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高中语文专题二获得教养的途径文本11师说课件苏教版必修1

上传人:tang****xu5 文档编号:127304228 上传时间:2020-04-01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2.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专用)高中语文专题二获得教养的途径文本11师说课件苏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浙江专用)高中语文专题二获得教养的途径文本11师说课件苏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浙江专用)高中语文专题二获得教养的途径文本11师说课件苏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浙江专用)高中语文专题二获得教养的途径文本11师说课件苏教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浙江专用)高中语文专题二获得教养的途径文本11师说课件苏教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专用)高中语文专题二获得教养的途径文本11师说课件苏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专用)高中语文专题二获得教养的途径文本11师说课件苏教版必修1(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本11师说 专题二获得教养的途径 学习目标 1 积累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2 理解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 的思想 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 3 学习本文的对比论证方法 内容索引 预读先学 多读厚积 品读研析 预读先学 一 给下列加颜色的字注音 1 句读 2 或不焉 3 郯子 4 老聃 语言知识强化 5 李氏子蟠 6 六艺经传 7 以贻之 8 官盛则近谀 d u f u t n d n p n zhu n y y 二 识记文中基础知识1 解释下列加颜色词的含义 1 闻道 2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 出人 4 句读 5 官盛则近谀 6 不齿 7 圣人无常师 得知 庸 岂 难道 知 了解 知道 超出一

2、般人 句 文句意思表达完毕 叫 句 读 同 逗 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 句读 在这里泛指文字的诵读 阿谀 奉承 不屑一提 意思是极度鄙视 固定的老师 8 三人行 则必有我师 9 术业有专攻 10 六艺经传 11 不拘于时 12 余嘉其能行古道 13 作 师说 以贻之 行 走路 必 一定 术业 学问和技艺 攻 学习 研究 六艺的经文和传记 六艺 即六经 指 诗 书 礼 乐 易 春秋 传 传记 解释六经的著作 时俗 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赞赏 赠送 2 写出下列通假字及意义 1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 或师焉 或不焉 同 授 教授 同 否 3 写出下列加颜色词的古义 1 古之

3、学者必有师古义 今义 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 今义 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3 今之众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义 今义 大家 许多人 求学的人 用来 的 一般人 4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 今义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5 吾从而师之古义 今义 上文是原因 方法等 下文是结果 目的等 因此就 不一定 从 跟从 而 并且 4 解释下列加颜色词的意义 1 惑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于其身也 则耻师焉 惑矣 2 贤 其贤不及孔子 师不必贤于弟子 3 传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名词 疑难问题 形容词 糊涂 名词 才能 学问 形容

4、词 高明 读chu n 动词 传授 读chu n 动词 流传 读zhu n 名词 传记 解释六经的著作 4 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齐师伐我 5 道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道相似也 名词 老师 动词 从师学习 名词 有专门知识 技能的人 名词 军队 名词 儒家之道 名词 风尚 名词 道德 学问 5 掌握下列加颜色词语的活用类型 并写出其含义 1 名词的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a 则耻师焉 b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名词的意动用法a 吾从而师之 b 孔子师郯子 从师 拜师 不及 以 为师 以 为师 2 形容词的活用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而耻学于师 形容词用作名词a

5、 小学而大遗 b 吾未见其明也 c 是故圣益圣 愚益愚 形容词用作动词惑而不从师 以 为耻 小的方面 大的方面 明智的地方 圣明的人 愚昧的人 遇到疑难问题 3 动词的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使 学习 6 写出下列加颜色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 则 于其身也 则耻师焉 三人行 则必有我师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 乎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生乎吾前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连词 表转折 却 连词 表顺承关系 就 副词 表判断 就是 语气词 呢 介词 相当于 于 在 介词 相当于 于 不译 3 其 生乎吾前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古之圣人 其出人也远矣 夫庸知

6、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其皆出于此乎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 代词 他 指示代词 那些 代词 他们 指古之圣人 代词 他的 语气副词 表猜测 大概 语气副词 表感叹 多么 7 翻译下列文中的句子 1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 2 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译文 3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译文 老师 是靠他来传授道理 教授学业 解释疑难问题的 因此无论高贵 无论低贱 无论年纪大小 道存在的地方 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以地位低的人为师 则足以感到耻辱 以官大的人为师 则被认为近于谄媚 三 名言警句1 课文名句 1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 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道

7、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3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4 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或师焉 或不焉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2 课外名句 1 业精于勤 荒于嬉 行成于思 毁于随 韩愈 进学解 2 蚍蜉撼大树 可笑不自量 韩愈 调张籍 3 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韩愈 马说 一 作者简介韩愈 768 824 字退之 自谓郡望昌黎 故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 又称韩吏部 卒谥 文 世称韩文公 苏轼称赞他 文起八代之衰 而道济天下之溺 忠犯人主之怒 而勇夺三军之帅 他与柳宗元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 欧阳修 王安石合称为 唐宋八大家 与柳宗元共同倡导 中唐古文运

8、动 合称 韩柳 韩愈的散文 诗均有名 著作有 昌黎先生集 他所谓的 古文 是和当时流行的重词藻 轻内容的骈文相对立的 即奇句单行 是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 取法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 实际上是以复古为解放 文本常识积累 目的在于继承古人用通俗平易的语言抒情达意的优良传统 韩愈主张写文章要 唯陈言之务去 提倡学习古人写文章 师其意 不师其辞 的传统 强调 文从字顺 词必己出 可见这实际上是一种文风和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 二 背景展示 师说 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 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 802 这一年 韩愈35岁 任国子监四门博士 这是一个 从七品 的学官 职位不高 但是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 他倡导的

9、 古文运动 也已经开展 他是这个运动公认的领袖 这篇文章是针对当时门第观念影响下 耻学于师 的坏风气写的 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 自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 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 重门第之分 严士庶之别 士族的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 他们不需要学习 也看不起老师 他们尊 家法 而鄙从师 到唐代 九品中正制废除了 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 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 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 就普遍存在着从师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的心理 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 提出以 道 为师 道 在即师在 这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 三 文学常识说 说 是古代的一种用议论 说明等方式来阐述

10、事理的文体 说 的语言简洁明了 寓意深刻 写法较灵活 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 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 借讲寓言故事 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 说 可以先叙后议 也可以夹叙夹议 马说 爱莲说 等都属于 说 这类文体 唐宋古文运动 唐宋古文运动 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 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 因同时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 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 古文 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 辞藻及对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 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 所以称 古文 韩愈提倡古文 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 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 他在提倡古文时 进一步强

11、调要以文明道 除唐代的韩愈 柳宗元外 宋代的欧阳修 王安石 曾巩 苏洵 苏轼 苏辙等也是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 品读研析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人云 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 可见古人对老师的尊敬 现代社会尊师重道也蔚然成风 毫不逊色于古人 人们把老师比喻成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然而 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 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 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 都有官可做 因此 他们轻贱老师 社会上的从师之风日下 在这种情况下 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 批判 耻学于师 的陋习 现在 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 师说 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根据图示 回答下列三个问题

12、 1 本文第一部分从三个角度探讨 古之学者必有师 请根据图示内容 在图中空缺处 填出其他两个角度 2 本文第二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请根据图示内容 填在图中空缺处 3 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请根据图示内容 填在图中空缺处 通读 整体感知 答案 从师的必要 择师的标准 对比 勉励从师学习 深读 重点探究 1 这篇课文论述了从师之道 课文的第一段是怎样逐步推出论点的 第二 三段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 答案 1 第一段开篇提出 古之学者必有师 紧接着正面概述教师的职能和任务是 传道受业解惑 然后转而论述从师的必要性 无师不能解惑 最后正面论述择师的标准 凡先闻道者 都可为师 并归纳为 无贵无贱 无长无

13、少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2 第二段评述当时不从师的不良风气 从反面论证从师的必要 第三段举历史事例正面论述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答案 2 在 师说 中 韩愈有关 师道 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在他的心目中 师 的标准有哪些 文章最后为什么赞许李蟠的 好古文 与 不拘于时 答案 答案 1 师道 的主要思想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2 师 的标准 作用 传道受业解惑 择师的标准 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师生关系 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多方面地向别人学习 无常师 好古文 行古道 不拘于时 3 原因 韩愈反对浮靡的文风 倡导古文运动 而李蟠 好 的正是韩愈倡导的 六艺经

14、传 当时社会风气不好 人们不肯从师学习 李蟠不受风气影响 拜韩愈为师 既是对李蟠不从流俗的肯定 也是对士大夫们 耻学于师 的有力批判 3 韩愈把 句读之师 和 传道解惑之师 区别开来 究竟有没有道理 答案韩愈的学习观就是倡导从师问道 要向一切可以学习的人学习 句读之不知 在韩愈看来 这是基本知识的欠缺 可以由 句读之师 来解决 在以后的教育看来 学生也可通过自学来解决 而对 道 的认识 是一般教师解决不了的 韩愈把 句读之师 和 传道解惑之师 进行了区分 但是他在批判 士大夫之族 不肯从师学习时 将其与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的求师进行对比 无意中流露出对底层劳动者的轻视 这是社会等级观念所致 答

15、案 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 有人认为这些思想是进步的 有创新 有人认为具有阶级局限性 你怎么看 答案 延读 思维拓展 答案韩愈在 师说 中的创新 从内容上来说至少有三点 一是突破了一般人对老师作用认识的局限 从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的 受业 扩大到 传道 解惑 明确提出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对老师的作用给予了全面而崭新的界定 这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进步 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二是针对 士大夫之族 的门第观念 明确提出 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 的全新的从师观念 从师即学道 唯 道 是问 凡是闻道者无论贵贱长幼都可为师 这是石破天惊的新观念 开拓了为师者的广阔领域 三是在 道之所存

16、 师之所存 观点的指导下 从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的客观事实出发 推出 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的崭新观点 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 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 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光辉 但韩愈是站在封建阶级的立场上 他所说的 道 指 圣人之道 他认为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是为 君子不齿 的 士大夫之族 本应比他们高明 这表现了作者的阶级局限性 又如作者重 传道 而轻 彼童子之师 的 授之书 习其句读 这种观点也是片面的 多读厚积 对比论证文本第二段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 第一层 把 古之圣人 从师而问和 今之众人 耻学于师相对比 指出是否尊师重道 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 第二层 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 指出 小学而大遗 的谬误 第三层 以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与 士大夫之族 作对比 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通过这三组对比论证 在对比中验证结论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从批判反面现象中阐明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读技法 勤练笔 技巧点拨对比手法 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 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 辨别是非 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