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会副主席脱贫攻坚先进事迹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127485684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会副主席脱贫攻坚先进事迹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工会副主席脱贫攻坚先进事迹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工会副主席脱贫攻坚先进事迹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工会副主席脱贫攻坚先进事迹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工会副主席脱贫攻坚先进事迹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工会副主席脱贫攻坚先进事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会副主席脱贫攻坚先进事迹(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审计局工会副主席脱贫攻坚先进事迹-青春辉映扶贫路xx县审计局工会副主席xx,2018年初被选派担任xx镇和平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他以共产党人的时代脊梁和担当精神,长年累月扎在村里,砥砺奋进,脱贫攻坚,短短两年,就带领所驻村的x户贫困户x人整体脱贫出列。中国审计报、国家审计署和省审计厅、市审计局网站先后多次报道了他脱贫攻坚的先进事迹。去年底,他被推荐评选“全县最美干部”。铺修机耕路xx村五组xx村后有一畈x多亩的肥沃耕地,常年种植蔬菜、棉花等经济作物。通往那畈耕地只有一条羊肠小道,村民去那里干活很不方便,叫苦不迭。群众利益无小事。x驻进村后,与村“两委”干部实地踏勘,谋划把那条羊肠小道翻修成一

2、条长x米、宽x米的水泥机耕路。经测算,工程需投资x万元。钱从哪里来?xx同村“两委”商量来商量去,一致认为不能抱有对国家“等、靠、要”的思想,决定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采取“一事一议”的方法商量解决修路资金问题。工程施工队也不请,把村里的能工巧匠组织起来,自己修路。工作队员和村“两委”干部打杂工,节约工程劳务成本。说干就干!2018年12月初,工程资金如数筹齐,修路工程如火如荼地拉开了序幕。每天天一亮,大病初愈的xx就和另一名工作队员赶往工地,提前做好各项施工准备工作。施工中,他们见事做事,重活脏活抢着干,连双休日也不回城休息。村里的能工巧匠们见工作队员如此卖力,一个个精神抖擞,斗志昂扬,工程施工

3、进度快,质量好。不到半个月,工程顺利竣工。每当村民们踏上这条平坦、舒适的机耕路,总是啧啧夸赞:“这不仅是一条机耕路,更是一条连心路、致富路、幸福路。”改造旧危房xx驻进和平村时,村里有x户贫困户住着危房。现如今,这x栋危房均已改造一新。三组贫困户栾文忠,是位年逾七旬的孤寡老人,吃着五保,原住在一间20多平方米的危房里。这栋危房年久失修,已经摇摇欲坠,达到d级危房标准。老人担心房子倒塌,早已寄住到亲友家里去了。有一次,xx转到三组走访群众时,了解到了栾文忠的住房苦处。他痛心疾首,不停蹄地跑镇里,奔县里,很快争取到了上级下拨的农村危房改造扶持资金2万元。老办法照搬。村里采取“一事一议”的方法筹资解

4、决建房劳务费用,组织能工巧匠帮老人盖建新房。xx和另一名工作队员又义无反顾地当上了盖房工地上的搬运工。2018年12月底,新房落成了。xx开着面包车,把栾文忠从亲友家接了回来,乐呵呵地住进了新房里。老人老有所居,xx却心事未了。他返回局里,向局领导汇报了栾文忠的家庭生活情况,请求局里拨款帮助栾文忠添置家具。局党组经研究集体拍板,拨款给栾文忠老人购买了饭桌、凳子、厨具,送到老人家中。栾文忠喜笑颜开,逢人便说:“社会主义制度好,共产党的干部亲!”打造“工薪族”缺劳力、缺技术、缺资金、缺项目、缺门路,是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瓶颈因素。xx与村“两委”苦苦思索,决定开发公益性岗位,让一部分贫困户成为“工薪族

5、”。2019年春,村里安排贫困户x人担任村里的保洁员,其中由国家财政支付工资的x人,由市场运作的环保公司支付工资的x人。财政支付工资标准为每人每月760元,环保公司支付工资标准为每人每月600元。二组贫困户龙银涛,患有侏儒病,现年60多岁,终身孤寡,前些年靠开个茶馆和小卖部维持生计。现如今,成了村里由国家财政支付工资的保洁员,每年新增了x元的固定收入。凡事事在人为,和平村为贫困户打造“工薪族”的步伐一发不可停止。xx与村“两委”干部一商量,又组建成立了开园香蔬菜专业合作社,其中安置贫困户5人季节性就业,从事农产品包装工作,每人兜底工资x元。加上加班加点,在专业合作社就业的贫困户劳动力4个月季节

6、性上班的工资收入实际达到x万元以上,最高的可拿到1.5万元。放飞“候鸟群”改革开放后,和平村富余劳力走南闯北,常年在外务工经商的村民达800多人,占全村总劳力的75%。xx瞄准了产业扶贫的这一契机,在村民外出打工相对集中的群体中建立党小组,开展外出党员与村里贫困户“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依托外出农民工党组织带领和组织贫困户富余劳力外出务工经商,向浩浩神州放飞“候鸟群”。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和平村贫困户揭开了产业嬗变新的一页。去年,村里长期呆在家里的包括原已脱贫的x名贫困户青壮劳力与村民们一起,赴武汉,下广东,上北京,到东北,融入了劳务大军行列。三组贫困户张水平夫妇二人,均已60多岁。今年,xx协

7、同村“两委”为他家转让了责任田,让外出农民工党组织把他们夫妇二人带去武汉打工,一人在车间当工人,一人做门卫,每月工资合计x元。发展“产业链”无农不稳,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和平村有7户贫困户仍耕种着责任田,这些田要种,但要看是怎么个种法?去年,xx与村“两委”经过商量,以蔬菜产销一条龙的开园香蔬菜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将贫困户全部吸纳到经济合作社,以土地和蔬菜大棚入股,既参加分红,又推广运用大棚蔬菜种植技术,提升耕地产出效益。大棚种植时令蔬菜,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早,人早我精、人精我优。和平村现已成为省农村经济合作社示范单位,大棚种植的辣椒、茄子、包菜、蕃茄等x种蔬菜已获国家绿色认证,除本

8、地蔬菜商贩来村蹲点收购外,订单还远销武汉、河南、北京、东北三省等地。一组贫困户龙云祥,种植大棚蔬菜x亩,去年由于市场行情好,1-5月份就获蔬菜纯收入x万元。加上他本人在经济合作社从事包装工作的工资收入和x个孩子在外打工的工资报酬,去年家庭纯收入达x万元。脱贫攻坚,决胜小康,xx和全村干部群众一起,正演奏着一曲壮丽的时代颂歌。致富不忘党恩真情回报社会“我是土生土长的xx人,因为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我富裕起来了,但致富不能忘党恩,我想着,一定要为家乡人民做点事。”作为扶贫明星企业代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呼山众创公司总经理岳绍的发言透着朴实和坚毅。看着一片片波光粼粼、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哈尼梯

9、田和许多贫穷老乡的身影,岳绍的内心隐隐作痛:乡亲们守着千年以前老祖宗留下来的梯田,为什么日子还那么穷呢?光靠种田,过不上好日子;贫穷的家乡,留不住年轻人。他下决心:要让这里富起来,留住这片绿水青山,让外出的人尽快归乡。为了让红米更值钱,20xx年,呼山众创公司流转了x亩土地建成水稻种植示范基地,种植拥有x年历史的红米老品种,让现代人重新从舌尖上寻回乡愁和记忆。经过3年的努力,如今,当地群众种植的红米卖到了“北上广”,原来市场上每公斤5元钱的红米,现在可以卖到20元,带动x户贫困户年增收60多万元。为了帮助老百姓拓宽致富路,该公司又从国家淡水中心引进高品质的种鱼,在呼山投资x万元建立标准化鱼苗孵

10、化基地,为哈尼群众的致富开拓了更广的思路。路子对了,老百姓的腰包也鼓起来了。如今,千年梯田焕发了新的活力。梯田亩产值由单纯种植水稻不到x元提高到x元以上,带动5500多户贫困户增收,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赢的产业扶贫新路子。在岳绍看来,带领父老亲乡们“众创”确实很不容易,但努力帮助更多的贫困户圆上千年梯田的致富梦,这不仅是个人的故乡情结,更是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与担当。作为社会扶贫模范代表,带领山区群众摆脱贫困一直是大理洱宝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协鼎坚守的初心和使命。1972年,刚满19岁的李协鼎进入供销社系统工作,后来担任县供销社果品厂厂长,从此与梅果结下了不解之缘。1995年

11、,他下岗回到农村。当时全县梅果产业处于低迷时期,大片的梅树被砍掉。他难过又痛心之余,毅然用1.6万元下岗金创办了大理洱宝实业有限公司,决心用毕生精力改变果贱伤农、梅果产业精深加工滞后的状况,带领山区群众摆脱贫困。多年来,从积极动员群众种植果树到带领群众探索精深加工、发展林下经济,李协鼎在扶贫路上从未懈怠。以距离洱源县城x公里的松鹤村为样板,他将梅果产业的扶贫机制推广到全县,引导、带动全县广大群众建成了x万亩优质梅果基地,辐射带动全县种植核桃、木瓜x多万亩;引导、带动x万多人口,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x万多人。24年间,他出资x多万元,解决多个贫困村人畜饮水困难、村庄道路建设等问题,成立扶贫车间,解决贫困群众就业和收入问题。扶贫济困,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秉持这一理念,24年来,李协鼎与贫困山区群众风雨同舟,履行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经验/事迹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