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汉中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cbx****17 文档编号:127246434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汉中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陕西省汉中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陕西省汉中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汉中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届高三第四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华夏文明第一次系统、深刻的进行自我批评、从而展开一场文明自我更新的思想大解放运动,这主要就体现在战国时代墨家和法家的思想中。墨法学说,可谓此后一切中国改革、变法思想的源泉。墨法两家,成于魏,归于秦。墨翟、孟胜、吴起、商鞅这些人之所以艰辛辗转,四处碰避,这主要就是由于当时“魏康楚富,齐淫吴巧”,即发达地区民风奢华,文明积习太深,听不进批评意见,更不愿展开自我批评,特别是墨子所倡导的“艰苦奋斗”这一条,在文明发达的地区,非但

2、难行,而且难听。能够接受墨法思想的,最终证明是被文明核心区视为“戎狄”的秦。正因为秦在七国之中开化最迟,尚不存在六国那样庞大的既得利益阶层、贵族世家集团,因此,墨法“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为则上,无能则下”的平等政治主张,方才能够在秦地得以实行。正因为贵族、世家的力量还没有形成,正因为“不党(党:偏私)父兄,不偏富贵,不嬖(嬖:宠幸)颜色”乃是秦的民风,以至“王亦不爱其家”,故“上同而下不周比(周比:结党营私)”“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户籍连坐”制度,亦方才能够在秦地顺利推进。而更为重要的是,正因为秦开化最迟,百姓极不善言辞文饰,不存在一个靠巧言令色、舞文弄墨发达起来的智识阶级,故商鞅

3、那一套以“农战”立国的思想,方能在秦地大受欢迎,吴起自鲁赴魏,又去魏适楚,而商鞅亦自中原最发达的魏亡命入秦,他们所献出的强国之策,首先就是对华而不实、只说不练的中原文明弊端的诊断和分析,在文明反思的基础上,他们方才转而倡导一种埋头苦干、只练不说的新文化品质。于是,开化最迟、民风淳朴的戎秋秦地,便这样成为他们培植新文明的试验田。这是秦人艰苦奋斗精神的起源,这更是秦走向富强的动力。商鞅在商君书农战中,曾比较“境外”的秦地与“境内”的中原文明。他认为由于中原地区文明发达,方才养成了盘根错节的贵族世家势力,方才铸成了导致阶级分化的富豪大贾集团,方才重用巧言令色、只说不练的智识阶层。而此三者具备,固可谓

4、文明之成就,但也却正是“求蒙取辱”“政怠宦成”的开端,是“人亡政息”即国家危亡的征兆,是文明走向异化的开始。作为“戎狄”的秦,之所以能据天下之雄图,最终统摄四海,扫荡群雄,这就是秦人的生活朴素、务实使然,秦人正是以朴素的“又战斗来又生产”、以南泥湾开荒般的“农战”精神,最终战胜了中原文明之骄奢淫逸。秦的改革蓝图,其实来自中原精英对于自身文明弊端的自我抛评,这种自我抗评,最终演化成“西戎”之秦对于中原文明所进行的“武器的批判”,秦王扫六合,乃是中国文明艰苦奋斗精神的第一次胜利、中华民族第一次自我更新。荀子疆国亦曾赞美秦的朴素民风说:“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又说“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

5、、敦敬、忠信”。荀子观察到的,恰是百年之后,中华文明在秦苏生的基础。这个主张艰苦奋斗的新文明,就是墨法政治理想的高度实现。(节选自中原与夷狄:两种文明的砥砺)1. 下列对墨法思想的有关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墨法思想是建立在中原文化精英对中原文明弊端进行诊断和分析基础上的,它为秦国提供了改革蓝图。B. 墨法思想对中华文明影响巨大,中华文明的首次系统而深刻的自我批评和自我更新主要体现在其中。C. 墨法思想强调选贤任能应不问贵贱,反对结党营私,主张贵族与平民在法律面前平等的思想在发达地区不能实行。D. 墨法思想难以被中原地区各诸侯国接受,最后反而在开化最迟的秦国落地生根,这是因为他们开化最迟、民风

6、淳朴,越是落后的地方越能强盛起来。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头总起,高度评价墨法思想,对中华文明的重要贡献阐明观点,统领全文。B. 文章采用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分析中原文化的弊端,意在和秦地文化形成对比。C. 文章多处引用了古代典籍作为论据,都是为了论证墨家和法家思想的先进性论点。D. 文章论证中原文明的衰落和秦国的崛起,对当今我国具有非常强烈的现实针对性。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荀子观察到并高度赞扬了体现在百姓与官吏身上的秦人的朴素风气,他还预见到了百年后中华文明在秦的兴盛辉煌。B. 中原地区各国贵族世家、富豪大贾、智识阶层的出现

7、,是其文明发达的表现,但也是中原地区文明异化的开端。C. 秦国强势,是以朴素务实战胜了骄奢淫逸,可见艰苦奋斗精神在文明中的重要性,它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首次自我更新。D. 来自中原的精英对于自身文明弊端的自我批评并以之推行的秦国,推动新国走向富强、统一天下。【答案】1. B 2. C 3. 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辨明检索区间,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联系上下文体会时,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它为秦国提供了改革蓝图”有误,依据第五段“秦的改革蓝图,其实来自中原精英对于自身文明弊端的自我抛评,这种自我

8、抗评,最终演化成西戎之秦对于中原文明所进行的武器的批判”,句意是说中原精英对自身文明弊端的自我批评“最终演化成”秦对中原文明进行的“武器的批判”;C项,“在发达地区不能实行”错,说法太绝对。第二段“特别是墨子所倡导的艰苦奋斗这一条,在文明发达的地区,非但难行,而且难听”可知,文意说的是难以实行。D项,“是因为他们开化最迟、民风淳朴,越是落后的地方越能强盛起来”说法错误,依据二段“正因为秦在七国之中开化最迟,尚不存在六国那样庞大的既得利益阶层、贵族世家集团”可知,D项“民风淳朴”和“越是落后的地方越能强盛起来”错误。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

9、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关系,论点和论据间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假设论证、因果论证、对比论证、事例论证等方法。选项提到的论点、手法等要仔细比对,选出最佳答案。C项,“都是为了论证墨家和法家思想的先进性论点”错误,依据第二三四段可知,每条引用都有着具体的目的,但是并非全都是为了论证墨家和法家思想的先进性。例如“荀子疆国亦曾赞美秦的朴素民风说: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引用的目的是赞美秦的朴素民风。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比对选项和原文在观点态度上是否有细微差别

10、,是否有强加因果、条件不充分、无中生有、时空错位等问题。A项,“他还预见到了百年后中华文明在秦的兴盛辉煌”错误,最后一段说的是“荀子观察到的,恰是百年之后,中华文明在秦苏生的基础”,可见文本中是“苏生”,而非“兴盛辉煌”,故A项错误,故选A。【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比对关系,看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词语,要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改、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特别注意比对:指代词、范围词、程度词、时间词等。(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我国传统的媒体媒介方式大多

11、为报纸、电视、书刊等等,随着经济能力的提升,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翻天菝地的变化。人们逐渐受到电子科技的影响,开始使用互联网、计算机、手机等进行信息的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应该协力合作,通过双方的优势互补,来提升整体的适用能力。当前,我国存在的各类媒介自身的发展边缘已经相继模糊,这也足以证明当前媒介的融合发展巧妙地提升了整体运营合作的水平,其“整体划一”的合作理念能够更加有效地推动信息的传播工作。各类新型技术要学习传统媒体的语言魅力和发展优势,传统媒体也应该打开思路完成自身发展的相应改革,只有两者协调合作才是当前社会应 用的新型目标,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我国媒体综合运营的发展。

12、(摘编自郭磊浅析新媒体语境下的媒介融合)材料二 :表1人类文化和媒介素养发展过程历史阶段传播环境新技能社会文化结果古代口头传播、肢体语言传播、手写文字传播口头表达技能、肢体语言的掌握识文断字知识系统的建立和保护、哲学和科学的起源第一次工业革命印刷技术发明,报业出现文字素养、报刊素养语言学的起源与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子媒介出现影视素荞、广播素养媒介社会的形成、消费文化的流行信息社会数字媒介、互联网数字素养、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全球信息化、知识爆炸、知识社会(摘编自张开媒介素养理论框架下的受众研究新论) 表2受众媒介素养各维度的题项分布因素题项评估能力明星代言产品广告是因为他们喜欢该产品广告里描

13、述的商品都是值得购买的好商品媒体呈现的信息都是现实环境完全真实的反映分析能力我能很好地鉴别媒介上的不良内容在关注新闻时,我总会有自己的看法和认识我常常能用批判的思维去看待各种新闻报道创造能力我曾经参加过媒体组织的线上或线下活动我经常在媒介上发表文章、图片,上传视频等我曾经向媒体提供过新闻线索我曾经以投稿、投票、留言等方式参与过媒体互动看新闻时,我会想办法通过其他途径验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获取能力关注新闻时,我会在不同媒体上寻找同一事件的报道来相互比较(摘编自马超数字媒体时代城乡青年的媒介使用与媒介素养研究) 材料三:目前,虚假新闻泛滥,网络暴力事件频繁出现,究其原因,除了在媒介融合环境下,社会各

14、界拥有更多新闻传播渠道而受众媒介素养普遍较低之外,还有现今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存在空白和漏洞等因素。只有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并加k大力宣传和普及,才能够让大众明 辨是非。在当今信息泛滥的媒介环境下,社会受众必须具备正确的是非观和判断能力,这便需要对社会受众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可以通过各社区的宣传栏、政府官方网站、各大媒体等定期发布信息筛选方法、网络防毒等相关知识,让大众能够对不正当信息加以科学判断,并且规范好个人行为,从根本上尽可能地减少虚假、垃圾信息和同质化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在媒介融合环境下要想避免新闻内容同质化,必须重视内容的创新。懂得依照目标受众的价值定位和社会立场,以决定媒体在信息采集

15、、处理以及话语表达等方面的差异性,在新闻 策划、采访、产品制作以及广告营销等环节当中做好统筹规划工作,让采集到的信息资源在不同媒体上实现合理分配,以打造适应不同媒体特质的新闻产品。(摘编自张淇鑫媒介融合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材料四:在网络占据主导的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所领导的舆论传播已经失去了自己原有的地位;而媒介融合这种新形式,更是占据了舆论引导的半壁江山,使得每一个网民都变成了舆论传播的主体。但是在网络传播中无疑也掺杂着各式各样、亦真亦假的信息,破坏了新媒体时代的互联网环境;所以,如何对网络信息进行分析、审核和引导已经成为传统媒体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加强把关,才能形成一个好的舆论场。传统媒体需要积极与新媒体舆论进行互动,使用多重效果、多种手段来引导舆论产生的影响,如通过官方公众号等方式对网络信息进行正确的解释,以便增强引导效果。(摘编自王卓焱等媒介融合与舆论传播)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传统媒体媒介主要是报纸、电视、书刊等,而新媒体媒介则包括互联网、计算机、手机等,新媒介方式的产生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B. 传统媒侍和新媒体各有优势,在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只有双方优势互补,协力合作,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媒体整体运营能力。C. 数字媒介、互联网构成了信息社会的传播环境,促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