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上传人:了*** 文档编号:127470400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历史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历史试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选修)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在中国历史上,先秦诸子百家的_成了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_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_则占据了民间社会的广阔天地,成为幽人隐士的精神家园;只有_在刹那辉煌之后烟消云散。上述空白处应依次填入 ( )A儒家、道家、墨家、法家 B法家、儒家、道家、墨家C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D儒家、法家、道家、墨家2、有人说:“近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古代中国什么都不禁,唯独禁人的本能。”你若同意上述的观点,主要依据是( )

2、A启蒙思想;民贵君轻 B人文主义;存天理,去人欲C因信称义;天人感应 D信仰得救;致良知,有孝道3、清末资产阶级革命者章太炎撰文评价一位古代思想家:“余姚者,立宪政体之师。观_所持重人民、轻君主,固无可非议也。”下划线上可填入的书名为( )A. 春秋繁露 B. 四书章句集注 C. 藏书 D. 明夷待访录4、据统计,汉朝公卿中没有文化或文化偏低者,吕后时期占40%,汉武帝以后,下降为10%,汉宣帝时公卿中几乎没有非文化者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A. 贵族垄断教育 B. 兴办太学C. 提升儒学地位 D. 官方确定教科书5、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

3、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你应帮他选择( )A“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B“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 C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 D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 6、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壁画则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了 ( )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B中外文化的交融性C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D艺术内容的时代性7、“其于西国所以富强之原,茫乎未有闻焉,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铁路耳机器耳。”这一言论 ( )A是洋务派对洋务运动所

4、进行的宣传 B批评了顽固派的冥顽不化C反映了维新派与革命派的激烈交锋 D指出了洋务运动的致命局限8、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中国人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不能佐证上述观点的史实是 ( )A林则徐建议制造炮船以抵御英国,被道光帝朱批为一派胡言 B康有为抨击坚持“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封建顽固势力C陈独秀指出: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D毛泽东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9、在胡适看来,中国人在文化上所面临的“真正的问题可以这样说:我们应当怎样才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吸收现代文化,使它能同我们的固有文

5、化相一致、协调和继续发展”。可见,胡适主张 ( )A反对传统,全盘实现文化西化 B中西结合,重构中国的新文化C坚守传统,抵制资产阶级文化 D中体西用,将西方文化中国化10、1912年2月15日,即清帝宣布退位三天后,孙中山率临时政府文武官员赴明孝陵,祭奠明太祖朱元璋。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孙中山革命思想中的( )A民族主义思想 B民权主义思想 C民生主义思想 D实业救国思想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下列历史术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工农武装割据” 新三民主义 ( )社会主义两类矛盾学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 B C

6、D12、下列四张纪念邮票以党代会为主题,其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共八大 中共十二大 中共十四大 中共十五大A主要矛盾 走自己的路 市场经济 邓小平理论 B建设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 初级阶段 科学发展 C主要矛盾 改革开放 计划经济 一国两制 D经济建设 国企改革 市场经济 基层民主13、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l977年后的中国转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了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材料中的“重建传统制度”指的是( )A又专又红的人才培养制度 B恢复高校招生高考制度C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D推进九年制义务教育14、“欧洲从希腊继承了什么?继承了关于人和社会的某

7、种概念的动力线。”这里所说的“关于人和社会的某种概念的动力线”是指古希腊的( )A法治基础上的民主运作方式 B人文主义和民主政治运作机制C轮番而治的管理模式 D集体管理的新形式15、某著作写道:“把统治权看做只是一种代办权,从而证明把人民的合法权利归还给拥有最高权力的人民这种革命是正当的”。该著作是( )A.社会契约论 B.论法的精神 C.理想国 D.纯粹理性批判16、宗教改革时出现的新教,英文为Protestantism,直译“抗议宗”。这里的 “抗议” 是指 ( )A抗议圣经的权威 B抗议国王的权威 来源:C抗议天主教会的权威 D抗议贵族的权威17、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开尔文在一篇瞻望20世纪

8、物理学的文章中就曾谈到:“在已经基本建成的科学大厦中,后辈物理学家只要做一些零碎的修补工作就行了,也就是在测量数据的小数点后面添加几位有效数字而已。”对此言论率先进行挑战的科学成就是( )A经典力学体系 B电磁感应现象 C量子论 D相对论18、有同学以“改变时空的发明”为主题绘制了一张表格,列出了交通运输、电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三方面的重要发明成果。下表中比较全面地反映这一主题的一组是 ( )A 火车 轮船 汽车 相对论 B 蒸汽机 电报 电灯 电车 C 电动机 电影 电视 电脑 D 火车 飞机电报 互联网 19、下列哪一个事件最有可能通过电视实况转播为民众所了解 ( )A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

9、“用磁力产生电流”现象的过程 B托尔斯泰的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的出版C赫胥黎与牛津主教威尔伯就进化论问题展开的辩论 D1936年第11届奥运会的开幕式20、恩格斯在谈到某一作品时说,他从中“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如革命以后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这部作品是指A老人与海 B西风颂 C人间喜剧 D安娜卡列尼娜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题,满分60分。区域内作答。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21、(13分)理学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有思想有见识的中国人在思考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与文化问题中所生出来的哲学智慧,

10、它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后半期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走势,现代的中国人仍然不得不面对由它所造成的社会及文化后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材料二 李贽生活在比较繁华的贸易港口泉州,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和观念通过这一窗口传播进来。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下,李贽的思想更具反叛精神,富有战斗性。他在焚书卷一中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饭之外,更

11、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也。”百度百科材料三 船山(王夫之)视宇宙为一生生不息之历程。在这个历程里,气之阴与阳不断地融合,如是,气与理俱日新不已。这种哲学导致了大胆的反传统结论。理既只是存现于具体事物与制度之中,那么宋明新儒学视为社会之典范的“天理”,就根本不存在了。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程朱和王阳明对“理”的认识有何不同?两者穷“理”的途径有何差别?(4分)(2)材料二中李贽对“理”是怎么认识的?分析产生这一认识的独特因素。(4分)(3)材料三中王夫之对“理”有何认识?请用同时代思想家的某一观点为材料三中“导致了大胆的反传统结论”提供佐证。(3分)(4)综合上述

12、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理学在社会教化功能中的积极作用。(2分)22、(14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和思想文化演变相互促进、交替进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已经说过,同、光时代李鸿章所领导的自强运动限于物质方面,是很不彻底的。可是李鸿章的物质改革已遭时人的反对,倘再进一步的改革政治的态度,时人一定不容许他。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材料二 一个国家,绝非可以一切舍弃其原来历史文化、政教渊源,而空言改革所能济事。则当时除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亦更无比此再好的意见。惜乎当时已届学绝道丧之际(根本就拿不出所谓“中学”来),学术之培养舆成熟,非短时间所能期望。而外患之侵逼日紧,内政之腐败依然,一般人

13、心再不能按捺,於是对全部政治彻底改革之要求蓬勃四起。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 就是没有西力东渐的事实,中国社会,慢慢儿的也要生根本上的变动的;不过变得慢些,又不是现在这种变法罢了至于具体的办法,要提出的方案,却不是一时办得到的事情。恰好这时候,西力东渐,和西洋人的社会渐渐地接触多了,关系密了;始而认识它的社会,和我们的组织不同;继而认识它的那种组织,我们实在不得不仿效。于是改革之事,就起了轩然大波。 吕思勉中国通史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作者对洋务运动及其指导思想的评价有何异同之处并说明理由。(4分) (2)对待改革,材料一中的“时人” 与材料二中的“一般人”态度不同,原因何在?(4分)(3)材料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