1

11、4 区间集水井应设置统一尺寸,四周留有盖板槽,并加铺混凝土盖板。 中间水沟地段距端部 1m 位置处应加装不锈钢水篦子。3.4 道岔及其道床3.4.1道岔尖轨第一连接杆与第二连接杆之间的道床应预留或开凿凹槽, 满足钩锁器加装条件。3.5 轨行区标识3.5.1 轨行区轨道及行车标识,按附件要求进行设计。施工前应与运营公司相关专业做好确认。3.5.2 设计文件以及相关标牌制作应采用上、下行命名方式,不应采用左、右线命名方式。3.5.3 轨行区内应设逃生标识。3.5.4 轨行区标识应避免被广告牌等设施遮挡,以便列车司机观察。4路基4.1.1应做好隧道与地面、高架桥过渡段路基处理,防止过大的沉降。5车站

12、建筑5.1 一般规定5.1.1 车站站台尽可能设计为直线段,便于司机瞭望。站台边不应有立柱, 如困难地段必须设置立柱,站台立柱应不影响司机观察。5.1.2 站台司机立岗处应预留不小于 3 的空间,地面采用防滑材料,用黄色标贴划定司机立岗区域。司机室与直线站台间隙不应过大,站台安全黄线延伸至司机室外,瞭望方向无遮挡,车头至车尾尽量满足通视要求, 如因地形限制无法满足,需设监控设施等。5.1.3 车站办公区内宜设置员工卫生间;全线车站、车辆段厕所(除残疾人位)应采用蹲式设计。5.1.4 车站公共卫生间,男女厕所的位置应统一,符合大众习惯;男女厕所的标牌应设置在墙面上,便于识别;卫生间入口有高低差的

13、位置,应用带有色差的地砖进行区分,起到提示作用。5.1.5 公共区尽量不采用斜坡,如确需采用,应做好防滑并设醒目的警示信息。5.1.6 车站办公区公共洗手池旁或茶水间应设有拖把池,拖把池不应设置 在男女卫生间内。5.1.7 车站应在公共卫生间区域设置无障碍卫生间,并在卫生间内设置无 障碍设施、儿童座便器、儿童盥洗室等设施。5.1.8 车站应在靠近公共区位置设置母婴室,母婴室里应设置哺乳区、婴儿护理区,并宜划分哺乳小间。5.1.9 车站办公区若设于附属楼且无连廊相通时,在站厅设置票务室,按照票务室标准配置防盗窗、防盗门、摄像头、电源、空调等。同时,在站厅至附属楼间径路设计坡道,便于票款运输。5.

14、1.10 地面、高架车站(尤其是造型较为独特的)设计时需考虑外立面及顶棚清洁的需求,以及实际清洁手段的可行性与安全性(如在顶棚根据安全绳固定要求设置一定数量的固定环),优先考虑采用免清洁的外立面及顶棚。5.1.11 建筑诱导缝应避开电气设备房。5.1.12 车站设有连廊时,应加强连廊排水措施,连廊内应设地漏并配设排水管,以防止积水。5.1.13 高架车站顶棚宜采用全封闭大顶棚设计,如果不能采用全封闭顶棚设计,投影面应覆盖整个站台层,并以站台边缘为起算点,外挑 45 度。同时,为防止顶棚雨水积蓄导致渗漏水隐患的产生,尽量避免采用大波浪式顶棚设计。5.1.14 高架车站顶棚应设置永久性的人行检修维

15、护通道,为保证安全, 宜选用笼型爬梯设计。5.1.15 设计中须系统考虑车站内排水系统,应将设备房、站内生活废水、 污水、隧道雨水、站内渗漏水、出入口流入的雨水等纳入排水系统。排水沟和下水出处均须设置,有条件的地方排水沟与结构板同期浇筑施工,并采用防水措施,以防积水渗漏。否则,应在迎水面涂刷防水胶,以加强防 水。5.1.16 站台夹层中需考虑排水和防水问题,尤其是站台夹层标高较低易 产生积水处。5.1.17 高架车站站台两端应结合建筑风格,采用钢化玻璃护栏等不易攀爬的隔断设施与站台门相接,将站台和轨行区有效分隔,不应在两端设金 属围栏。5.1.18 地下车站出入口标高应高于路面,并设台阶,防止路面积水倒灌。5.1.19 地下站垂直电梯基坑应有加强防水设计。5.1.20 车站和中间风井内的环控机房、风道、消防泵房、气瓶间应明确 采用水泥固化剂等工艺,确保地面不起砂、易清理。5.1.21 对于轨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