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鲁迅笔下的妇女形象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2742292 上传时间:2017-10-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4.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鲁迅笔下的妇女形象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谈鲁迅笔下的妇女形象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浅谈鲁迅笔下的妇女形象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浅谈鲁迅笔下的妇女形象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浅谈鲁迅笔下的妇女形象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鲁迅笔下的妇女形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鲁迅笔下的妇女形象(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一个民族如果缺乏独创能力,就难于屹立于世界之林。那么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对小学生的创造意识的培养呢?本文围绕这个问题,解剖新课程标准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如何对中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创新意识 学生创新教育实施当前热门话题。创新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具感召力的字眼。这是因为发展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富魅力的主题之一。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创新能力成为最为重要的素质。当今世界,在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竞争,日益体现为知

2、识创新能力的竞争。因此,创新能力不仅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文明发展水准的标志。1995 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江泽民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难于屹立世界之林。 ”在党的十五大,江泽民主席又多次提到创新。1999 年 3 月 3 日,朱镕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科教兴国部分对教育又强调指出: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胡锦涛主席的科学发展观也明确强调:创新能力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为了迎接新世纪高科技的挑战,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许多学者纷纷撰文指出基础教育已

3、成为从政府到科学界、教育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知识经济的新背景下,追求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培养的新课程标准就出台了。它体现出知识经济时代下的创新教育思想,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项系统基础工程来抓。课程问题在任何国家教育体系总是居于中心地位,它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教育要求。解剖新课程标准,可以发现它有如下特点:一、 新课程标准的“创新性”特点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中小学新课程设置充分体现出知识经济时代下的创新教育思想,在使学生获得扎实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他们独立获取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行) 明确指出:“注重培养学生独创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

4、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室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做到充分的发展。 ”因此新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创新性” 。二、 新课程标准的“多元化“特点新课程的多元化特点:首先表现在课程管理的多元化。过去只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习课程”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其次表现在课程结构多元化。学科课程、实践活动课程、综合课程并存:选修课、必修课并存。这样,既满足了不同发展水平学生和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课程多元化是学生个性发

5、展的保证条件之一,也是发挥各级管理部门、学校和教师创造性的重要手段。三、 新课程标准的“综合化“特点在人类的发展史上,知识经济是第一次使教育成为社会进步的核心要素和决定性力量。知识的综合化是当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综合课程的设置可以使学生掌握跨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论,获得对事物的完整认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综合化“是指打破单一门或将新的内容融入已有的学科。同时课程的综合化还强调科学性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民族性于国际性的统一。新课程标准,既注重学科原理的认识和掌握,又注重态度、方法和精神的综合培养。并将制约课程的各种因素及理论来源融汇、加工、升华、社

6、会与个体、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等指标之间形成具有内在关联的逻辑结构,在此基础上建构广博的、综合的课程形态,这样“综合化”课程将起到对学生创新发展的教育。四、 新课程标准的“现代化”特点新课程现代化的基本精神是课程应与时代发展一致,反映出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和发展趋势。首先,在内容上体现现代科技和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至少让学生通过学校课程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向和面临的问题。其次,新课程的编制上,不仅考虑学科内在逻辑顺序,还用现代儿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原理整合课程内容。例如 2001 小学开设法制课、心理课、新型英语课,用 5 至 10 的时间,全国中小学中开设信息技术课等,这是新课程现代化内容之一

7、。教师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对中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呢?一、 创新的第一步-模仿长期以来,很多教师犯着一个执迷不悟的错误,即视“模仿”为“创新”至大忌,无意中扼杀了学生的自信心,抑制了人才幼苗的健壮成长。冰心说:“模仿是最大的喜爱。 ”一个新事物出现后,为人们接受、喜爱、效仿是自然之事,在情理之中。同学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本身内含“模仿”的含义。喜爱它,才模仿;有兴趣,才效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模仿应是创新的胚胎。茂盾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 ”没有模仿,就没有创造的基础,就没有创造的可能。因此,教师不仅不能反对模仿,还应积极鼓励模仿,因为,模仿是创新之母,并用有效地方法指导学生模仿,指导的着

8、力点为三个方面:(一) 选择模仿对象万事复杂,万事各有奇其妙。教师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学生用热情感受自然、感受生活,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另一方面,指导学生用头脑、用理智去择取感兴趣的模仿对象。可以自己择定,也可互相推荐,互相比较、交流而择,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优中取优,找到自己的“良师”(二)着力于“神”的模仿模仿贵在求真、求实、求神。模仿别人成功故事,重在模仿他是如何去做,采取哪些方法取得良好效果的;模仿课文习作,重在模仿作者如何表达情意的;模仿别人做人,重在模仿他人做人的原则。总之,模仿求神似不单求形似,不亦步亦趋,东方色效颦,更不能邯郸学步,痛失真实的自我。(三) 、多角度的模仿别人有长处,

9、我们才去模仿。我们有了兴趣,喜爱它,才去模仿。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因此,模仿的起点是多方位的,可以从“形”入手渐及其它,可以点面结合,求其长处。 “创新”角度众多,因此,模仿也应多角度,唯有多角度审视、模仿,才会有更多创新的机会和灵感。二、 创新的第二步优化课程结构教师在认可、接受学生模仿的同时,还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为了使学生萌发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课堂教学;(一) 、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尤其是要营造一种创造的氛围。教师应当有意识地为他们提供灵活的学校素材,给学生创设一个可以展示自己的空间、一个想象的空间,

10、在这个广阔的思维空间里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如创设自由放松的学习氛围,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爱好、特长、想象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兴趣,让学生产生激情,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探索,去创新。好奇心是推动人们积极地观察世界,展开创新性思维的内部动力,它总是与求知探究、发现、获取紧密在一起的。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 ”因此,在教学过程应巧妙用激励性的语言,想方设法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二 ) 、一个问题往往有多种解法,不同的人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解题的方法、策略也不尽相同。对于新奇的想法我们要保护与鼓励,绝不可以随意否定。例如:我在上历史课三国鼎立时

11、,对于反面人物曹操的评价,大多数人都认为曹操阴险狡诈,生性多疑,凶残暴虐。而有一个学生却冒出一句:“每个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时代造就英雄。曹操其实就是那个时代不可多得的人才!”多么创新的观点啊!老师应给予积极地肯定。在教学中,要在掌握常规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突破常规,敢于设想,敢于标新立异。对于一些学生创新性的想法、做法或答案,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教师应给予肯定、鼓励表扬,以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设计开放性教学活动,发展多种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是发现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思维,它不仅能提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规律,而且能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在教学中,应训练学生

12、由正反、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迁移变通能力,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发散思维,开阔解题思路,给学生一个创新的机会。 开放性教学。所谓开放性教学,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操作、观察、思考、讲座、质疑等方式,让学生全身心参与学习过程,从中发现规律、掌握知识。教室要为全体学生的积极探索、主动发现创设条件,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会发现、学会运用、学会创造。例如:在教学“探索规律”一节时,可以这样设计:做一做,将火柴棒按下图方式摆放:(1) 搭一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搭 2 个,3 个呢?(2) 搭 10 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你是怎样得到的?在教师有目的的启发下,学生就会顿悟,而这种顿悟就是创新意识的

13、发掘。在实践的顿悟中深刻地理解知识,这种过程经历得越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越牢固,对学习的兴趣就越浓厚。开放性提问。开放性提问是指思路较为广阔、深刻、答案不是唯一、封闭的提问,针对新授内容中学生难以理解之处“精”设问题,既可拓展学生对基础知识间的纵横理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开放性提问的方式可在原问题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要求。如加上一句“你是怎样想的?” “还有不同的方法吗?”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促进学生发散思维,也可以让学生讨论等等。开放性习题。在优化课程教学时,教师有意识的设计一些开放性习题,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一步。所谓开放性习题,指含有较多的未知要素,通常不

14、具有定向的解题方法。这类题往往答案不固定或者条件不完备,包含着多种结果,能引起学生思维发散,而发散思维恰恰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开放性习题不同于常规的可以简要模仿例题的习题,也不同于起反馈作用的习题。它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模仿,不能靠熟练程度来解决。这是知识的升华,要具有较多的创造性。此外, “补问题,填条件”或“改问题,改条件” “一题多解” “一题多验算”等都属于开放性习题。经常对学生进行这样的训练,能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考虑问题,在单位时间内提出多个不同类型的解题方案,锻炼他们的思维的为通性和流畅性,对于创造新思维能力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开放性实践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活动,进行教学的“再创造” ,是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除此之外,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既要针对学科特点,做到适时、适度、自然结合、又要针对学生变化着的年龄特点,做到有趣、有力、并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参考文献:1、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2、 华建宝知识经济与教育中国教育学刊3、 中小学教育4、 现代教育技术5、 教育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