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我国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

上传人:huang****ling 文档编号:127459485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6.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再论我国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再论我国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再论我国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再论我国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再论我国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再论我国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再论我国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再论我国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近年来,我国银行流动性过剩 问题 日趋突出,不仅对 金融 体系的稳健运营产生不容忽视的 影响 ,也给宏观 经济 运行增加了不稳定因素。特别是进入2007年以来,巨额的资金流动性促使银行信贷规模急剧膨胀,不仅间接地拉动了资产价格全面上升,也对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稳健运行提出了挑战,因此,必须加以重视和疏导,防范流动性对宏观经济带来不利影响。一、我国银行业流动性过剩表现与成因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 发展 ,银行的存贷差却在不断扩大,大量资金在银行体系内循环,缺少有效的资金投放渠道。流动性过剩,无论是从表现还是从成因上来看,都是一个复杂的经济和金融问题。(一)银

2、行流动性过剩的表现当前从我国货币运行的基本状况来看,银行的流动性过剩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超额准备金居高不下。据测算, 目前 商业银行合理的超储率应保持在2.5%左右,但截止2005年底,银行超储率为4.17%,2006年底为4.8%,在中央银行2006年以来5次调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低超额准备金率0.63个百分点的前提下,商业银行2007年2月末的超储率仍为3.66%,在如此低的收益率下,超额准备金依然高企,不仅加大了中央银行的支付成本,也说明商业银行体系的确存在流动性过剩问题。 二是金融机构存差不断扩大。近年来由于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和银行自身改制的影响,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增速逐渐低

3、于存款余额的增速,且两者的差额不断扩大,贷存比大幅度下降。截至2005年末,存款增速高于贷款增速3.17个百分点,是2000年的3.8倍;2006年末金融机构存差达创记录的11万亿元,存贷比为67.1%,即商业银行每吸收100元存款,大约只有67元转化为贷款进入实体经济领域,其他资金则滞留在金融体系进行循环,远远低于75%的存贷比例上限。三是银行间人民币市场交易量高企。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依然实行分业经营管理的模式,因此银行资产的运用除了贷款和存放于中央银行外,银行间市场交易就成为重要投资场所。自2006年4月以来,在央行存贷款基准利率不断调高的背景下,商业银行购买的国债收益率仅在1.39%-2.

4、80%之间,央行票据收益率在1.73%-2.67%之间,在银行间市场进行债券回购的月加权平均利率在1.35%-2.31%之间,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在1.58%-2.4%之间,上述利率虽说高于超额存款准备金收益,但与存贷款利差相比,其资产运用收益依然偏低,甚至难以弥补负债成本。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2006年9月末,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成交量仍高达317万多亿元,占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的11.3%,存差的34.7%,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明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二)银行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一是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热钱的持续流入。截至到2006年底,我国外汇储备达到10663.44亿美元,外汇储备较200

5、5年末增加2474.72亿美元,2006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平均汇率约为7.9,则2006年因为外汇储备增加而释放的货币量约为19550亿元人民币,因为外汇储备而释放的货币量约占2006年回笼货币量的37.2%。因此,2006年回笼的货币有约13是用来冲销外汇占款。特别是由于没有完善的机制能够保证汇率的稳定,当前这种汇率单边小幅缓慢升值的态势进一步加剧了国际热钱对人民币升值预期,从而加剧了热钱的流入,再加上近年来持续的双顺差也导致外汇储备快速增加,使其成为目前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也给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控带来难度。二是经济发展结构失衡。经济决定金融。因此,我国经济发展相关比例比率失衡成为我国

6、流动性过剩的另一根源。自20世纪末我国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投资增长一直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近年来相对于投资和出口的高速增长,消费虽有增长加快的趋势,但仍远落后于前二者的增速。特别是进入2003年以来的新一轮经济增长期,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扩大。2003-2006年,我国全 社会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分别为26.2%、27.6%和25.7%、24%,而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则分别为9.1%、13.3%和12.9%、13.7%,长期滞后投资的消费需求使大量资金沉淀在银行体系内部循环。另外,由于我国投资在投向上也存在结构失衡问题:表现为大 企业 资金过剩,中

7、小企业资金紧张;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地区的资金充足,中西部仍面临资金短缺;城市资金充裕, 农村 却资金缺乏等失衡现象,由此助推了银行流动性全面过剩。 毕业论文三是资本充足率监管的约束。我国银监会规定,截至2007年1月1日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8%,届时,对于未达标的商业银行,银监会将会采取相关措施进行整顿。目前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由于 中国 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成功股改和上市,资本充足率已到达监管要求,中国农业银行还未到达监管要求;在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尽管招商银行、民生银行等几家银行资本充足率达到监管要求,但为数众多的地方中小性银行资本充足率大多低于8

8、%。为了在限期内达到监管要求,可供商业银行选择的 方法 有:上市发行股票、发行具有资本性质的债券、通过银行利润补充、发展表外业务、调整资产结构等。在上述方法中,前两种方式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操作复杂。而第三种方式对于目前利润率普遍不高的中小商业银行来说是极其困难的。另外,对于目前以存贷差为主要利润来源的商业银行而言,发展表外业务绝非一日之功。由此可见,压缩信贷规模就成为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快捷通道,然而被动的惜贷行为无疑进一步增大了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二、货币政策工具实施面临银行流动性过剩的窘状面对银行体系日渐增加的流动性,中央银行不断推出各种货币政策工具,以达到降低流动性,引导经济平稳运行的既

9、定目标。但从执行情况看,在缓解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有效性上并未如愿。(一)运用存款准备金率降低流动性效果趋弱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存款,其占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比例为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2006年7月至2007年4月中央银行7次频繁地将存款准备金率由7.5%调高至10.5%,外汇存款准备金率从3%上调至4%,共计冻结资金近万亿元。如果金融体系是完善的,没有风险套利和期限套利,那么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可以起到快速、有效地收缩流动性的效果。但就目前中国金融制度安排和银行流动

10、性产生的原因来看,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所起作用并不是很明显。虽然我国目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达到10.5%,相对于合理的超储率2.5%而言,2007年度2月末3.66%的银行超储率则显示流动性仍然较高。较高的超额准备金率使得商业银行完全有能力通过降低超额准备金率来冲销中央银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所带来的紧缩效果,并且由于四大商业银行本身流动性充足,又是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央行票据的主要持有者,通过出售或回购可以及时满足流动性的需求,即具有较强的吸收流动性的能力。所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四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影响较小,其贷款行为很难受到约束,加之四大银行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占绝对优势,其趋利动机必然使中央银行

11、紧缩信贷的效果趋弱。 (二)基准利率频繁变动难解流动性困局2006年我国商业银行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两次上调0.27%,存款基准利率一次上调0.27%。2007年3月17日央行再次提高0.27%。一般来说,利率作为价格型调控手段可以有效引导市场资金的收缩与膨胀,只要央行采取小步、连续的加息措施,其效果就会显现。然而2007年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数据显示,2007年前两个月,全国规模以上 工业 企业实现利润2932亿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43.8%。增速高于2006年12月份10.5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利润的高速增长再次表明目前的利率环境偏低,在企业贷款需求旺盛的情况下,央行小幅加息并不足以抑制企业

12、贷款需求,由于国内外市场需求强劲,企业具有较高的定价权,完全可以通过提价来消化因利率提高增加的成本。另外,由于我国各种利率之间的关系还没理顺,基准利率作为一项政策工具的作用还非常有限。央行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确定方式既不能适应货币政策预调和微调的需要,也难以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工具协调配合的综合效应,对调整流动性过剩的困局作用有限。(三)公开市场操作尽显对冲被动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在货币市场上通过买卖有价证券调节基础货币,进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利率的一种政策手段。由于短期国债数量极少,且在品种和期限结构上不能适应货币政策操作的需要,所以自2002年开始,中央银行开始发行央行票据,作为数量调节工具频

13、繁地用于对冲外汇储备增加的压力。尽管央行票据已经成为公开市场上最主要的操作载体,但不可回避的是央行票据时政策效应在递减。如2003年2月,央行仅进行660亿元的正回购就可以回笼资金580亿元,即1.14元的债券操作净回收资金1元,但到2004年2月,央行发行了1550亿元央行票据,仅回笼资金800亿元,即1.94元的债券操作净回收资金1元。最近根据中信证券的 分析 师杨辉 计算 ,考虑到滚动对冲的成本,目前发行1块钱的票据,大约只能回笼0.3元的市场流动性,即3.33元的债券操作净回收资金1元。可见,央行票据的政策效应在递减。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央行票据作为临时性数量调节工具,对利率的影响十分有限,而且宏观经济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政策工具的单一、频繁的运用往往会因其局限性导致货币政策效应边际递减,使中央银行的调控政策在增加操作成本的同时尽显被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