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阅读专题01 家国情怀(解析版)

上传人:唯*** 文档编号:127359688 上传时间:2020-04-01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1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高考语文阅读专题01 家国情怀(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2020年高考语文阅读专题01 家国情怀(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2020年高考语文阅读专题01 家国情怀(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2020年高考语文阅读专题01 家国情怀(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2020年高考语文阅读专题01 家国情怀(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高考语文阅读专题01 家国情怀(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高考语文阅读专题01 家国情怀(解析版)(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01 家国情怀 所谓“家国情怀”,是一种源自内心的质朴情感,是对家庭、对国家的深沉热爱。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实现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我们4亿多家庭、13亿多人民的智慧和热情汇聚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中华儿女也将“知道怎么样爱国”作为做人最大的事情。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语文学科会以此为背景,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我们是

2、中华儿女,要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秉承中华文化基因,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要时时想到国家,处处想到人民,做到“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涉及的题型:现代文阅读、情景默写、语言表达和写作。一、现代文阅读1.(2020全国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家国情怀是一种人类的共通意识,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有它的特殊性。第一,家与国的统一性。中国社会以家为本位。西安半坡所发掘的距今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有着大量的适合于一夫一妻居住的小屋子,显然,家是这个部落的基本单位。由家到家

3、族再到胞族,由胞族到胞族联盟,在此基础上,扩大到非血缘关系的社会联盟,由此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准国家性质的社会。尽管此后在国家层面上,血缘关系的实际意义有所淡化,但它一直是中国社会结构的精神纽带。家庭伦理用于治国就成为政治原则。治家与治国具有内通性,所以大学说“治国必先齐其家”,“一家仁,一国兴仁”。第二,国与族的统一性。国是政权概念,族是种群概念。中国这块大地上,存在过许多民族。这许多民族,不管是共时态存在还是历时态存在,均可以寻到某种内在的关系。族与族之间的关系有两种:一为血缘性;另为社会性。民族之间不只是存在着血缘性的关系,也还存在社会性的关系,其中最主要是文化关系。文化关系当它内化为民族精

4、神,就具有类血缘的意义,这就是说,民族不只是具有自然的血缘性,还具有文化的血缘性。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诸多民族是有共祖的。共祖不是一位,而是多位,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炎帝和黄帝。炎帝和黄帝不独是华族的共祖,也是诸多少数民族的共祖。山海经云:“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颛顼(黄帝孙)生驩头,驩头生苗民。”又云:“炎帝之孙名曰灵恝,灵恝生氐人。”山海经是一部出自战国时期的人文地理书,兼有神话性质,所言民族之间的自然血缘性关系也许不一定是科学的,但如若从文化上考虑,它们之间也是有可能存在着文化上的血缘性的。第三,国与国民、国土(国域)的统一

5、性。中国的国土其核心地区是相当稳定的。谈到中国,人们会自然地联系到中国这一疆域。这疆域既是国之域,也是民之家。逸周书云:“国有本,有干,有伦质,有枢体。土地,本也;人民,干也;敌(他)国侔交,权也;政教顺成,伦质也;君臣和(悦),枢体也。”这是说,国土即疆土是国家之本;国民是国家主干;国权是国家的基础,与他国进行交往,国权是首位的原则;国学即“伦质”,是国家意识形态;君臣和睦是国家稳固的枢机即关键。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国家、国土、国民、国君、国权、国学、国枢是一体的。家国情怀究其本是一种哲学意识,是人对其本家与国的意识。与别的哲学意识不同的是家国意识的突出特点是情理合一。在生活中,家国情怀与其

6、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理念,还不如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情感一种既厚重又绵长的家国浓情。正因为如此,家国情怀也被视为一种美学情怀。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7、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摘编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光明日报2019年8月12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血缘关系是中国社会结构的精神纽带,家庭伦理用以治家,也是治国的政治原则。B在中国生活过的民族存在某种内在关系,具体来说是指血缘性关系或社会性关系。C文化关系内化为民族精神后具有类血缘的意义,文化的血缘性决定着各民族关系。D国土即疆土是国家之本,故国家、国土、国民等概念在中华民族意识中是一体的。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家与国、国与族等三个统一性,系

8、统阐释了中国人家国情怀的特殊性。B作者认为情理合一是家国意识的突出特点,因而家国情怀是一种哲学意识。C文章引用了古代典籍中的文字、名人名言,用于说理或佐证,论述有理有据。D文章最后呼吁当代文艺工作者抓住机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砥砺奋斗。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炎帝和黄帝是中国诸多民族的祖先,由山海经的特点推测其记载的血缘性关系可能是指文化血缘性。B家国情怀是一种哲学意识,因其在生活中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既厚重绵长的家国浓情而成为一种美学情怀。C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内核,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就彰显了这种美学精神。D当代文艺工作者要有家国情怀,要抓住前所未有

9、的历史机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答案】1A2B3C【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是否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时空错位等问题。B项,“血缘性或社会性的两种关系”错误,依据第三段“族与族之间的关系有两种:一为血缘性;另为社会性。民族之间不只是存在着血缘性的关系,也还存在社会性的关系,其中最主要是文化关系”可知,两种关系是共有的并列关系,而不是B项用“或”表示的选择关系。C项,“文化的血缘性决定着各民族关系”错误,依据第三段“文化关系当它内化为民族精神,就具有类血缘的意义,这就是说,

10、民族不只是具有自然的血缘性,还具有文化的血缘性”可知,原文只说了“文化关系内化为民族精神后具有类血缘的意义”,而“文化的血缘性决定着各民族关系”则于文无据,无中生有。D项,“国土即疆土是国家之本,故是一体的”错误,依据第五段“国土即疆土是国家之本;国民是国家主干;国权是国家的基础,与他国进行交往,国权是首位的原则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国家、国土、国民、国君、国权、国学、国枢是一体的”可知,“国土即疆土是国家之本”与“国家、国土、国民等概念在中华民族意识中是一体的”不存在因果关系。故D项强加因果。故选A。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关系,论点

11、和论据间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假设论证、因果论证、对比论证、事例论证等方法。选项提到的论点、手法等要仔细比对,选出最佳答案。B项,“因而家国情怀是一种哲学意识”错误,强加因果,依据第六段“家国情怀究其本是一种哲学意识,是人对其本家与国的意识。与别的哲学意识不同的是家国意识的突出特点是情理合一”可知,“情理合一是家国意识的突出特点”是与别的哲学意识的不同点,不能作为判断“家国情怀是一种哲学意识”的依据。故选B。3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比对选项和原文在观点态度上是否有细微差别,是否有强加

12、因果、条件不充分、无中生有、时空错位等问题。C项,“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内核”错误,以偏概全,依据第七段“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可知,家国情怀和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内核。故选C。2.(2020重庆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家国情怀的核心内涵是在家尽孝,为国尽忠;实践途径是修己安人,经邦济世;价值理想是以身报国,建功立业。家国情怀作为个人对家庭和国家共同体的认同与热爱,是爱国主义精神产生的伦理基础和情感状态,在中华文明数千年演进历程中有着深厚的滋生土壤和历史渊源。中国迈入商周时代,已经形成比较稳固的氏族血缘宗法制度。这种以血亲关系为纽带确立

13、嫡长子继承权和主事权的父系家长制,利用父系家族关系的亲疏来决定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把血缘纽带同政治权益结合起来,不仅构成了中国社会组织形态的基本特征,也是组成社会政治结构的重要支架。这与古希腊、古罗马同时期形成的社会结构颇为不同。古希腊、古罗马在掌握铁器等生产工具后,原始性的集体协作生产逐步被家庭个体生产所代替,通过清算氏族制、瓦解原始公社、发展家庭私有制的途径步入文明社会发展旅程。中国在使用铁器等生产工具后,则在相当程度上保存乃至增强原始公社的组织形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发挥集体协作的力量,通过发展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社会踏上文明社会发展道路。由于中国进入文明社会时不是剪断而

14、是保留了氏族制的“脐带”,氏族血缘宗法制的产生实乃自然而又必然之事,因为它既孕育于社会历史母体的胎盘之中,又适应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发展的需要。殷周以至春秋,所谓邦、国“八百诸侯”等,实际是由血缘宗法遗风为基础的氏族部落部族国家构成。因此,父子、兄弟、夫妇等不只具有个体家庭成员的“私人”关系,而且要遵守一种“公共”的政治秩序和社会规范。以父子关系为心脏和骨骼的父系家长氏族首领,首先要具备优良的才干和德行,在立德、立功、立言上有所建树。他在本家族、本部落及部族中得到认可,赢得地位和权威后,才能进一步联络和团结其他氏族、部落、部族,逐步拓展邦国的疆域以“一统天下”。这种“由家而国”的真实社会进程和历史

15、事实,既造成人们对家庭、家族、宗族及其人伦关系的高度重视,也促使人们形成爱家、爱乡、爱国情感交织的民族心理,从源头上为中国社会发展植入了伦理与政治交叉重叠的紧密关系。与此同时,中国社会演进到夏商周时期,“家国同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以血缘亲情为本位的家庭或家族管理形式,不仅父权与君权互为表里,而且两者的传承方式也如出一辙。在中国人的思想观念里,国与家虽有大小之别、上下之分,却仿佛一个有机体的微小局部与庞大整体的关系,既息息相关不可分割,又命运相连休戚与共。一方面,家是国的最小社会单位、是国的细胞和缩影,没有家就没有国;另一方面,国是家的放大和延伸、是家庭细胞赖以生存的肌体,国盛才能家兴,国破则

16、难免家亡。这种“家国同构”的理念,使我们的先人将家与国的治理几乎看作是同一回事。“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左传)这虽然主要是描述春秋早期邦国社会的主从等级秩序,表明尊卑上下之异,但也显示出血缘亲情之和,传达了家与国紧密相连的信息。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精华部分,家国情怀高扬对家庭和国家共同体的认同关心、维护热爱、奉献担当精神,数千年来如春雨润物,浸润和滋养中华儿女的情感与心灵,激励无数仁人志士创造可歌可泣的丰功伟业,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民族精神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摘编自钱念孙家国情怀溯源)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作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