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公法期末试题汇总(2013年——2015年按章节)(1)

上传人:ji****en 文档编号:127352513 上传时间:2020-04-0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1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公法期末试题汇总(2013年——2015年按章节)(1)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国际公法期末试题汇总(2013年——2015年按章节)(1)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国际公法期末试题汇总(2013年——2015年按章节)(1)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国际公法期末试题汇总(2013年——2015年按章节)(1)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国际公法期末试题汇总(2013年——2015年按章节)(1)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公法期末试题汇总(2013年——2015年按章节)(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公法期末试题汇总(2013年——2015年按章节)(1)(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际公法期末试题(按章节)(20132015)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国际法的概念和性质P2 18世纪末首次将调整国家之间关系的法律称为国际法的学者是(B)。A.格老秀斯 B.边沁 C.奥本海 D.卢梭P2 最早将西方国际法著作翻译成中文的中国人是(B)。A边沁 B丁韪良 C惠顿 D梅汝傲P4 传统的国际法理论研究中, 对于国际法效力根据提出了三种学说, 形成三大学派, 即( ABD )A.格老秀斯派 B. 自然法学派 C. 社会连带学派 D. 实在法学派P3 以下关系属于国际法调整的对象(BC)。 A中国与百事可乐公司的关系 B中国与美国的关系C. 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关系 D自然人与法人间的关系第

2、二节 国际法的历史发展P10 在近代国际法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除威斯特伐里亚会议的召开和威斯特伐里亚和约的签订外,还有荷兰法学家(格劳秀斯)的著作(战争与和平法)的发表。第三节 国际法的渊源P17 国际法的直接渊源有( ABD )。A国际条约 B国际习惯C. 联大决议 D.一般法律原则 P23 确立国际法原则的辅助资料有( ABC )。 A国际组织的决议B司法判例C. 各国权威公法家的学说 D一般法律原则P18-19 简述国际习惯形成的两个要素.国际习惯是指被接受为法律的一般实践或通例或惯例。(2分)国际习惯形成须具备两个要素:(1)一般的实践或通例。一般的实践或通倒是指各国普遍一致的,

3、并且是恒久的行为。它首先要求有国家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的存在,例如各国从事国际关系职责的国家机关的行为或表示,国内的涉及国际法的立法和司法判决,以及对某一国际行为的沉默、弃权或容忍等。此外,还要求国家的行为在国际上得到广泛的、一致的和恒久实行,从而形成一般的实践或通例。(4分)(2)法律确信.法律确信是指一般的实践或通例被各国所接受为法律,也可以理解为国家一般承认一种实践或通例为法律,对其具有法律拘束力。(2分)第四节 国际法的主体P27 确定国际法主体资格的条件之一是( C )。 A.具有固定的居民 B.有确定领土 C.有承受国际法上权利和义务的能力D.有普遍管辖权P27 国际法的主体包

4、括 (ABC)。 A. 国家 B.政府间国际组织 C.民族解放组织 D.法人第五节 国际法的基本原则P31 国际法基本原则具有(强行法)的性质, 它构成(国际法)的基础。P32 国际法基本原则的特征之一是各国公认,这意味着(A)。A.一国不能创造国际法B.一国可以创造国际法C.第三世界国家可以创造国际法D.大国可以创造国际法P31试述国际法的基本原则。答:国际法基本原则是指在国际法体系中,那些得到各国公认、具有普遍意义并构成国际法基础的原则。它们在国际法中代表着有关规则的最高共同标准或称国际法的最高准则。(3分)它们的特征包括:各国公认;具有普遍意义;构成国际法基础;具有强行法的性质。(3分)

5、综观国际法的各项文件,可以将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概括为以下几项:(1)国家主权平等原则,主权平等原则是国际法的最重要的原则。(2分)(2)不侵犯原则,是国家主权平等原则的引申,也是国际法发展进步的表现。不侵犯原则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建立各国友好关系,保护国家主权、立和领土完整的最基本原则。(2分)(3)不干涉内政原则。不干涉内政原则是指任何国家或者国家集团不得以军事、政治、经济或者任何其他手段干涉他国内政。不干涉内政原则也是国家主权平等原则的引申。(2分)(4)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它是不侵犯原则的引申。(2分)(5)善意履行国际义务原则,是由条约必须信守这一古老的国际习惯规则发展而来的,联合国

6、宪章规定其为一项各国均应遵守的国际法原则。(2分)P34 首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国家是(D )。 A中国与前苏联 B中国和印尼C. 中国与法国 D中国与印度和缅甸P 34 和平共处原则的含义( C )。 A. 仅指社会制度相同国家和平共处B. 仅指社会制度不同国家和平共处 C. 指多种不同制度国家和平共处D. 包括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 第六节 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P43 十九世纪以来,西方学者在对国际法与国际法关系的研究中提出了三种不同的主张, 即(国内法优先说)、(国际法优先说)、(国际法与国内法平行说)。P46 国家采用( AC )的方式使国际条约在国内得到执行。A. 采

7、纳 B. 批准条约 C. 转化D. 保留第二章 国际法上的国家第一节 国家概述P52 国家的构成要素包括(ABCD)。A.居民 B.领土 C.政府 D.主权P54 联邦国家属于(B).A.单一制国家 B.复合制国家 C.被保护国 D.附庸国P62 保护性管辖权:一般是国家为了保险其安全、独立利利益,而对外国人在该国领域之外对该国国家或国民之犯罪行为实行管辖的权力.第二节 国家及政府的承认P68 学者对国家承认的效果从理论上提出了两种主张,其中之一是( A )。A.宣告说B.平行说C.自然法学说 D实在法学说P74 政府承认:政府承认是指一国通过某种方式表示认可另一国产生的新政府有代表其国家的地

8、位或资格。第三节 国家继承P83 国家债务:国家债务又称公共债务,是指一个国家按照国际法而对另一个国家、某一国际组织或任何其他国际法主体所负的任何财政义务。第四节 国家责任P86 下列行为中,属于国家行为的是(BCD)A.驻外记者在国外与其职务有关的行为B.外交代表在国外与其职务有关的行为C.实际代表国家行事的人在执行公务时的行为D.别国或国际组织交由国家支配的机关的行为P86-87 国家作为国际不当行为的主体,不仅包括国家本身的行为,也包括可归因于国家的行为,下列行为中不应视为国家行为的是( C )。A.国家机关的行为 B.军队的行为C.叛乱运动的机关的行为D.成为一国新政府或导致组成-个新

9、国家的叛乱活动的行为 P91 下列属于排除一国国际行为不当性的情况有(ABD)A.同意 B.不可抗力 C.经济封锁 D.自卫第三章 国际法上的个人第一节 国籍P102 原始国籍的取得方式包括(ABC).A.血统主义B.出生地主义c.混合主义D.分割主义P103 归化是指(BCD)取得国籍. A.因出生 B.因婚姻 C.因申请 D.因收养第二节 外国人的法律地位P107 试述外国人的法律地位。答案要点:本论题应从外国人的概念、外国人的地位、外国人出境、居留、和离境的一般规则及外国人待遇的原则几方面阐述。1外国人是指不具有本国国籍而具有他国国籍的自然人,即外国国民。(2分) 2外国人的地位,即外国

10、人在一国入境、居留和出境时承受的权利和义务。(2分)3说明外国人出境、居留、和离境的一般规则:如:一国原则上可以自由决定外国人人境问题;自由决定外国人在本国居留问题;有权将属于某种情况的外国人驱逐出境。(3分) 4外国人待遇的原则,简单说明各项原则的含义。 国民待遇原则,也称平等待遇原则,是指一国对本国境内的外国人在一定事项上给予与本国国民同等的待遇。这一原则的目的是使外国人与所在国国民处于平等的地位,既不享有特权,也不受到歧视。(3分) 最惠国待遇原则,是指一国(施惠国)给予某外国(受惠国)的国民的待遇不低于他现在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的国民的待遇。其目的是使受惠国国民与第三国国民相比永远处于

11、不受歧视的地位。(3分) 互惠待遇原则,是指一国给予外国国民某种权利、利益或优遇以该外国给予本国国民同等的权利、利益或优遇为前提。其目的是避免外国人在本国片面获得某些权利和利益,同时反对本国人在外国受到歧视。(3分)P111 确立外国人待遇的原则有(ACD )。 A国民待遇B超国民待遇C互惠待遇D最惠国待遇P111 国民待遇:是指国家在相同条件下和特定范围内给予外国人与本国人相同的待遇。这就意味着在相同条件下,外国人可享有不低于所在国国民的待遇,而外国人也不应要求高于国民的特权。第三节 外交保护P115 外交保护的条件包括(ABD).A.本国国民的合法权益因所在国的国际不当行为而受到侵害B.受

12、害人自受害之日到抗议或求偿结束之日须持续具有本国国籍,而且一般不能具有所在国的国籍C.受害人所在国须与加害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D.受害人须己用尽当地救济且未能获得合理补偿第四节 引渡和庇护P118 引渡:是指一国应外国请求,将位于本国境内而被请求国追诉或判刑的人移交请求国审判或执行刑罚的行为,现代引渡制度是国际刑事司法协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有关国家有效行使管辖权和制裁犯罪的重要保障。P118 在国际法中,为对被指控的犯罪嫌疑人进行审判而采取的引被称为(诉讼引渡),为对判有罪的人执行刑罚而采取的引渡称为(执行引渡)P121 国际法上引渡的程序一般包括(ABC)。A.提出引渡请求 B.被请求

13、国的审查 C.引渡的执行 D.引渡对象的移交P121 庇护:国际法上庇护的一般意义是指国家对于因政治原因被追诉或遭迫害而请求避难的外国人,准其入境、居留和给予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对于因为( C )原因要求避难的外国人,经中国政府主管机关批准,准许在中国居留。A.经济 B.战争 C.政治 D.宗教 第五节 难民的法律地位第四章 国际人权法第一节 国际人权法概述P135 196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两个人权公约是(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和(经社文权利公约)。第二节 国际人权法保护的人权P137 人权从权利主体的角度可分为( 个人人权 )和( 集体人权 )。P138 当代国际人权

14、法确认的人权的范围十分广泛,主要包括两大类:(个人权利)和(人民自决权)。P138 国际人权法的保护对象包括(ABCD).A.公民和政治权利 B.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 C.民族自决权 D.环境权P138 下列选项哪些是个人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ABCD)A.财产权B.休息权C.社会保障权D.受教育权第五章 国家领土第一节 国家领土概述P152 领土主权所包含的(领土所有权)和(领土管辖权)是统一不可分的。第二节 国家领土的取得与变更方式P157 传统国际法上领土主权的取得方式有先占、添附、时效、(割让)和(征服)P158 国际法中合法的领土添附有(ABD )。A. 自然形成的新生岛屿 B. 河口形成的三角洲C. 在界河中进行人工填河扩展的领土 D. 围海造田或建立人工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