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心得)之中小学科学教育衔接的策略研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7439133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心得)之中小学科学教育衔接的策略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小学科学(心得)之中小学科学教育衔接的策略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小学科学(心得)之中小学科学教育衔接的策略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小学科学(心得)之中小学科学教育衔接的策略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小学科学(心得)之中小学科学教育衔接的策略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心得)之中小学科学教育衔接的策略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心得)之中小学科学教育衔接的策略研究(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科学论文之中小学科学教育衔接的策略研究 中小学科学教育衔接的策略研究萧山区云石小学 沈 辽论文摘要: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小学科学教育衔接的重要性。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必须把握科学概念的清晰与模糊,注意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做好实验仪器的规范性,注重小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关注小学生科学习惯的养成,使中小学科学教育更好的融合与发展。我们重视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衔接作用,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可持续发展作出努力。关键词: 中小学科学教育 衔接 知识体系对于科学学科来说,小学科学是启蒙课程阶段,初中科学是入门课程阶段,两者存在着相互依靠、前后延续的关系。但目前存在的现状是: 1、相互之间的忽视对小学科学老师

2、来说,很多时候可以一句话:“这些东西到初中,你们就会学到的。”初中科学教师则认为:“不管你小学科学教师怎么教,我初中科学教师都是重头再来,当你小学没学过。”课程缺乏相互之间的沟通,中小学科学教师相互之间的陌生不信任,导致中小学科学教师变成两个陌生的团体,互不往来,互不探讨,互不研究。 2、知识体系的重叠中小学科学有些课文题目甚至是一样的,内容也很相同,或者很有联系,如月相变化等课,初中也有这课,小学也有这课,甚至教学内容都很相仿。如何衔接中小学科学知识体系,怎么考虑这些知识体系的重叠和互补,需要老师们的探讨,但由于团体之间的陌生,导致小学学得过深,或者学得过浅,初中或者重复小学的教学,或者初中

3、脱节于小学科学教学。从科学的本体知识看,小学知识需要跟初中接轨,不能在小学阶段给学生建构一些错误的科学概念。初中老师对“重量”一词非常的敏感,而学生就是带着“重量”进入初中段的。小学教师本体知识的缺乏,教育程度的参差不齐,也使一些科学概念出现理解性的错误。 3、能力之间的断层 初中由于教学指向性,往往侧重于科学知识的传授,而在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缺失。而小学科学目前很侧重于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在科学概念上,并不多,整个小学阶段才142个科学概念。小学科学很在意探究,很在乎实验,但往往受条件限制,存在实验器材的不规范,实验过程的不严谨,探究过程的不合理。 4、情感态度的错位从情感态度来看,小学科

4、学塑造学生一种科学习惯,养成学生对待科学的兴趣、态度。这种情感态度的培养很重要,很多小学教师认为,对小学科学学科来说,培养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是第一位的。但进入初中科学后,情感态度价值观被漠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会从天堂掉到地狱。站在小学科学的角度来看,认识初中的科学学科,更有利于思考:小学科学教师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是很多的科学知识吗?还是探究的能力?还是学习科学的兴趣?还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我们小学科学教师在认识到中小学科学衔接的问题后,可以在策略上思考怎么衔接?怎么正确衔接?我们需要把握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合理衔接。我们可以这么说:我们小学科学教师正在对中小学科学衔接展开

5、研究,而初中科学教师还麻木的站在传授科学知识的讲台上。一、把握科学概念的清晰与模糊小学三到六年级的142个科学概念,我们都要清晰的给学生建构。什么是晶体,什么是纤维,什么是重力,什么是浮力等,不仅能让学生懂得,更让学生了解教材中科学概念的前后联系,特别是单元的知识线索,以及各册之间的相互延续。让学生明白物质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宇宙科学等在小学科学中的科学体系分布。1、沿着科学概念的发展,设计建构活动。每个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具有差异性的经验,学生探究等于自己的意义建构。如昼夜交替的现象,整个单元都是让学生慢慢建构,不需要你在单元起始课

6、里就说明白,从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开始,到证明地球在自转,然后学习谁先迎来黎明,一系列清晰的科学线索,而我们需要理解整个小学科学概念建构的线索。有些科学认知的线索,放到了初中科学教育,比如小学阶段学了很多种类的动物,但涉及动物的清晰分类,是在在初中第一册的43页。2、根据小学科学的启蒙特点,注重“点的清晰与面的模糊”。小学阶段的科学知识究竟学到什么程度?是不是越深越好,或者是以探究为主,不用涉及很多科学知识呢?我们自然想到,初中的科学知识体系又是怎样的。有些知识需要在初中里涉及,有些知识却由我们小学科学教师完善的。如六年级放大镜下的晶体,我们让学生认识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

7、组成的,晶体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非晶体往往是没有规则几何外形的。而不需要让学生知道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区别,这个本质区别初中里会讲,而我们小学里也很难讲清楚,即晶体的熔点是一定的,初中科学也不用讲单晶体和多重晶体、以及有机晶体等,这是学生高中里所要学的,而晶体的各向异性和非晶体的各向同性、临界分切应力等要学生到更高阶段才能学到。科学教师确切的把握本学段的知识深度,就可以了,探究越深越好、知识建构越完善越好对小学阶段来说有局限性。学生不用很清晰的明确晶体概念的建构,并不是意味着教师就可以对晶体和非晶体的认知模糊。小学科学阶段有“重量”一词,教师必须知道“重量”是不严谨的,“重力”、“质量”才是真

8、正的科学概念,我觉得与其在初中阶段让科学教师骂,还不如在小学阶段区分一下,让学生明白我们说的重量,其实是“质量”,是多少克、多少公斤,三年级空气有重量吗教学中,还是将学生向“质量”方向引导。到了五年级测重力、摩擦力、拉力、浮力则向力方向引导,教师可以讲解弹簧秤一边的单位是牛顿,是力的单位,我们可以仔细观察教材,教材中的弹簧秤其实一边是克、另一边就印着牛顿,教材上既然印上去,教师就讲清楚。小学阶段对“电”的认知,也限于模糊阶段,但教师必须知道“电流”、“电压”、“电阻”概念,知道电池的串联是增加电压为主,电池的并联是增加电流为主,导线的长短涉及电阻问题。小学生对“浮”的认知,往往是将物体浮在水面

9、上才认知为浮,其实,到了初中里面,学生就会接触到“悬浮”,他们才会明白,只要物体不触及底部,都算是浮。还有“月食”,学生往往认为月食被遮住的部分是黑的,其实到初中阶段说明了,月食时候,月亮被遮住部分是古铜色的。当然,我们小学科学教师可以模糊处理,模糊的界限是不给学生错误的认识,如果个别学生要求清晰的知识,教师可以课后跟他交流,让他明白一些较深的理解,这样,既有阶段的让学生能掌握小学科学知识体系,又有效接轨初中科学教育。 3、注意课堂语言的科学性。小学科学教师的课堂语言往往不完整,导致学生的意义建构没有条理,影响学生。教师不能讲一些绝对的话。如“能”与“不能”,“XX不能溶解”、“XX不能导电”

10、。教师需要训练完整语言,如它们吸水吗一课中,在四种材料比较吸水性后,教师往往会说:“木头容易吸水,纸容易吸水,塑料和金属不容易吸水”,就漏掉了一个前提“在我们比较的四种材料里”,有些木头结构紧密,也很不容易吸水的。教师应该完整的讲,讲清楚前提,这样,在课堂里就不会发生“油比水重”、“塑料的韧性好”、“金属的硬度好”等不完善的说法,学生也容易说得完整有条理。小学科学教师必须明确小学阶段科学教学中的科学概念体系,并拥有相关深厚的本体知识,至少要比学生多了解一个阶段,至少要得了解初中的科学知识。二、思维的取向与延伸小学生和初中生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小学与初中存在着同课名现象,甚至内容都差不多。如初中

11、里有温度的测量、声音的发生与传播、水的浮力、能量的相互转化、月相变化、日食和月食等一类课文,跟我们小学阶段的很相似,我们研究这些课文,发现知识并不比小学阶段的多多少,关键在于思维能力培养的不同,五年级证明地球在自转与初中地球的自转,我们需要把握住,小学阶段是在培养学生的证据与假说,一种推理能力,一种演绎思维能力,而到了初中的地球的自转,则更侧重于空间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需要了解不同年段的学生,他们前概念的不同,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向性不同,给我们的课的定位也不同。在小学科学教育阶段,我们不仅要顺着小学生的思维,而且要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为初中

12、科学的思维培养做铺垫。1、“过程与结果并重”,培养学生的演绎思维能力在上课时,我们很喜欢学生正确的答案,往往忽视了实验现象跟实验结果的联动。使学生的思维缺乏完整过程。它们吸水吗第一个环节,学生回答“纸容易吸水,木头也容易吸水,塑料和金属不容易吸水”,我感到很满意了。但后来想,过程和结果是并重的,怎么能忽视现象呢?我们得让学生有整体的思维过程,所以,先问学生:“你们小组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将现象完整表达后,教师再问:“这样的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就将实验过程和结果有效联系起来。教师逐步的培养,学生在以后的实验里,会更加关注现象与实质的联系,学生的思维过程就完整了。2、从“表象表象符号抽象符号”

13、,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这是喻伯军老师正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学生,特别是三、四年级学生,从表象认识到事物本质,需要过渡,过渡任务就落在表象符号上,我们在一些课堂里,有效运用表象符号,能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在它们吸水吗一课中,当水滴在材料上面后,我们这样建: ? 学生就能顺着表象符号的发展,思维就深入了。其实,学生归纳造纸:也就是打散纤维再重组纤维的过程。 3、给予情境,触发学生的对比思维能力 给学生观看古代造纸的视频短片,固然能让学生认识到古代造纸的方法与过程,而且培养了爱国主义的情感价值观。但如果后面再放一个现代造纸的视频短片,让学生发现“人力-机械”过渡,不仅为六年级的机械单元埋下伏笔,而且学

14、生欣赏到了现代化发展的气息。在思考现代造纸术跟古代造纸术时,学生还会发现制造方法是差不多的,是纤维的打散与重组过程。如果让我再深入挖掘,我甚至会告诉学生,我们国家最先进的造纸机械是进口的,为什么呢?学生会深入思考:拥有四大发明的中国,现在科学技术造纸技术严重落后,需要我们努力学习,去振兴国家。这样的情感态度熏陶,难道不需要么?4、追问学生,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它们吸水吗一课中,学生很容易误识“容易吸水的材料好,不容易吸水的材料不好”。前几节课也一样,“硬度高的材料好,硬度低的材料不好”,教师提问:“容易吸水的纸比不容易吸水的纸好吗?”,学生回答:“是的。”教师举起纸盘或纸杯“那它们是用哪种

15、纸做的?”学生思维顿时触墙,他们就思考:哎,还是不容易吸水的纸好!很多人就扭转过来,“老师,是不容易吸水的纸好。”教师在出示餐巾纸,“那它是用不容易吸水的纸做的吗?”学生又楞住,这时,聪明的学生才提出:一样好,各有各的用途。教师继续追问:“容易吸水的材料好呢?还是不容易吸水的材料好?”学生就马上从“纸”迁移到了“材料”。它们吸水吗其实深入探讨的“它们”是材料,不仅仅是纸,而且“它们吸水吗”更深入的理解就是:我们利用和改造材料的吸水性,用于生产生活。这就是课标“学科学,用科学”的体现。我们在材料单元每节课结束时,都问一问学生:“我们学习了材料的?几节课下来,学生就会归纳了。让他们明白:我们是在逐步的认识材料的一些属性。在第七课时,让学生认识这些属性都是物理性质。形成一种整体性单元结构,如果我们放远眼光,到四年级的物质单元,到六年级的物质变化单元,学生就会梳理出教材的线,相对六年级的学生,四年级时候不就是前概念么。相对于初中的学生,我们小学阶段的科学概念不就是前概念么。三、情感态度的适切与延续一翻开初中科学的教材,第一页就让我们见到伽利略,他是实验方法的奠基人,他发明记录时间的钟表。初中科学第一册54页,同许们又见到了罗伯特胡克,一种亲切感,原来中小学科学教材中的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