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27470694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6课 冷战冷战的含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冷战的背景: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军事(世界各地的军事基地)、经济实力(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称霸欲望十分强烈。(认为它的民主制度是最优越的,全世界都应实行和它一样的制度,认定社会主义国家都具有侵略性)二战后,苏联的西部边界大大向西推移,在东欧建立起与苏联类似的社会主义制度,实力大大增强,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威望,成为唯一能抗衡美国的国家。苏联认为战争是资本主义垄断和竞争的产物,美国作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是苏联潜在的防御对象。原因:美

2、苏两国的国家战略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冷战的发生序幕: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开始标志: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的内容:把世界分为“自由国家”和“极权政体”两个对立的营垒,宣称美国将领导和帮助所有选择“自由制度”、抵抗极权的统治力量。杜鲁门主义的实质:干涉别国内政,遏制共产主义和苏联,称霸世界。杜鲁门主义的影响: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发展: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马歇尔计划的性质

3、: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称霸世界马歇尔计划的作用:对美国: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冷战实施的又一重要步骤;使美国在西欧的势力更加巩固,加强了对西欧的控制;在战略上遏制了苏联。对西欧:对西欧国家的经济复苏起了很大作用冷战的基本形成:1949年,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民主德国”。历史由来:根据雅尔塔会议,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了德国及其首都柏林。柏林危机:1948年2月,美、英、法三国计划将占领区合并,准备发行货币,筹建政权,引起了苏联的抗议。6月苏联切断西占区与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停止向西柏林供应生活物资,美、英进行反封锁。“柏林危机”爆发。11个月后,美、苏通过秘密谈判达成协议,双方同

4、时解除封锁。德国分裂: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又称“联邦德国”或“西德”。10月,在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又称“民主德国”或“东德”。德国分裂的影响:从此,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冷战高峰:北约与华约对峙1949年,美、英、法等12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影响:形成了西方集体防御体系,美国从军事上加强了对西欧的控制;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针对西德加入北约,1955年,苏联同东欧7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华沙缔结了友好互助条约,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总部设在苏联的莫斯科。影

5、响:标志着美苏全面冷战对峙的两极格局形成。性质:以美、苏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美苏“冷战”的影响:1.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严重威胁世界和平;造成了美苏两极格局长期对峙的局面;引发了局部战争。2.两大军事集团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3.军备竞赛不断升级,客观上推动了科技的发展进步。第17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欧洲的联合背景:二战后,西欧国家凭借原有的工业基础和马歇尔计划的援助,采用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0世纪50年代初,各国的工业生产基本恢复到甚至超过了战前水平。5070年代,西欧经济持续繁荣。原因:联合有利于西欧经济的发展;提高国际地位,保

6、证自身安全,摆脱美国控制。目的: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维护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联合过程欧共体:20世纪50年代初,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六国组建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六国又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三个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欧盟”成立:1993年,大部分西欧国家在欧共体的基础上组成了欧洲联盟。欧盟的发展:成员国公民拥有统一的欧洲护照;2002年,大多数成员国开始使用统一的货币欧元;2013年,欧盟的成员国已经达到28个。欧洲联合的意义:1、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欧盟各国的国际地位;2、促进了欧洲经济政治一体化的进程;3、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

7、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美国的发展与日本的崛起美国的发展原因:积极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技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具体表现:二战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发展速度放缓;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出现了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日本的崛起外部因素:美国对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颁布“和平宪法”;冷战开始后,美国积极扶持日本;朝鲜战争爆发后,日本获得了大量军需订单;内部因素:利用当时有利的外部环境,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具体表现:1955年,日本经济发展水平已超过战前;1968年,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的

8、国际地位得到提升;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谋求成为政治大国的欲望日益膨胀。影响: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冲击了美国的霸权地位,推动了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军费开支不断增加,引起了亚洲邻国的关注与不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开始建立罗斯福新政期间,颁布社会保障法,实行老年保险和失业保险;扩大:二战后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调整政策,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1948年,英国宣布建成“福利国家”,法国和联邦德国也宣布成为“福利国家”。20世纪50年代,美国两次修订社会保障法,扩大受益群体,提高最低工资,资助贫困学生。发展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建立起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

9、老、住房、失业保险和教育等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日趋完善。评价:积极:使广大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可以缓和阶级矛盾,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局限性: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增加了政府的经济压力,容易出现财政赤字;福利待遇过高,容易产生好逸恶劳的社会风气。第三次科技革命含义:二战后,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和航天技术为标志的科技革命兴起,又称“第三次科技革命”。成就:1946年,美国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成功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1954年,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人类对能源的利用进入原子能时代。1957

10、年,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课人造地球卫星。1969年,美国“阿波罗”号宇宙飞船登月成功。影响: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加速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出现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力量逐渐扩大;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表现: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取消了各国共产党的自主权,按照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了全方

11、位的内部改造。1947年,成立了“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要求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政权性质与苏联统一;在东欧各国进行了无情的大清洗,保证苏联政治路线和外交政策的执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1950年,中苏缔结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苏联的发展与改革赫鲁晓夫改革 20世纪50年代内容:政治:1956年,在苏共二十大闭幕时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经济:进行一系列改革。如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评价:积极: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模式,取得了一定的

12、成效;局限: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在苏联共产党内造成思想混乱。勃列日涅夫改革 1964年开始内容经济: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军事: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评价:积极:经济有了一定发展,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一些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常规武器、核武器、航天技术可以与美国抗衡。局限性: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1991内容经济:实施加速经济

13、改革方案政治: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评价:经济改革总体效果不佳;政治改革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随之加剧。东欧剧变背景:20世纪60年代以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上都出现严重问题;各国虽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成效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西方国家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加紧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表现: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政治上,实行议会制民主制和多党制;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苏联解体 1991年底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存在严重弊端

14、;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西方国家长期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经过:1991年,八一九事变,苏共高级官员发动政变,试图挽救苏联,但不到3天,即宣告失败。事后,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1991年,12月8日,白俄罗斯、俄罗斯、乌克兰签署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21日,苏联其他11个加盟共和国在阿拉木图签署阿拉木图宣言,宣告独立国家联合体及苏联停止存在。苏联解体的影响世界格局: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终结,加速了政治格局多极化进程。社会主义运动: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挫折,给社会主义国家带来巨大压力。苏联解体的启示:

15、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充满着艰难和曲折;制定政策要实事求是,符合本国国情。第19课 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万隆会议 时间:1955年4月 地点:印度尼西亚的万隆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许多亚洲和非洲国家取得独立;这些国家都面临着巩固独立、发展经济的共同问题,普遍反对冷战,不远卷入大国之间的军事冲突。与会国:亚洲、非洲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概况:通过了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万隆精神”:亚非国家和地区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巩固独立,保卫世界和平意义:提高了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非洲民族独立运动首先展开:1951年,利比亚宣布独立;1952年,埃及爆发了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起义,推翻了英国扶持的封建王朝。1953年,成立埃及共和国;1962年,阿尔及利亚人民推翻了法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高潮: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绝大多数殖民地国家先后获得独立。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继续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